作者| 高凌朗
編輯| 汪戈伐
6月4日,科恒股份漲停收于11.75元,成交額3.56億元。這是珠海國資正式控股后,公司股價的首次大幅上漲。
此次漲停主要受益于稀土永磁概念的整體爆發。當日稀土永磁板塊集體走強,廣晟有色連續漲停,中科磁業、大地熊等多股大漲。
市場熱情的背后是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預期升溫,摩根士丹利研報指出,每個人形機器人平均需要約0.9公斤稀土金屬,人形機器人革命可能催生8000億美元的稀土需求。
科恒股份雖然主營鋰電池材料,但公司起家于稀土發光材料,目前仍保留稀土功能材料業務。
更重要的是,科恒股份在固態電池技術方面的布局為市場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在傳統鋰電材料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重要方向。
如此看來,科恒股份似乎迎來了登臺表演的機會。
科恒股份成立于1994年,總部位于廣東江門,主營業務原本為熒光粉稀土材料。后由于新能源行業爆發(電動車、儲能需求激增),鋰電池材料及設備市場高速增長,公司業務轉向鋰電池正極材料和智能裝備。
然而,轉型效果不佳,科恒股份2020年和2022年連續出現巨額虧損。經過兩年審批流程,2024年8月珠海格力金投完成入股,珠海市國資委成為實際控制人。
具體來說,科恒股份的困境始于2020年。當年公司虧損超過7億元,資金緊張。創始人萬國江與株洲高新區管委員會簽署協議,擬以16元/股的價格轉讓部分股權,交易金額2億元。但一年后這個計劃還是失敗了。
2022年科恒股份再虧損4億多元,財務狀況繼續惡化。這次珠海格力金投接手,定向增發價格降到9.27元/股,募資5.84億元。從16元到9.27元,價格下跌反映了公司經營狀況的持續惡化。
經過近兩年的審批程序,2024年8月股權轉讓完成。珠海格力金投持股22.79%,成為控股股東。原董事長萬國江辭職,格力金投的陳恩擔任新董事長。
珠海國資的整合動作不止科恒股份一家。華發集團和格力集團共同組建珠海科技產業集團,這是當地國資系統的專業化整合。類似的整合在全國多地都在進行,上海、長沙、鄭州等城市都在組建國資產業平臺。
科恒股份目前有三塊業務:鋰電正極材料、智能裝備制造和稀土功能材料。鋰電業務已進入寧德時代等公司的供應鏈,智能裝備在涂布機領域有技術積累,稀土業務規模較小但有歷史基礎。
科恒股份2024年營收21.23億元,同比下降29.92%;凈虧損1.92億元,比2023年的5.19億元虧損有所減少,但仍然虧損嚴重。經營性現金流為負1.73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8%。
鋰電材料業務收入12.58億元,占總營收的52%,但毛利率只有10.14%,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智能裝備業務收入8.65億元,毛利率35%左右,表現相對較好。稀土材料業務營收占比5.71%,規模不大。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科恒股份歸母凈利潤雖然只有231萬,但也是實現扭虧。銷售費用同比減少30.48%,資產減值損失同比縮減72.54%,是業績轉暖的關鍵。
不過,鋰電正極材料行業產能仍然過剩嚴重,前五大企業占據80%以上市場份額。科恒股份市場占有率不到3%,在規模競爭中處于劣勢。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也影響了企業盈利,碳酸鋰價格的大幅變化讓很多中游企業難以應對。
技術變化帶來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技術可能沖擊傳統鋰電池材料市場。所以,對中等規模企業來說,選擇正確的技術方向很重要。
科恒股份在固態電池技術方面的確有所準備。公司固態電池中試線計劃2025年三季度投產,設備自供率70%,成本相對較低。如果技術驗證成功,可能在新賽道獲得機會。
稀土業務也有新的發展可能。人形機器人產業興起,對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增加。有研究預測人形機器人可能帶來數千億美元的稀土需求。
科恒股份目前市值32.42億元,更多反映市場對其轉型的預期。短期內,固態電池技術進展和稀土業務表現將影響股價。長期看,在國資支持下公司有扭轉局面的可能,但需要在戰略重點、技術研發和成本控制方面有實質改善。
時間窗口有限,即便短時獲得投資者的青睞,但科恒股份新管理層仍面臨不小壓力。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