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是我國斥資1269億打造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但剛建成時,由于通車量非常少,冷冷清清,被外媒嘲笑為“面子工程”,唱衰“回本無望”,但如今這座大橋卻“活”了,那么,我國修建港珠澳大橋究竟有何戰略考量?
中國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港珠澳大橋位于珠江口,跨伶仃洋水域連接香港、廣東珠海以及澳門,橋隧全長55公里,主橋長29.6公里。這座大橋建設難度堪稱“世界級”,光是規劃就耗費了25年時間,2009年底終于動工建設,又耗費了10年時間,才在2018年10月開通運營。那么,建設這座大橋究竟難在哪呢?
首先大橋所處的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氣象水文條件十分復雜,這一地區每年都有臺風過境,浪高達數米,并且由于珠江口潮汐落差大,即使是平日也會涌浪暗流,這一情況導致施工面臨著極大干擾,對建設技術和精度要求也非常高。
其次,由于珠江口海底軟基深厚,伶仃洋平均水深達到了20米,部分區域淤泥層甚至達到了20至30米,導致地基穩定性非常差,需要將橋墩扎入40米海底,才能確保橋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同時,由于海水的含鹽量大,輻射性高,普通的鋼筋混凝土無法滿足大橋百年壽命,因此需要研究運營技術要求更高的鋼結構防腐涂層、混凝土配方等。另外生態環境方面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最終我國通過建設東西兩座人工島,用隧道連接起來,形成抗風、抗震、通航等多重平衡的巨大橋梁結構,并打破了多項國外技術壟斷,實現多項全產業鏈研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才的已建成這座世紀橋梁,設計使用壽命達到了120年。也正因港珠澳大橋空前的建設難度、頂尖的建造技術、以及宏大的工程體量,使其有著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之稱。
不過,港珠澳大橋開行之初,效益卻并不好,初期月車流量只有3萬輛次,2019年大橋運營成本約22億元,過橋費收入卻不足3億,由于車流量不足,導致工程回報周期被拉長,外媒因此嘲笑是“面子工程”,認為我國花費的上千億打水漂了。
但外國人無法理解中國的高瞻遠矚,經過幾年的運營后,這座大橋正在從原來的冷冷清清中逐漸“活”過來。
港珠澳大橋的戰略與效益
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有著巨大發展優勢,尤其是廣東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交通便捷、港口群優勢顯著、產業鏈完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而香港則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以及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一線城市中能夠排到第三,香港也因此成為我國聯通世界的重要門戶。澳門也是我國重要國際貿易自由港,具有單獨關稅區地位,并且澳門旅游業發達,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澳門成為了世界看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珠三角和港澳地理相近,優勢互補,三地聯合共同構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樞紐,但過去因珠江口的“天然阻隔”,香港澳門與珠海等地區的交通要么通過輪渡,要么只能從陸上繞行東莞、深圳等城市,既耗時又耗力。
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則打破了這一地理局限,為粵港澳的連接提供了關鍵紐帶,開通后,香港與珠海、澳門之間的車程,從原來的3小時縮減至45分鐘, 極大提升了物流效率,減少運輸成本,加強了港澳與內地的互動。
并且,港珠澳大橋還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三地三檢” 通關機制等運營模式,為跨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實踐范本,進一步深化了相關制度的銜接。
同時,隨著一帶一路與全球化戰略的日益接軌,港珠澳大橋通過銜接珠三角和港澳,可進一步擴大對東南亞、南亞等市場的輻射,提升我國粵港澳等地區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整體競爭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幾年的磨合和探索后,政策上開始逐漸“松綁”,港珠澳大橋如今竟然出現了堵車現象,2025年第一季度,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累計超750萬人次,車流超156萬輛次,分別同比增長23%和31%,雙雙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的日益成熟,港珠澳大橋的長期價值也將逐漸被釋放,為我國的區域發展模式創新提供重要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