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行天路(散文)
文/王世輝
依依不舍地作別了桃花谷,便要展開日程安排的下一段旅途——行走太行天路。
展開這段旅途之前,我想宕開筆墨,說說林州,即使有游離主題之嫌,我也要這樣做,就算是作一次推介吧,否則,便會覺得對這個全域山水畫廊、休閑宜居的林州有所虧欠似的,至少是欠下了一筆文字債。
林州是河南省安陽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位于豫冀晉三省交界處太行山東麓,乃“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4個街道,576個村(社區),總人口116萬。林州古時候稱隆慮,因西鄰隆慮山而得名。1994年撤林縣而改林州市。林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現存有趙南長城、東周貴族墓群、隆慮古城址等文化歷史遺址,是中原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交流交融之處。修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紅旗渠,被譽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跡”,修建過程中所孕育的偉大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是林州的立市之本、興市之魂。林州旅游資源豐富,現擁有國家A級景區12家,其中5A景區1家,4A景區2家,3A景區7家等。以紅旗渠為代表的紅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峽谷為龍頭的綠色生態游和以國際滑翔基地為主導的藍天翱翔游享譽海內外,“紅、綠、藍”三色旅游交相輝映,讓林州被評為國內外游客最向往的旅游勝地之一。一言以蔽之,林州是一座“有山有水有精神”的文化旅游天堂。
再來介紹一下太行天路。這是林州境內的又一個景區,位于太行山之巔,北起桃花谷,南至仙霞谷,線路全長約30公里,由太行大峽谷觀光區和正在規劃中的山地自行車戶外基地兩部分組成,既是景區環線游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俯瞰太行山壯美風光的絕佳位置。無論乘坐觀光車,還是騎行山巔,以哪種方式徜徉于太行天路,都猶如置身百里畫廊,極目望去,無處不是大氣磅礴的國畫山水長巻,深邃的峽谷、直立的巖壁,帶給你的是強烈的視覺震撼。結合山勢山形,太行天路沿線設有觀景臺,可登臺憑欄遠眺,于遠眺之際,豁然開闊心胸,頓然消除雜念。
沒有騎游的條件,徒步丈量又不可能,也不被允許,我只能選擇乘坐觀光車。所以,我在文章標題中冠以“行走”二字,其實多少帶著些偷換概念的意味。
時間已是下午,天色依然和上午一樣明朗。或許,這是真實的天氣狀況;或許,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心情在進行主觀著色,即便有云投下暗影,也早已被我忽略了。我想,這樣表述是準確的。
在乘車點,排隊,等候,坐上了觀光車。盡管山路曲折盤旋,說不清到底有多少道彎,但觀光車一直如同離弦的飛箭,風馳電掣,就連轉彎時,司機師傅也幾乎不怎么減慢速度。原本就有山風吹蕩,現在,這山風在車速的激勵之下,顯得級數更大了,仿佛受到了鼓舞,迎面送來的力量更加不可阻遏,頭上的帽子需要用手緊緊地抓住。衣襟是敞開的,呼啦啦作響,像是獲得了足夠的提振。
一樹一樹的叢綠,朝著身后的方向快速奔跑,透徹地詮釋著“擦肩而過”這個成語的含義,比詞典里和課堂上老師的講解生動多了,也具體多了,質真多了,給人的理解和體悟是深刻的,足可以“心領神會”稱之。叢綠之間及其頂端,閃耀跳蕩著素潔的白色花串,一嘟嚕一嘟嚕,全是槐花,精靈得溫馨而又可愛。這個時節,平原已難見到槐花的影子了,但在山里依然有大量的存在。眼前的景象,使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說的是山里山外氣候的差異。化而用之,借著白樂天的“葫蘆”畫一只“瓢”,我也謅成了四句:平原五月槐花盡,太行高處正盛開;小恨素馨無覓處,始知轉入此地來。我多想叫停觀光車,在這太行天路上,大把大把地摘取這些頗具誘惑力的純潔精靈,等回到家里后,蒸著吃,炒著吃,再過一把饕餮的饞癮啊!
到了一個站點,觀光車停了下來,車上的人全部下車,就地作短暫的游覽。所游覽者,乃一處名叫“網紅小院”的農家樂。小院里有餐飲,更有叫得響的品牌——林州大燴菜。一口大鐵鍋里,備著熬好的燴菜,熱騰騰,香噴噴,盡管不餓,但我胃部的蠕動仍被勾起來了。小院的門頭上,橫額掛著一塊木牌匾,上書“世外桃源”四個大字——書法極好,仿佛一下子點化了小院的意境。小院一側,一株枝繁葉茂的龐巨柿子樹遮天蔽日,灑落著片片蔭涼,而樹下直立的一尊大石頭,上面的鐫刻涂染著鮮亮的紅漆,“山盟海柿”四枚大字映入眼簾,甚至撞擊著心扉。我不由得贊嘆:這“誓”與“柿”的諧音置換,運用得多么恰切到位啊!我又想:此樹當與愛情故事有關。在另一座石碑上,我讀到了一段文字,講的是此地地質歷史上的海陸變遷,錄述于茲——
海洋并非現在才有,早在40億年前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表面就已出現了原始海洋。經過無數次滄海桑田的變遷,才演化為今天的面貌。林州在地質歷史時期,大規模的海水入侵有五次,分別為太古宙(25億年前)、元古宙(18~10億年前)、寒武紀(5.4~5.9億年前)、奧陶紀(4.6~4.5億年前)、石炭紀(3.54~2.95億年前),以后就再也沒有變成過海洋。
林州的古老如斯!林州經歷變遷的巨大如斯!
繼續排隊,等候,換乘了觀光車,驅馳了一段時間,抵達了天境觀景臺。此臺位于山脊之上,是此處的最高點。我攀登而上,向四面縱目極望,山巒、澗壑以及蓊蓊郁郁的濃綠盡收眼底,那叫一個壯觀,那叫一個遼闊,那叫一個宏遠,仿佛偌大的世界盡可收納于心中。想起老杜的詩句“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視野,別生一番慨嘆。
來到了夢幻谷。這是太行天路最大的觀景臺,面積約6000平方米,周邊崇巖峻嶺,峰壑疊嶂,錯落有致。有人在講解,說是,來到夢幻谷,有幾處景致必看:一是西山畫屏峰,挺拔俊美,峰巒疊嶂,與太行山景既迥異又契合,非神筆不能繪就;二是峽谷勝景,此處是觀賞太行大峽谷雄壯之美的最佳位置,南北通透,氣勢如虹,非到此不識太行大峽谷;三是智慧之門,凡欲入職、升學、高就者,穿過此門,沐浴智慧之靈光,必能魚躍龍門,心想事成;四是觀景臺北部的田園農舍,集景區傳統民居營造技法之大成,觀賞之余,亦可在那里品一盞香茗,舒爽神魂……
天空懸廊是行走太行天路的最后一站。此處海拔1200米,站在A字形玻璃橋體上,可以全方位無死角觀賞太行大峽谷、全國特色小鎮石板巖、太行之魂王相巖,以及擁有無盡傳說的魯班豁等。
醉了,醉了,徹底地醉了,在太行天路。我的耳畔忽然激蕩起高亢嘹亮的歌聲: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這歌聲,直插云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