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帶領數名部下鬼鬼祟祟地攜帶炸藥前往沈陽北大營附近的柳條湖,距離鐵路約800米。
這群日本人的隱秘行動旨在夜間炸毀南滿鐵路的一段,故意嫁禍于中國東北守軍,企圖制造對華侵略的借口。南滿鐵路由日本修建,因此他們企圖利用此事污蔑中國。在成功炸毀鐵路后,日本軍開始對北大營實施進攻。
當時,東北守軍按照指示未采取行動,導致8000名守軍很快被約300名日軍擊退。接下來,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等18座城鎮在一天之內全部淪陷;隨后,長春在另一天也被占領;不到半年的時間,吉林、齊齊哈爾、錦州等城市相繼淪陷。
東北地區的整個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基本上全部淪陷,成為日本的控制區域。
東北淪陷后,民眾深感悲憤,開始紛紛感嘆:“大帥若在,必不至此!”
當時東北軍總司令為張學良,但人們口中的“大帥”并非指張學良,而是他的父親張作霖。
張作霖在歷史上頗具復雜性,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然而,文史君認為他的許多行為或許出于無奈,無論是為了自身軍閥利益還是考慮大東北的疆土和民眾,他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于遼寧海城。由于家境貧寒,父親好賭,他在私塾讀書僅三個月便輟學。
文化水平有限的張作霖具有英雄氣概,受到當地地主趙占元的賞識,并娶了趙的女兒趙春桂。兩人的婚姻之后迎來了張學良的誕生。
1900年庚子國難爆發,為對抗沙俄,張作霖在岳父的支持下創建并擔任了保險隊隊長。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為了自保,張作霖奉行“誰給好處就幫誰”的原則,游走于日本、俄國和清政府之間。
他先后為俄國和日本盡力,成為叱咤風云的大軍閥,也是對抗日俄兩大勢力的“東北王”。
原本日本打算將張作霖作為侵華的工具和傀儡,因為他在東北民眾中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日本先是協助張作霖平定了郭松齡之亂,后來全力提供資金技術援助,為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建立了完善的軍事工業。
不論日本如何對張作霖百般討好,他都堅守一個原則,并告戒子女:
“成為王侯或失敗為賊,都無妨,只要名聲出眾。但有一點必須銘記:絕不能成為漢奸!那是留下罵名的終生。”
張作霖成就了氣候和實力,一點也沒有“傀儡”的形象。他不按照日本的指示行動,盡力保護東北民眾的權益。
為謀取個人利益,他和日本簽署了許多賣國條約,但這只是為了強大自己。當兌現承諾的時候,他卻故意拖延,全然不顧日本人的怒火。
在張作霖與日本人周旋和對抗的故事中,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情節。
有一次,張作霖手下的東北軍在沈陽的日本妓院與關東軍發生了沖突。由于寡不敵眾,兩名東北軍士兵不幸喪生。
張作霖得知后非常憤怒,找到日本軍官要求賠償。日本軍官高傲地什么也不說,丟給了張作霖1000兩銀子。這使得張作霖無言以對。
回到軍營后,他召集手下,號召他們到街上與日本人打斗,但不可太過火,只要打死三個就行。當那名軍官找上門時,張作霖按照他們的“慣例”,果斷地甩了1500兩白銀解決問題。
在當時,能如此與日本人周旋的人并不多,如果是其他人,未必能超過他。因此,東北淪陷后,億萬民眾開始懷念曾經的“大帥”,那位桀驁不馴的“東北王”。
張作霖的拖延和不合作讓日本視其為阻礙。
在日本看來,張作霖是個難以對付的對手,若不將其消滅,他們就無法在東北取得實質進展。
為此,他們謀劃了“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初,面對北伐軍的強大攻勢,張作霖決定從北京撤回東北。
張作霖已察覺到日本對他的敵意,因此設法迷惑對手。他首先宣布于6月1日離京,然后在專列即將啟程時改期至2日。
然而,直到3日凌晨2時,張作霖悄悄上了火車,留下楊宇霆、張學良等人在京與國民革命軍協商,安排和平接收事宜。
盡管如此,張作霖仍然遭遇了意外。
6月4日凌晨5時半,張作霖的專列在沈陽附近的皇姑屯遭到炸彈襲擊,專列的4至7號車廂被炸得粉碎。
這一事件使日本達到了既定目標,并開始計劃對東北實施更深入的控制。
如果張作霖未亡,楊宇霆也就不會喪命。最忠誠于張作霖的張景惠也不會投降日本。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軍將全力以赴,而日本則無法找到可乘之機。
如果沒有“9.18事變”,歷史或許會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然而,歷史無法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