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紫翹·洱哆來源 | 紫翹書桌(ID:jxylsy3377)
詩人席慕蓉曾說過:
“人到中年,都會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怪癖,不過自己通常不能察覺,除非有朋友來提醒你?!?/p>
是啊,當一個人開始頹廢,往往會有很明顯的跡象。
少年時意氣風發,青年時干勁十足。
人到中年,或許是生活的壓力,或許是自己動力不足。
相比從前,我們往往多了些,沉重和頹喪之感,很多不好的習慣,開始冒出頭來。
尤其,對于女性而言,中年,更是尷尬的階段。
這一階段,容貌開始衰老,婚姻變得平淡,工作也正處在瓶頸期。
這就需要我們認清現實、正視自身,不斷滋養和深耕自己,為后面的人生蓄力。
以下這5個跡象,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忽視健康
中年女性,是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女兒,也可能是孩子的媽媽、單位的中堅力量……。
我們在各種角色中忙忙碌碌、不斷切換,卻往往忘記了:
我們,首先是自己。
只有在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才發現,我們也正在走向衰老。
看過一組統計數據: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5年間增長3倍,高發年齡是40歲—49歲的女性;
我國每年新增宮頸癌患者,占世界總發病人數的1/3,每年致死人數約5萬人,發病人群集中在40歲—60歲的女性;
45%的40歲以上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p>
40%以上的更年期婦女存在抑郁癥狀。
數據背后的發病率,讓人瑟瑟發抖。
健康問題,正在困惑著中年女性。
在一個人的記錄本上,財富、地位、家庭、名聲,這些都是0,只有健康才是1。
沒有1的人生,擁有再多,也都是浮云。
請不要等到身體難受的時候、體檢報告出現各種不正常的時候,才悔恨從前。
從今天起,按時吃飯、好好睡覺,拒絕過度勞累、重視自我保養。
從今天起,看淡煩心事,減少發脾氣。
生活是一場馬拉松,擁有健康,才能持續發力。
人生下半場,我們一起愛自己。
停止學習
作者@安妮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是一家外企的普通上班族,孩子正在讀初中。
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單位和家的簡單兩點一線,日復一日做著重復的事情。
這一切讓她感到迷茫、焦慮和無奈,狀態很不好。
有一天,她無意間翻開一本書。
書中人物的故事,給了她巨大的激勵。
之后她便開始讀書。
為了減少外界干擾,她關閉了朋友圈、卸載了各種消耗時間的短視頻軟件。
2年時間里,她利用每天通勤的三小時,讀完了140多本書。
在學習的過程中,她的認知被不斷刷新,心境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整個人變得充滿希望、力量和勇氣。
她也通過寫作,逐漸擁有了自己的讀者,給予更多人能量。
這便是閱讀和終身學習的神奇力量。
終身學習的女性,自帶一種高級的美麗形象。
演員劉亦菲曾在微博上請大家監督她,每天閱讀三小時。
四年后,她依舊堅持這個好習慣。
正是因為,從沒有放棄學習,劉亦菲不僅滿身“仙氣”。
也逐漸增長出從容的“靜氣”、蓬勃的“朝氣”和鮮活的“靈氣”。
作家楊熹文說過:
“我在三十歲之后常常感慨,柴米油鹽的威力太大了,文藝女性年輕時那么驕傲,是不知道未來的日子可以這樣慌張?!?/p>
如果說人到中年需進補,那終身學習,便是最合適的“藥房”。
用知識滋養自己,讓閱讀點亮人生。
終身學習,讓中年生活充滿向上的生機。
不停炫耀
阿菊是我自小熟識的一位阿姨,為人熱情、外向。
年輕時,身邊朋友眾多,十分熱鬧。
四十多歲后,她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正是因為她太愛炫耀。
春節看到她們幾個姐妹視頻,大家分享著最近的生活碎事。
聊到購物的話題,阿菊說道:
“我親家最近又給我拿來了4件衛衣和1件皮夾克,家里衣服已經多得穿不掉了?!?/p>
說到孩子的話題,阿菊則說:
“我兒子嘛今年沒有回來過年,在城里買大房子了呀,一百多平呢。
過完年他就要接我過去住?!?/p>
談到年夜飯,她也是一臉得意:
“噢喲,我家也不知道是有什么吸引力,幾個兄弟家都要來我家。
來就來,還帶了一大堆東西,吃都吃不掉的,過幾天,我分給你們哈?!?/p>
她就像一個話題終結者,那充滿驕傲和自得的語氣,讓其他人很難接話。
其實,你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你過得如何,別人自會有判斷的。
往往愛炫耀的人,內心是沒有底氣。
她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更需要認可。
她們不知道,越是炫耀,越是讓人看低。
甚至還會因為炫耀招來嫉妒,給自己惹上麻煩。
俗話說,靜水深流。
多些低調,那些讓你快樂的事情,可以悄悄珍藏;
多些謹慎,人生很長,今日之精彩,不等于永遠之輝煌。
在屬于自己的人生里,不聲不響,奮力生長。
社交封閉
你有多久沒有認識新朋友了?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中年女性,都沉默了。
相比年輕時生活的多變和精彩,中年生活明顯索然無味了很多。
在這個階段里,我們的身份逐漸被固化下來,每一天接觸到的人也相對固定。
家庭中,我們和家人在一起;
職場中,每天見面的就那么幾個同事;
生活中,一直往來的還是學生時代留下的幾個朋友。
我們越來越沒有機會認識新的朋友,也越來越疲憊于去經營新的關系。
我們的社交,就此封閉,心態也逐漸衰老。
可往往,中年是人生的發力期,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人脈和資源。
《哈佛商業評論》雜志統計表明:
“如果你的人脈里65%的人都是通過‘自然流量’產生的,那就證明你的人脈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p>
人脈資源就像一池水,不斷加入新人,才能讓這一池水流動起來。
只有主動破圈,去結交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人,才有可能在每個人生階段,遇見自己的“貴人”。
打開社交圈的過程,也會倒逼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擁有等價交換的底氣。
社交封閉,便是故步自封,只會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寸步難行。
為自己建造開放的人際系統,用開放的心態面對陌生,讓精彩的故事持續發生。
習慣抱怨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口頭禪:
“真的是煩死了?!?/p>
“最近太倒霉了。”
“生活啊,真的好難?!?/p>
“我太累了?!?/p>
有些負面的話,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脫口而出;
逢人就抱怨、訴苦,也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
可這些話說出來,真的讓我們好受些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抱怨的話語,越說越讓人頹喪。
很喜歡羅曼·羅蘭的一句話:
“只有把抱怨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p>
一次抱怨,會被安慰;
兩次抱怨,能被理解;
不停抱怨,便是一個人無能改變現實的體現。
若是覺得工作不順心,不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換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若是孩子不讓人省心,不妨學習和了解育兒知識,幫助孩子成長;
若是婚姻狀況不如人意,不妨和伴侶一起探討問題,找尋對策,重燃感情之火。
一直很相信,我們是怎樣的人,就會遇見怎樣的生活。
若是我們滿腹牢騷,便會覺得日子烏云密布;
若是我們積極面對,才能等來雨過天晴和柳暗花明的驚喜。
從今天起,改掉抱怨的毛病,修煉成事的能力。
唯有行動起來,才有可能改變眼前的現狀,贏得生活的主動權。
梁實秋在《中年》一文中說: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p>
中年只代表了年齡,但從不是對人生的定性。
20歲很好,30歲不錯,40歲也可以是更好、更新的境界。
愿我們人到中年,依舊能認真生活,不斷突破。
在煙熏火燎的奔忙中,越發自信從容,持續閃閃發光,收獲屬于人生下半場的別樣精彩。
作者簡介:紫翹·洱哆,一個希望用文字看見生活,用表達傳遞能量的中年女孩。自媒體10W+爆款創作者,“十點讀書”等平臺簽約作者,作品被新華社、夜聽等大號轉載。來源:紫翹書桌(ID: jxylsy3377)。
點贊、分享點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