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赤木瓶子
編輯| 李尋歡
K-POP或將以另一種形式“重襲”內娛。
今年1月,網易云音樂表示因版權問題,或將下架韓國 SM 娛樂公司旗下全部歌曲內容。5月底,騰訊音樂以場外大宗交易方式,收購韓國HYBE公司所持全部股份,從其手中“接棒”SM娛樂,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獨家版權時代的落幕,催化著音樂平臺與內容方的“共創”成為新趨勢。在既定的音源發行合作之外,雙方的合作范圍將拓展至亞洲市場的偶像組合聯合制作、IP周邊、演出等業務。并且,雙方計劃在未來2至3年內推出一支中國本地化的偶像組合。
從“第三大股東”到“第二大股東”,從注入音源建立壁壘到內容共創乃至生態協同,騰訊音樂步步深入韓娛“江湖”背后,是否預示著,K-POP將在內地迎來“新紀元”?
押注K-POP “提檔增速”?
從“購票”到“上牌桌”,在線音樂平臺對K-POP內容的“提檔增速”早現端倪。
在騰訊音樂披露的第一季度財報中,在線音樂業務延續高質量增長態勢,成為驅動整體業績的核心引擎。截至3月31日,本季度在線音樂服務收入達58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在線音樂訂閱收入42.2 億元,同比增長16.6%。
付費用戶規模突破1.229億,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ARPPU)提升至11.4 元,收入結構進一步向在線音樂業務傾斜,占比提升至78.8%。
對于在線音樂平臺而言,付費用戶數量、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一度是其財報數字上較為直觀的增量,且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優化會員獨特權益來完成拉升。
騰訊音樂與時代峰峻、樂華等多家公司的合作中,前者享有后者旗下藝人新歌首發權,而獨家、搶先等權益,無疑是給深度樂迷、粉絲提供的“打榜”好時機。
線下業態,包括預售門票、線下見面、周邊衍生等在文娛市場經久不衰的業務。這也是為何,騰訊音樂不斷加強與國內國際唱片公司的合作,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積極拓展獨特概念、粉絲活動(如熱門藝人演出門票預售)等SVIP會員獨特權益,推動“粉絲經濟”進入從“購買到共創”的新階段。
在成為SM娛樂第二大股東之前,騰訊音樂便已經在K-POP市場展開長期布局。
去年,其與G-Dragon權志龍所屬經紀公司Galaxy Corporation戰略合作,合作范圍包括數字專輯、實體周邊、獲得權志龍海外地區巡演的主辦權等等。今年第一季度,與G-Dragon權志龍合作發售官方周邊的市場表現就被寫進了財報里。
在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騰訊音樂持續深化一體兩翼,除了推進平臺服務及權益創新升級外,在內容側以“經典版權鞏固+垂類內容拓展+國際資源整合”為策略,完成與索尼音樂娛樂、滾石唱片、英皇娛樂等國際廠牌的續約,確保流行、搖滾等主流品類的內容供給穩定性;新增與種夢音樂的戰略合作,引入中文說唱領域頭部藝人作品;同時深化與韓國YG娛樂、Starship娛樂及日本ACG巨頭KADOKAWA的合作,推動K-pop、動漫原聲等國際內容的本土化運營。
無論是流行、搖滾,還是說唱、ACG內容,均在本土擁有完整的線上線下演出落地,唯獨K-pop處在較為尷尬的狀態,無法在內地形成線上聆聽到線下演出的閉環。
目前看來,對于K-POP藝人,騰訊音樂正以承辦海外巡演合作伙伴的身份協同支持,如成為權志龍巡演活動中東南亞地區、中東地區、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
通過對SM的進一步控股,不僅能穩固其在K-POP音源版權上的優勢,強化用戶付費訂閱吸引力,也釋放出更深層的信號:TME已不滿足于作為“內容分銷商”的角色,而是要更深入地嵌入內容源頭。
對SM娛樂而言,這筆投資同樣至關重要。成立于1995年的SM娛樂是K-POP先驅公司之一,由李秀滿創辦,核心業務包括音樂制作、偶像藝人經紀等。通過不斷拓展國際市場,SM娛樂的藝人逐漸進入日本、中國、美國等主要海外市場,并且舉行了大規模的全球巡演。
在限韓令推出前,男子團體H.O.T.(1996年出道)、Super Junior(2005年出道)、EXO(2012年出道),女子團體少女時代(2007年出道)、Red Velvet(2014年出道)一度是內娛追星人的啟蒙代表。
隨著YG娛樂、JYP娛樂等后起之秀崛起,外部競爭加劇,公司管理與內部紛爭不斷,包括李秀滿極具爭議性的行事風格、與股東之間的矛盾、核心團隊成員的相繼解約等等,SM娛樂在全球化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在SM公司面臨管理和市場挑戰的背景下,騰訊的資金注入能有效緩解其資金鏈緊張的問題,還能幫助增強SM娛樂的運營能力,進一步拓寬本土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HYBE曾試圖收購SM以整合資源、全球化布局,HYBE在2023年以4228億韓元收購李秀滿14.8%股份,但最終因與Kakao的競爭而選擇退場。
如今騰訊音樂前來接棒,更像是在嘗試重建一種“韓流”市場的穩定供給,提檔整條“粉絲經濟鏈”的再度運轉。
或許真正的野心在于“3年之約”,在偶像選秀消失的幾年時間里,年輕人們對于“追星”的熱誠絲毫不減,騰訊與SM計劃共同推出的“中國本地化偶像團體”,這不僅是對內娛市場的一次試探,更是以K-POP頭部公司為本土偶像能力的背書。
本土化“韓流”將返內娛?
盡管限韓令狀態未明,但市場已多次悄然“預熱”。
迎著演出市場的好勢頭,近兩年大量海外藝人流向國內演出市場,日本、泰國、越南、德國等國家均有藝人出現在演出場館、音樂節,但KPOP來內地演出仍面臨諸多困境。比如近期,韓國男團 EPEX 原定于5月31號在福州舉辦的演唱會,原本是2016年限韓令以來,首個韓籍偶像團體在內地的商業演出,但隨后就因 “不可抗力” 取消。
大型演出夭折、小型活動“破冰”程度有限。今年一季度,騰訊音樂推出Aespa(所屬SM娛樂)中國首展、及BABYMONSTER(所屬YG娛樂)快閃店。在SM娛樂成立三十周年之際,騰訊音樂與SM娛樂共同舉辦盛典,并聯合推出《2025 SMTOWN : THE CULTURE, THE FUTURE》紀念專輯。這些行動都在為韓流內容“再入場”試水升溫。
今年以來,“被預熱”的假新聞屢見不鮮。五月初,全網都在熱議一條關于央視邀請韓國偶像團體來華演出的消息,隨后被央視緊急辟謠。市場對K-POP的需求仍在,社交媒體上,公眾對于K-POP的關注度不減。
一方面是聽眾對于音樂版權的擁護。今年1月,網易云音樂發布《致韓國 SM 歌迷的一封信》,表示因版權方單方面通知不續約,很可能不得不在1月底下架韓國 SM 娛樂公司旗下全部歌曲內容。彼時互聯網大量聽眾“聲討”不斷,言辭激烈。
后續,網易云音樂宣布SM版權續約最新進展,表示經過廣大歌迷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和熱切呼吁,與韓國SM娛樂公司達成初步共識,SM旗下全部歌曲將在1月31日后繼續留在網易云音樂一段時間,以便雙方有更多時間進行進一步的談判。
這一波版權輿論,也再次證明了韓流藝人在中國仍具備相當的粉絲粘性?!罢勁羞M度”暫無更新進展,不過娛樂獨角獸注意到,截至6月4日,網易云音樂仍能正常聆聽大部分SM娛樂旗下音樂作品。
另一方面,除音樂“聆聽權”本身,近年來的多個場景均能標志著“哈韓”聽眾、粉絲們的情感粘性。線上BLACKPINK、YG新女團等互聯網絡討論聲音不斷,線下與偶像藝人相關的周邊鏈條,也在成為粉絲經濟的新增長點。
本季度,TME與G-Dragon合作的世巡周邊商品在中國大陸獨家發售, 2024年,隨著權志龍的回歸,騰訊音樂與G-Dragon合作推出的全球巡演周邊商品在中國大陸的獨家發售,進一步驗證了“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的市場潛力。
因此,此次騰訊音樂與SM娛樂雙方計劃推出的“中國本地化偶像團體”,某種意義上,是“韓流”以本土化身份在內娛的“新生”。
未來幾年,K-POP是否能夠成功在中國市場實現“新生”,依賴的不僅是音樂內容本身的競爭力,更是如何通過深度本土化、共創生態與粉絲互動,釋放出更讓人耳目一新的娛樂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