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鮮,去成都伊藤”,以生鮮現場運營為強項,做中高端富人消費群的成都伊藤,似乎也無法擺脫閉店調整的現實。
在繼2月28日成都伊藤關閉其亞洲最大旗艦店——468綠地中心的伊藤廣場后,近日,成都伊藤再次宣布將于6月30關閉其于成都金融城的食品生活館店。
這將是成都伊藤2025年來關閉的第二家店,目前,成都伊藤于四川總計開設運營8家店。
一
挑戰
顯然,成都伊藤作為中國超市業的一個區域性標桿企業,發展到當下,也面臨越來越多的經營挑戰。在競爭中高端富人消費群的“征途”中,成都伊藤開始顯得有些步履緩慢,或者說一些新競爭者的出現,讓成都伊藤看起來有些行動緩慢。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成都伊藤當下的經營,主要面臨四個挑戰。
首先,是零售價格缺乏更好的競爭力。
由于中國消費零售市場出現了無論高中低端的普遍性“消費理性”問題,價格成為了消費者購物決策更重要的考量,這可能會讓成都伊藤面臨一些挑戰。
成都伊藤傳統上的“精致”現場運營、富于競爭力的“生活提案”策劃與供給,以及日式企業傳統強項——“儀式感”,似乎也不能讓消費者“忘記”價格、不去看“價格”了。
一些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成都伊藤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價格競爭力不夠,受供應鏈模式,及規模限制,成都伊藤難以‘匹配’它于成都市場的主要競爭者——山姆會員店、盒馬的價格力,由此,成都伊藤的富人消費群面臨被山姆、盒馬等持續分流的現局。”
“以盒馬為例,盒馬有規模優勢,很多商品是直接從廠家現金買斷,價格低廉。成都伊藤則基本上還是供應商供貨,拿扣點,送貨價格高,銷價無優勢。”
所以,以折扣經營模式而崛起的山姆會員店、盒馬等,在“消費理性”時代下,正在大殺四方。它們都是做“富人”生意的,它們現在受到“富人們”的青睞。
其次,是潮流引領優勢被“稀釋”。
過去的一二十年,在成都市場,成都伊藤一直是商超潮流、城市潮流、生活方式潮流的“引領者”。
但這些年中國市場變化太快了,隨著一批批新玩家的出現壯大,以及成都在商業供給端的大幅“放量”,成都伊藤傳統的“潮流引領”優勢被稀釋。
尤其是在年輕消費群中,像盒馬在成都做的店,裝修和商品都更年輕與時尚,成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群。根據盒馬之前披露的情況,其在自營跨境進口商品銷售層面,成都現在已經是盒馬所有覆蓋城市中,銷售增速排第一位的存在。
而潮流是支撐價格溢價的關鍵。引領潮流就能引領“定價”。
一旦這塊的“壟斷”被打破,定價權就將逐步散失。
第三,是生鮮優勢“淡化”。
隨著中國電商做生鮮、做生鮮標準化、做生鮮“搬運”的能力提升,成都伊藤傳統的生鮮強項可能也面臨一些“稀釋”。
在成都,許多生鮮電商都進來了,比如盒馬,比如樸樸超市,還比如山姆,山姆做的前置倉到家業務也很強勢,其線上到家銷售能占到其總體銷售額的一半左右。
生鮮電商能帶來更好的購物便利性價值,因此,它們創造了新的用戶價值,尤其是在富人消費群層面——富人是更愿意為節省時間而多花費金錢的。
同時,當下生鮮電商的主要經營品類也基本上都是走折扣經營模式,走買斷供應鏈模式,沒有走供應商供貨模式。它們的價格表現力不錯。
就區位環境而言,在西南市場,成都由于生鮮人才較多,軟件人才較多,生鮮電商的“起勢”也相對很快。像樸樸超市選擇先進入成都做西南市場,而不是選擇先進入重慶市場,就是因為它們認為成都的人才更多。成都伊藤由此也受到了生鮮電商的更大沖擊。
最后,是跨國企業的通病——高運營成本。
跨國公司發力中國市場始終面臨一個高運營成本問題,有更高的總部溝通成本、更高的行政成本、更高的薪資成本、更高的合規成本,以及更高的“市場反應”成本。
這可能也是成都伊藤當下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二
競爭
具體來講,在當下的成都中高端超市市場,成都伊藤會面臨哪些主要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在成都都有什么樣的一些特點。
《商業觀察家》也總結了以下四塊內容。
一、盒馬。
盒馬可能是成都伊藤當下的最大威脅。
無論是客群的相似度,還是商圈選址的相似度,還是商品結構與創新能力,還是潮流引領能力,還是資金及品牌能力,盒馬與成都伊藤的重合度相對高。
2018年初,盒馬首進成都,開出了成都首店。截至2024年年底,盒馬鮮生在成都運營了30家店,其中,單2024年,盒馬于成都就開出了6家新店,創下了近幾年來的成都新開店高峰,而由于盒馬2024年全國新店開得都很不錯,在成都的新開店也基本上都是開一家火一家。
這可能也給了盒馬更強的“信心”——盒馬計劃于2025年在成都開出雙位數新店,再創成都新開店紀錄。
實際上,成都伊藤2025年2月28日關閉的亞洲最大旗艦店——468綠地中心伊藤廣場購物中心的超市部分場址,也被盒馬接了。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在成都伊藤關店的時候,盒馬卻在大幅開店——盒馬擁有更強的擴張能力,盒馬抓到年輕新客群的增量市場,盒馬在持續擴大它于成都市場的規模優勢。
盒馬可能是成都伊藤的最大威脅。
在早期,盒馬剛進入成都市場的時候,通過到家、大海鮮,及餐飲堂食等業務,盒馬對成都伊藤的“分流”就很明顯,導致那時的成都伊藤都有些“迷茫”。
但是,隨著盒馬初期階段于成都市場快速擴張所帶來的“粗放”經營質量下降,供應鏈支撐能力有些不足,以及消費端新鮮感下降后,盒馬初期搶成都伊藤的客群,又回到了成都伊藤。
隨后,盒馬就在做持續調整,現在,盒馬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成都攻勢。
二、樸樸超市。
樸樸超市2021年進入成都市場,截止到2025年4月,樸樸超市于成都已經開設了55個前置倉(樸樸做的是1000平米左右的大型前置倉模型)。
什么概念?
如果按單倉平均2000個日單量計算,樸樸超市進入成都后,到目前每天從成都零售企業手中搶走了超過11萬個訂單。而如果按單倉平均3000個日單量計算,樸樸在成都的出現,每天搶了超過16萬個訂單。
樸樸超市目前于全國的倉均日單量水平就在2000-3000單左右。
樸樸超市的業務模型,是基于大型前置倉做小時達到家業務,由于大倉經營的SKU更多,能達到萬支SKU,樸樸做的其實是綜合超市的線上化,而不單是買菜場景的線上化,它與線下超市有更大的“平替面”。
樸樸超市做的用戶群也是中高端用戶群——富人更愿意為節省時間而多花費金錢;它的供應商與盒馬、山姆、成都伊藤都有比較大程度的“重合”——很多供應商都會同時供應這幾個零售品牌。
區別則在于,樸樸沒有線下業務,而是聚焦于線上經營,所以,它做線上到家業務的專業化水平、履約費用率與線上訂單“大進大出”的能力相對更好。
它的出現之于成都伊藤而言,主要的一個風險可能在于,有可能會“封住”傳統線下超市轉型做線上到家業務的成長空間。就是說傳統商超要想在線上到家市場板回來、成長起來會比較難了。
由于線上業務具有非常高的“集中度”表現,往往呈現出“贏者通吃”的情況,一旦在一個區域市場,某個線上品牌做出了網絡效應、培養出了消費習慣,其他企業如果沒有數量級的資金、用戶等層面的規模優勢,想要再跑出來,是非常難的。
比如,在福州市場,永輝對線上到家業務“燒”了這么多年,但依然無法“顛覆”福州的到家市場格局。
三、山姆會員店。
山姆會員店目前在成都有三家店,生意不錯。山姆每出現在一個城市,都會對當地中高端用戶群產生“虹吸”效應。
山姆也分流了不少成都伊藤的客流。
但山姆的一個問題可能在于,它通吃不了市場。
即便是在美國等海外市場,Costco、山姆等倉儲會員店,都通吃不了市場。倉儲會員店比較穩定的一批會員,他們每年用在倉儲會員店的消費支出,也不過就是占他們全年支出的10%-20%左右。
像山姆這種開在城郊富人區、精選4000支左右SKU進行大包裝售賣、消費者“大浪費”式購買、需要消費者花費1個小時以上時間開車前往、做倉儲批發模型的業態,只能滿足一部分需求,缺乏“多樣性”的倉儲會員店,覆蓋不了“全需求”。
由此,山姆之于成都伊藤的風險可能在于:分流。從成都伊藤的客群,及想做的富人客群中,拿走他們一定比例的消費支出;從商務禮品市場中,搶奪一定份額;并在當地公務員消費市場中,增加了一個選擇,多了一個“場景”。
四、“胖改”。
最后,擺在成都伊藤面前的,還有一個競爭風險,就是傳統商超做的調改升級。
比如永輝,通過調改升級,永輝對既有客群做了重新定位,切入到了中高端消費群。
永輝在成都的調改店,相比未調改前,年輕客流增多,在客流與銷售額的增幅上,是非常明顯的,一些店有100%以上的增幅。
永輝現在策略似乎是:學山姆盯盒馬。好像永輝的主要目標是與盒馬搶市場。
但這個說法“不靠譜”,沒有單純意義上的“對標”,市場淘汰的永遠是“弱者”,而并不一定是“對標”對象。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