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距離2025年高考僅剩1天,許多同學都繃緊了神經,甚至感到緊張焦慮,也有些同學面對高考后的未來,感到迷茫。那么在高考的最后關頭,學生們應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呢?我們請到了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來解答大家的疑問。
本期內容
01 高考當天太緊張了怎么調整?
02 經歷三年網課的學生心理有什么不同?
03 不愿與人交流,覺得自己學習效率更高,這樣對嗎?
04 高考結束后哪些事一定要做?
05 好大學能給人帶來什么?
06 上了大學卻發現生活并沒有輕松怎么辦?
07 面對未來感到焦慮迷茫正常嗎?
08 自己父母控制欲過強怎么辦?
09 怎樣能讓父母接受孩子的建議呢?
本文約4700字,閱讀約需16分鐘
0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高考當天,怎么調整情緒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
彭凱平老師:有3個方法是很管用的。
第一是呼吸練習。這個時候看書學習、臨時突擊已經毫無意義,只是解決心理焦慮而已。不如把心情放松下來,深呼吸,降低亢奮狀態。
第二個是靜下心來冥想。冥想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一處,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或者進入考場之后沉下心來,冥想一會兒,狀態就會從容很多。
第三點就是撫摸膻中穴,安撫自己。膻中穴在我們胸口中間的位置,醫學上講按揉這個位置會讓我們感到心情放松,氣血舒暢。安撫自己同時閉上眼睛把平時認為的重點稍微過一過,讓大腦不要緊張到一片空白。人一緊張,大腦就會分泌出化學酶阻斷前額葉的神經通道,我們就會出現“一片空白”的感覺,那就糟糕了。
02.這次高考我們迎來了第一批上網課的高中生, 相比過去普通的高中生,疫情期間在家里上網課的學生的心理狀態會有什么不同嗎?
彭凱平老師:在家里在網上讀完高中的學生,我們發現他們跟以前的高中畢業生有3個比較突出的不同。
第一個不同,顯然他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可能不如以前的同學。其實人類的很多知識是在生活中間去領會、感悟得來的,它不能完全在一種模式下面去學習。交替式的大腦興奮就是學習的時候走一走、唱一唱、說一說、聊一聊,或者到外面去放松等等。
交替興奮對我們人類的記憶、理解、創新都是有很有好處的。這些學生只在一個單純的甚至可以說單調的環境里學習,所以他們對于知識的生活化、具體化、行動化、世俗化,可能有一些不足。
第二個就是這些同學可能缺乏足夠的社交的經驗。因為以前的高中生,有同伴去郊游,去探險,去聽音樂會,去玩,但疫情期間基本上沒有,所以說這些同學的社交經驗可能不足。
第三個我覺得情緒調節可能也有些問題。因為在家庭的環境里,在網上學習,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比較平凡的、單調的、一致的,沒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人應該經歷不同的情緒波動,因為情緒的豐富多彩增加我們的成熟度,增加我們的社交能力、應對能力,甚至包括情緒調節能力。情緒調節是要練習的,缺少練習就可能出現情緒容易失控、調節能力弱等情況。
03.有一些學生不愿別人交流,覺得自己學習的效率更高,您怎么看這種行為?
彭凱平老師: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學習記憶什么時候效率更高?專心致志的時候效率更高,但是情緒調節什么時候效率最好?和人在一起。我們說的這種與人溝通不一定非得在人群里頭混,其實和音樂家、藝術家、作家也可以進行心理的溝通。人應該開放,不應該封閉,但是一個人不表示是封閉的,一個人也可以開放。
比如說欣賞一個作品,理解這個作品里人物的感情感受,看一個小說,感受當事人的心路歷程,讀一首詩,體會到自己心靈的開放,這就是我說的溝通。所以溝通不一定非得是混社會、混人群、混酒吧。溝通其實就是心靈之間的碰撞,而這個可以一個人實現,也可以很多人實現。
04.高考結束后,您覺得有哪些事是學生們一定要做的?
彭凱平老師:我們中國古人說人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高考只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階段,高考完了之后,我建議同學要去旅游,要讀很多雜書。因為旅游不僅僅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大好河山,也是一種心態調整的特別有效的方法。人來自于自然,來自于山水之間,所以我們回歸自然,回歸山水,能夠讓我們感受自然放松心態。
第二個就是一定要讀很多的雜書,這些書因為高考的原因我們之前沒有時間看,這個時候看可以補充一下自己的文化知識積累。包括唐詩宋詞、中國小說、外國小說,這些都對我們自己的境界有幫助。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但行的是山路,讀的是閑書。
05.大家常說要“考個好大學”,那一個好大學能給人帶來什么呢?
彭凱平老師:其實離開大學之后,這個大學能給你帶來3 樣東西。
第一是人脈,因為大學都是同等優秀的同學,他們經過選擇而來,都是特別優秀的人才。而這些人一定會成為中國社會中堅的力量。而這樣的一種同盟、一種人脈、一種友情,其實是一個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資源。
人從來都不是靠單打獨斗獲得社會的成功,人從來都是靠互相幫助才能獲得成功。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同學,一定要愛惜自己的同學,一定要與人為善,這才是我們自己將來能夠利用這種同學資源的最重要的保障。
第二個特別重要的是,大學給了我們一種文化資本。我們的大學在中國社會它是受尊重的,受愛戴的,受保護的,這是我們民族的一種優秀的特點,尊師重教,所以教育永遠是我們社會大家都尊重的事情。所以名牌大學給我們很多品牌的效應,我們自己的學校給我們很多文化的資本。這個資本是人除了這個經濟實力,除了社會地位之外,第三個特別重要的,也是受人尊重的源泉。所以說愛惜自己的文化資本,愛惜自己學校的品牌,也愛惜自己的身份。
第三個大學在我們離開學校之后,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對我們人格的塑造,因為 4 年大學生活是人生最關鍵的成長期,很多價值觀念、人生態度、戀愛觀、生活的技巧都在大學學成的。很多老師都不會說,但我們心理學上會告訴你,大學給了我們人脈,給了文化資本,給了我們人格的塑造,挺難得的。
06.家長常說“考上大學就好了”,但上了大學卻發現生活并沒有特別輕松,怎樣看待家長的這些謊話?
彭凱平老師:這就是我們心理學經常說的白色的謊話,白色的謊話就是善意的謊話。我們生活中間經常需要有一些潤滑劑,這個潤滑劑它并不是解決了什么問題,而是讓我們的關系更加和諧,讓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慰,目的是讓你別緊張,別著急,別憤怒。
但是現實生活確實不是如此,因為在高考完了之后,你發現同樣的煩惱,同樣的焦慮,同樣的痛苦一樣會出現,同樣的不確定性一樣會出現。所以人生它是由很多很多的坎所組成的,它不是由一次考試所決定的。
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馬拉松,而這個馬拉松需要有一種積極的信心,積極的行動,積極的信念,也才能夠支撐我們一直跑得好,跑得穩,而不是把它當做一次短跑就能解決的問題。
07.如果大學生活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該怎么辦呢?面對未知的未來感到迷茫焦慮是正常的嗎?
彭凱平老師:我們同學應該要具備的一個心態,叫做成長性的心態。成長性心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卡洛爾德沃克提出的。他發現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在終身地學習,終身地成長,不斷的進步,他就活得比較順、比較幸福,也活得比較成功。
如果一個人老覺得自己就是從一次考試定下來了,甚至覺得自己的一輩子都由出身、家庭背景、天生的容貌才華、智力所決定的話,那這個人他就永遠不會發展。所以我覺得我們高中的同學應該要有一種成長性的思維,就是明天一定會更美好,未來的你一定更成熟,未來的再過幾年,你一定會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風華正茂的,動人的人。
焦慮的性質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擔憂,如果是未來確定的風險麻煩,那不是焦慮,是緊張。所以說我們經常講緊張、焦慮、抑郁,它是三個不同的心理學概念,很多人把它混為一談。其實焦慮本身是有些積極意義的,因為焦慮讓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解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甚至認為焦慮是一種進步的力量。
那緊張就容易產生失態、失常。那么這種失態、失常也可能讓人形成抑郁,什么都不想做,放棄一切的心態。所以保持一定程度的焦慮不是壞事,但是不能過度焦慮變成緊張。由于過度焦慮、緊張又造成失敗的痛苦,那就是抑郁。
那怎樣判斷自己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我覺得有 3 個度的判斷比較準。時間多長?變化多大?影響如何?如果特別長期,比如說焦慮長達一個月,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就是三四天,比如因為一場考試焦慮幾天,那說明沒有問題。
如果我以前晚上可以睡 8 個小時覺,我現在晚上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覺,那這種大的變化也是要注意的,以前我跟人說話和平心靜氣,現在動不動發飆、摔盤子、摔碗,這個變化也太大。
第三個,是不是已經開始產生負面的影響?包括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和爸爸媽媽無法溝通,和同學關系非常糟糕,那么這時候的情緒就已經開始影響到我們的關系和生活健康了。
在高考的特殊階段,很多家庭都會產生一些情感矛盾,那么針對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我們也向彭凱平教授提出了一些問題
08.好像很多孩子,尤其是高中生,都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欲特別強,那怎樣判斷父母是否對孩子有過強的控制欲呢?
彭凱平老師:控制欲比較強的父母親在三個方面表達的比較明顯一些。
第一個就是他的目標確定性特別強,換句話說就是他一定要達到一個目標,反復強調那個目標,而且不斷暗示這個目標,甚至可能會說你不實現這個目標你有什么悲慘的后果,這 個就是目標導向太明確。
第二,太講個人的控制欲望。他控制你并且他希望你也能控制自己,不斷地強調自律戒律,遵守規矩。
第三,這種控制欲強的人,懲罰意識也特別強。你沒做到他一定要懲罰你,因為他長期相信懲罰產生效果,所謂嚴師出高徒,棍棒下面出孝子。
09.那如果發現自己的父母控制欲過強,作為孩子該怎么辦呢?
彭凱平老師:孩子一定要去溝通。很多事情,如果你不說的話,父母其實是不會知道的。第二個就是一定要建立我們之間互相信任的關系,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們不愿意講,父母親不想知道,彼此猜忌,彼此懷疑,彼此不信任,都以為對方別有用心。
其實我們家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讓我們自己過上美好的生活。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是有共同的目標,我們就應該信任彼此,信任對方??梢酝ㄟ^一些小事情增加信任,比如微笑、擁抱、握手,氣氛融洽關系緩和起來之后,你再提出不同意見就容易一些。
第三個就是同盟,聯盟其他人的幫助也很重要的。有時候你改變不了,但是老師的“權威”可能就改變得了,或者你父母的父母也許能改變,總而言之就是借助外在的力量,我們也可以達到改變的目的。
10.您之前也有給父母提過很多教育方面的建議,比如非暴力溝通、積極教育,但是很多時候孩子拿給父母看的時候父母卻會說“不如去好好學習”這種話,針對這種情況,孩子怎樣才能讓父母更能接受建議從而去改變呢?
彭凱平老師:我覺得孩子們可以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可以建議父母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相關知識,推薦他們學習一些教育心理、兒童心理學得知識,推薦他們學習一些科學的育兒方式,如果父母能懂得這些知識的話,親子之間的關系也會好很多。
第二就是要認識到,所有的專家的建議只是一種參考,并不是一種真理,更不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教規教條,所有專家的建議一定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它完全受到具體的人和事的影響,所以說給父母親轉達的時候也只是說這是一種建議,也是專家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完全,更不一定適合我們自己,可能父母親會接受一些。如果強制要求父母向專家學習可能引起父母反感,效果會適得其反。
結語
最后,彭凱平老師希望對考生說,人生不是一次短跑,高考也不是我們的終點,人生是一次馬拉松,我們會創造出很多的終點,也會超過很多的終點。把高考當做一次關卡,闖過這一關,還有廣闊而充滿挑戰的人生在等待你們。祝大家高考成功!
課程推薦
在《彭凱平教情緒心理學》課程中,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通過輕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使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讓你在面對人生重大抉擇和考驗時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利用情緒為自己的成功保駕護航。
更多幸福心理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