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藝術的探索,始終是一場關于“境”的追尋與超越。從具象到意象,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心靈深處對世界認知與表達的升華。本次“境非境——從具象到意象的藝術跨越”展覽,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作品,展現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揭示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構建的獨特“境域”。
具象藝術以對現實世界的直觀描繪為基礎,通過精確的線條、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與生活的具體形態。它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藝術家眼中的世界,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到藝術的真實與生動。然而,藝術的追求遠不止于此。當藝術家們開始探尋更深層次的表達時,意象便悄然浮現。意象藝術不再局限于對現實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抽象、變形、象征等手法,將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創造出超越現實的精神空間。
從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場關于“境”的轉變。具象藝術所營造的是一個“可見”的世界,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現的具體場景;而意象藝術則引領觀眾進入一個“不可見”的精神領域,這里的“境”更為深遠和廣闊。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試圖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融合。這種跨越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與感悟。
本次展覽匯聚了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展現了從具象到意象的多樣化探索。這些作品如同一個個獨特的“境域”,等待著觀眾的深入體驗與感悟。在這里,觀眾將看到藝術家們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靈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實。這是一場關于藝術“境”的對話,也是一次心靈與靈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對藝術跨越的描述,也是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打破與重構,而“境”的探索將永遠是藝術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觀眾能夠感受到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的無限可能,體會到藝術跨越所帶來的精神震撼與心靈啟迪。
北京墨真書畫院編輯
楊光華 重慶美協會員。師從著名山水畫家楊必位,(中國九七百杰)師從著名花鳥畫家曾朝華,(筆名水華)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自幼喜歡繪畫,長期以來,在花鳥畫的學習與探索中筆耕不止,讓藝術認識和繪畫素質得到了長足進步,在創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其中《春巢圖》入選2003年中國書畫報《盛世國風》年展獲一等獎,《回歸圖》入選《第二屆,第三屆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作品展》獲優秀獎,《和風圖》入選《人民日報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邀請展,作品在《人民文摘》特刋登出,《春韻圖》入選《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作品》提名展。作品還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并入選。
2012年參加重慶美協《水墨丹青》系列作品集,作品多次在重慶美術館展出。2014年作品入選《第五屆重慶市美術作品展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重慶選送作品展》。2017年作品入造《美麗重慶 -重慶市優秀美術作品展》。2020年作品入選川,渝優秀中國畫作品聯展等。
一位跋涉者的樸慧鏡象
讀楊光華花鳥畫作品有感
楊光華是與我同行數十年的一位真誠伴友,一路走來,目睹了他在艱辛的藝途上跋涉,見到了他在筆耕不綴的歲月里,通過不斷磨礪,終將自己心愛的繪畫釀成了暖心的美酒,從而獲得了怡情醉心的喜悅。
《家有新生便是春》180x98cm
可賀的是他從辛勤的付出中收獲到一份美好的精神財富,他的畫藝也從不成熟走向了成熟,從懵懂走向了自信,最終打開了藝術之門,成為重慶畫壇上的善舞者。尤其近年來他在繪畫道路上的飛躍變化,更證明了閱歷的積累為他的成功打下了認知上的堅實基礎,同時也逐漸完善著他的藝術追求及人生目標,他也從一以貫之中發掘出屬于自己的真實的藝術世界,引發出了厚積薄發的強音。
《春巢圖》180x98cm
楊光華自幼喜畫,常以一顆平常心去努力踐行于對傳統花鳥畫的理解,并將花鳥繪畫融入自己的生活,也將生活中的情感意愿賦與到花鳥畫中,并借助對古典繪畫及文藝理論的學習,不但收獲到恬靜悠雅的審美精神,也從詩詞中去尋得意境的悠趣,從細微的生活觀察與感觸中獲得了自己的表現形式,讓圖畫表現更加自然得體,藉此能敏銳的將傳統的折枝花鳥畫法注入了自己新的解釋,而打開了屬于自己的繪畫空間。
《和風圖》240x145cm
他還通過近習遠師歷代名家的作品,深探花鳥畫在歷史演繹中的文化內涵,將各位名家畫風的流變諳熟于胸,比如他喜歡畫竹,曾對歷代名家寫竹的特點、各種詠竹詩以及如蘇軾對寫竹的論述等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在潛心研讀、比對中不斷深化著自己的技藝,并從差異化里尋到了自己的藝術感覺,也尋到了適合自己表現的題材與藝術形式。他擅長畫竹子、竹雞、鷺鷥、白鶴、蒼鷹、小雞、鴨子、荷花等溪邊小景,籬旁菊花等,時常琢磨著如何在以小見大中植入情景交融的個人感受,去形成自己的藝術特點而別開生面。由此也可看出他不但悉心于繪畫,迷戀了著文化的魅力,更熱愛著大自然。
《松鶴吉祥圖》180x98cm
然而這種以感情寄與為要的表現,卻與他生活的環境形成了反差,并與他的成長有著極大的關聯。他曾生活在重慶最大的鋼鐵廠,冷峻的工廠環境培養了他的求實作風,堅韌的意志品質及嚴謹的人生態度,也讓他從內斂的性格中延伸出對美的渴望,以至讓他以理想化的心態在繪畫道路上不懈的努力著。然而他又生活在山水環抱,生態條件良好的自然環境里,出門就能觀水見山、在蔭綠草茂,鳥鳴蝶飛的美景中,讓他得天獨厚地領受著自然物態之美,去不斷滋養著他的內心感受,進而踐行于繪畫之樂。
《觀竹聽雨話童年》180x98cm
以此也培育了他那樸實而又多情的心靈情愫,讓他能在相對安寧與寂靜的環境中,將寧靜的感受寄付于自己的花鳥畫中,以平和的情態去表現生機勃然之美,以認真細膩的心理去體會自然物象之態,更讓他避開了浮躁,苦心孤詣一往直前,他的畫路也由此逐漸步入靜逸清雅之境。
《碩果滿園》136x68cm
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個人差異化的生活方式是促成他的繪畫面貌形成的關鍵,也體現出了他個人的繪畫天分。為了畫好某一表現內容,他可將精力集中于對自然形態的啟悟上,通過反復觀察寫生,深究物態的生動性,捕其神情,從總結規納中尋找出極富鄉趣幽情的表現形式,隱現出意趣的產生且在于內心的活躍,在于心靈的通達,品質的追求,終將體現在一個"真”字上。
《清風惠入百姓家》136x68cm
看他的作品如同看到從湖南鄉情生活中走來的白石老人的影子,在田野間與蔬果瓜蟲交心,在山里與淡云平霧相聚,從日出而作中的平凡勞作中去尋覓美的真諦,至此將一顆真誠的愛心躍入。宗白華曾說“中國人不是象浮士徳‘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美學散步·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齊白石完成了入世的超脫,成為畫壇的典范,他的足跡也被后人足式,而楊光華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多少融入了白石先生清淡的鄉土氣息以及平和的心理。
《低耳靜聽疑有聲》136x68cm
當看到他的《和風圖》這一2003年參加中國書畫報年展獲一等獎的成名作時,便感覺到絲絲春風拂面而來,不但帶來了一片幽靜的氣氛,也帶出了一種脫俗的氣質,大有讓人臥石聽泉,盡享道禪之風。看著《麥熟翻種玉,新耕好覓蚯》《家有新生便是春》中的雛雞,不由得與白石的《它日相呼》中的雛雞相聯系,如同從稚童的笑靨里隱現出無瑕的天真,更有一番濃濃的鄉趣撲面而來。
《雛樂圖》136x68cm
又如從他的另一幅《清風竹下聲》圖中,見到了難得的清涼與閑適,在禽鳥的聚散中,體會到了王維在悠悠南山下的感懷。這種具有文學感的花鳥畫作品,需要作者具備較強的綜合文化知識,而楊光華卻做到了。好的作品最能動人之處便是在可愛、可親,靜謐、有品中帶來一種和諧的氣息,而楊光華的作品中就蘊含著這一中囯傳統繪畫中的品質與氣象。
《花溪春韻圖》136x68cm
楊光華的花鳥畫作品帶出了讓人可品的自然中的單純,單純中的回味,這不但是他個人天性與品質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無形中薰陶著人們的心智。他那無造作,無機巧,保存著樸實無華的藝術本色,正是中國繪畫中的重要審美特征,也是花鳥畫注重本性流露的重要原則,他雖在無意間卻以自然的方式顯現著。
《聽濤圖》180x50cmx2
“草木之微,以情待實,”這是《文心雕龍·情采》中的一句話,卻體現出借助情綺而表樸質之本,正是對藝術本體的解讀,而樸實無華中閃現出的智慧,就在于從感情的寄托中呈現出圖畫文章的精神。楊光華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踐行于傳統文化的本體,從中可以看到一個鏡象中的楊光華越來越清晰的呈現在世人眼前,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受人愛戴,然而道無盡而心未止,更希望光華耀大地,且視素華無垠。
楊必位
壬寅深秋筆于啞樓
《荷塘煙雲溪水清》180x49cmx3
《竹報平安閑步悠》213x53cmx2
北京墨真書畫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專注于學術研究,組織開展大型書畫展覽、全國采風、公益事業以及國際交流活動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