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楊辰可
編輯 | 聞靜
提起北方最具“海味兒”的城市,大連與青島總是榜上齊名。這兩座城市曾是熠熠生輝的“北方雙星”:一個素有“北方香港”之稱,一個被譽為“黃海明珠”。
憑借天然良港優勢,依托廣袤經濟腹地,它們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率先擁抱外向型經濟,厚實的工業基礎與洋氣的城市氣質,讓這對港口兄弟一度領跑北方,風光無兩。
“北方香港”大連、“黃海明珠”青島位置關系圖(圖源@天地圖)▼
然而時易世變,幾十年后再回首,命運的軌跡悄然分野。
青島以穩健之姿邁入“GDP萬億俱樂部”,更獲封“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反觀大連,卻在時代浪潮中漸趨沉寂,甚至在遼寧省內也不復昔日“老大哥”的地位。
這種發展落差并非偶然,而是產業結構、腹地支撐、政策導向乃至城市氣質等多重因素長期作用導致的結果。從港口經濟的起點出發,到城市發展的全方位對比,青島與大連的分化,恰似北方城市變遷圖景中,最具張力的鮮明注腳。
青島東部城區風光圖,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故事,還得從它們共同的起點——港口說起。
20世紀90年代,青島在北方港口城市中并不算出挑,甚至連貨運量都比不過當時的連云港。但這座城市沒有甘于平凡,而是抓住了幾個關鍵機會,幾年間就實現了趕超。
首先,它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到了日韓市場,積極融入東北亞經濟圈,找準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其次,青島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一邊大力發展服務業,一邊穩住制造業,避免了“脫實向虛”;最后,港口方面率先進行市場化改革,減少行政干預,把自己全然納入全球航運體系中。
其中,有一個做法很值得一提,就是青島首創的“組合港”模式。簡單說,就是把周邊像煙臺、日照、濰坊這些港口整合起來,統一物流、共享航線,統一運營平臺,既節省了成本,也打出了合力。
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圖源@攝圖網)▼
2019年,山東港口集團正式整合全省港口資源,形成了“一個省一個港”的新模式,被認為是全國港口整合的示范。
港口做大了,城市的經濟自然也隨之提速。2023年,青島GDP達15760.34億元,逐步逼近天津的16737.3億元,不僅縮小了與天津的差距,也早已將大連遠遠甩在身后。
2024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連續11個月保持在9%以上,創下近十年新高,并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6位,是榜單前十中唯一的北方城市。
2024年先進制造業城市前20強(圖源@青島早報)▼
目前,青島正在加快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不再只是依靠旅游和房地產“吃飯”,而是將發展重點轉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沿技術,積極推動在生命健康、智能網聯汽車、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方面的突破。同時對家電、新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并著眼未來,提前布局太赫茲、空天信息、類腦智能等前沿產業。
如今,青島在海洋經濟與高端制造之間找到了新的平衡,城市功能更加多元全面。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海洋科技中心”,青島集聚了深海采油裝備實驗線、海洋藥物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更成功吸引了以“蛟龍號”研發團隊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國家隊”在此扎根。
青島不再只是一個“看海”的城市,而是在“用海”上持續發力,正把海洋真正變成推動城市轉型的新引擎。
航拍青島海軍博物館全景,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與青島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大連的故事更像一位曾經風華絕代的老演員,年少成名卻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力不從心。
在許多北方人的集體記憶中,大連曾是不折不扣的“海上第一城”。大連港以4381萬噸的年吞吐量傲視群雄,穩坐北方港口頭把交椅。進入90年代,這座城市更創下多項紀錄:誕生全國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外商直接投資密度長期位居全國前三甲,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最富活力的外資聚集地之一。
那時的青島,還只是靠啤酒節刷存在感的“小弟”,大連早已憑借其獨特的濱海魅力與開放氣質,成為無數北漂、海漂青年心中的“理想生活范本”。
大連星海灣全景,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但一個城市光靠“氣質”是撐不起長遠發展的。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東北整體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大連也未能例外。產業結構老化、年輕人外流、人口減少等問題集中顯現,城市發展逐漸失去動能。
盡管大連港的年貨物吞吐量依然保持在4.5億噸以上,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后起之秀的港口開始后來居上。比如,2023年唐山港的吞吐量已突破8億噸,日照港也超過了5億噸。依托鐵路運輸的便利和政策扶持,營口港、錦州港這些原本不太出名的港口也迅速崛起,競爭力不斷提升。
曾經在北方港口中一騎絕塵的大連港,近幾年不僅發展乏力,甚至在2023年連全國港口吞吐量前十都沒擠進去,反而被原來不如自己的“后輩”反超了。
一看經濟數據,對比就更明顯了。從2020年被青島反超開始,大連就和青島的差距逐步擴大。
到了2023年,大連GDP是8752.9億元,只相當于青島15760.34億元的一半多一點。青島像開了加速器一路狂奔,大連卻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幾乎沒怎么動。
大連港集團大窯灣集裝箱碼頭(圖源@攝圖網)▼
有人說,大連轉型遲遲沒有突破,說到底是因為缺少一股“破釜沉舟、敢拼敢闖”的勁頭。在港口這個競爭激烈的圈子里,光靠守著老本兒是沒用的,不進則退。
更為重要的是,港口是否強大,關鍵不在于離海多近,而在于背后有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后方”支撐。
這便是青島最大的優勢——它有整個山東在“后方”支撐。
借力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青島整合了半島港口資源,打造出“內陸港—前海港”的雙向互動格局,其腹地早已突破山東,延伸至整個黃河流域。
膠濟鐵路、京滬高鐵等交通干線,將淄博、臨沂等制造重鎮與青島港緊緊相連,源源不斷地為港口輸送“活水”,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聯動和腹地支撐。
青島東部城區浮山灣航拍全景(圖源@攝圖網)▼
反觀大連,雖一直有著“東北門戶”之稱,號稱坐擁三省腹地,實則根基松散、協同乏力。
大連面臨的局面恰如“一灣活水沏不開三省的茶”,縱有天然良港之利,卻未能化解東北經濟積弊。
長期以來,東北三省囿于行政壁壘,陷入各自為政的發展窠臼,資源調配缺乏統籌。大連雖地處海濱要沖,卻難以整合內陸資源,政策響應緩慢,區域協同機制嚴重不足。一個看似龐大的“后援團”,實則空有其形,難堪實用。
更棘手的是,整個東北面臨結構性困局:中心城市各自為戰,區域聯動乏力;交通體系碎片化,產業布局缺乏協同。這些深層矛盾如沉石壓頂,極大制約了大連作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能級。
即便在“東北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的政策東風下,大連的區域引領作用仍顯式微。其根本癥結在于:一是區域整合能力存在制度性缺陷,難以突破省際行政藩籬;二是經濟輻射效能存在結構性短板,缺乏跨區域的產業鏈整合能力。這些深層次制約因素,正是大連在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進程中,始終難以比肩青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的關鍵所在。
大連星海廣場風光(圖源@攝圖網)▼
盡管遼寧港口集團早已掛牌,可惜名義上是一個整體,實際操作上仍各自為政。
從大連到錦州、丹東、營口,各有算盤,各搞小循環。行政區劃成了隱形高墻,協調成本居高不下。哪怕是隔壁的營口,也在自建保稅區、開自家航線。
這樣一來,大連原本可以整合的資源被撕裂得七零八落。難以形成真正的合力,更別說規模優勢了。
相比之下,山東港口集團則是另一帆景象。從2019年開始,山東一口氣將青島、日照、煙臺、濰坊等港口統一整合為一個“集團軍”,實現“統一窗口、統一調度、統一招商、統一服務”。運營效率大幅提升,資源調配得心應手。可以說,一個山東港口集團,成了山東沿海經濟的高速引擎。
這,正是大連和青島的最大分野。青島之所以能穩居“主心骨”,靠的是制度上的通盤謀劃和資源上的高效執行。而大連,卻常年陷于“面子”與“現實”之間的權衡,既放不下老牌重鎮的榮光,也擺脫不了體制束縛下的層層妥協。
山東青島港風光,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直接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路徑。青島早已看清港口早已不只是“裝貨卸貨”的地方,而是全球價值鏈上的關鍵“節點”,能連接產業、資本、物流、信息等各類資源。所以它以“節點思維”來打造港口生態,將其建設成多系統協同運轉的超級樞紐,實現了從“裝貨港”向“賦能港”的轉型。
而大連似乎還停留在“碼頭思維”上,想著多裝點貨、吞吐量搞上去就能重回巔峰,卻忽略了如今拼的是系統、是生態,不是簡單的噸數。
計劃經濟時代賦予大連的光環早已褪色,但大連依然沒能真正從“老工業基地”轉型成一個以新動能為主的現代城市。相比之下,那個曾靠賣啤酒、搞旅游的青島,已搭上現代港口城市的快車,甚至成為全國示范。
歸根結底,青島早已學會如何“在海里掙錢”, 而大連還停留在“靠海吃飯”的舊思路中。
大連5A風景區老虎灘海洋公園漁人碼頭(圖源@攝圖網)▼
港口,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靠產業去養、靠生態去撐。青島深諳此理,一方面鞏固家電、啤酒、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積極布局海洋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動能。青能重工、青特集團等企業反哺港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閉環。
大連則陷入“雙重困局”:一邊是老工業日漸凋敝,造船和重工不復昔日榮光;一邊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既留不住人,也吸引不來新的增長點。甚至逐漸被沈陽、長春反超,內冷外冷,進退維谷。
港口競爭的本質,是城市系統能力的比拼——比制造業基礎、比金融服務能級、比政策環境與統籌能力、比港產城的融合水平。青島以組合港為平臺,以藍色經濟、科技轉型和產業鏈整合為支撐,打造出一個現代港口城市的范式。而大連,仍在“老路徑”上原地打轉,遲遲未能完成結構性轉型。
更深層的問題,還在“軟件”。大連城市治理偏保守、招商體制僵化,連續錯失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風口。曾被譽為“東北硅谷”的大連軟件園,如今人氣漸散,富達中國、埃森哲、愛立信等企業先后撤離,只留下招牌在風中訴說昨日輝煌。
航拍大連城市景觀圖(圖源@攝圖網)▼
這背后,是一座城市在舊與新之間的搖擺不定:既不舍傳統支柱產業,又不敢大步邁向新興賽道。
結果就是不上不下,導致眾多產業園區空置、孵化器冷清,雖然港口經濟依舊在發展,但已經顯出頹勢,這座城市的產業動能也已經透支。
“振興東北”的口號喊了20多年,大連始終是“形象擔當”,卻始終未跳進真正的改革深水區。它既未成為“東北的深圳”,也未守住“北方香港”的榮耀,只是在榮光與現實之間反復搖擺、錯失時機。
反觀青島,更像是一位耐力型選手,始終在默默積蓄勢能。從新基建到信創產業,從醫療器械到智能制造,它不斷在關鍵賽道上加碼發力。中德生態園、國際院士港、海洋試點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平臺,不僅吸引了全球科研資源,也打通了從“實驗室”到“車間”的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2024年,青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09.58億元,同比增長12.21%。當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備案名單也已公布,共有1451家上榜。從2017年的2053家到如今超過8000家,青島的高企數量在七年間增長了近四倍,科技創新能力持續躍升。
青島棧橋風光(圖源@攝圖網)▼
相比之下,大連的發展則顯得相對吃力。2024年全年,大連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為6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首批備案的高新技術企業為859家。雖然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但受限于產業更新乏力、人才持續外流等問題,始終難以實現真正的突破。
說得直白一點,就青島和大連這兩座城市當前的發展態勢而言,青島在積極爭搶新賽道、大膽搶灘新紅利,而大連還在原地等待風來。
再看城市治理。青島是山東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資源集中,在全國競爭中代表山東“出戰”;而大連雖同為副省級,卻長期受沈陽牽制,難以真正代表遼寧發聲。遼寧又是“群山無峰”, 缺乏明確的核心城市,長期各自為戰,大連本應是龍頭城市,卻在地方博弈中被綁住手腳。
隨著國家層面對其資源傾斜減少,大連似乎逐漸走向邊緣化,昔日“東北對外門戶”的地位也逐漸模糊。
從“東北開放高地”到“沿海經濟帶”,針對大連發展的提法越來越空洞。很多人感覺出,遼寧發展的最重頭已經轉向沈陽。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2020年沈陽的常住人口就已經突破900萬。這座有著“東方魯爾”之稱的工業重鎮,正加速向先進制造中心轉型。
大連雖然依舊是“副省級”城市,這幾年正在面臨城市發展轉折與革新的陣痛。
大連水城建筑景觀(圖源@攝圖網)▼
當然,青島也并非無懈可擊。一方面,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高端人才儲備仍待加強;另一方面,狹長的地形和山海阻隔導致新舊城區割裂,西海岸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尚在磨合。此外,體制改革仍顯遲緩,在數字政務、人才政策、行政效率等方面落后于南方城市。
青島的傳統支柱產業,如家電制造與啤酒釀造,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海爾、海信等家電巨頭雖在智能制造領域持續探索,但受制于行業整體增速放緩與技術迭代壓力;而青島啤酒作為百年品牌,在消費升級與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下,其增長動能亦顯疲態。這些傳統產業能否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尚需市場檢驗與時間驗證。
而大連,依舊還有希望的窗口:中俄經貿升溫,可能帶動其成為對俄物流和能源樞紐;旅順—金州—普灣新區一體化,有望打開新發展空間;若遼寧沿海經濟帶實現真正整合,也可能為其爭取到新的政策支持。
但這些機會是否能抓住,關鍵在于大連能否理清自身定位、提高執行力。
青島網紅打卡地小麥島(圖源@攝圖網)▼
從港口競爭到城市命運,青島與大連的走向,代表著中國北方城市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青島是“守正出奇”的范例,靠穩健和戰略實現曲線超車。大連曾是“驚艷之城”,卻因路徑依賴、協同失效陷入中年危機。
這場北方港口城市的較量,不只是大連與青島之爭,更是整個中國北方地區在轉型發展十字路口上的一次集體考題。
現在需要深思的,也不只是大連,還有每一座尚未邁出關鍵一步,仍在猶豫中的其他北方城市。
【參考資料】
1.《山河四省,哪個城市定位最高?》新浪財經2025-01-10
2.《青島開建中日韓產業園 打造重要橋頭堡》前瞻網2012-09-06
3.《青島一季度成績單公布!工業強勁拉動,消費外貿穩健》新浪財經2025-04-24
4.大連港貨物吞吐量——前瞻數據庫
5.《望岳談|日照港,何以成為我國北方第三港?》大眾日報2024-05-24
6.《富達中國被曝裁員!大連子公司裁撤500人?回應:調整后員工依然超過1000人》華夏時報2024-11-01
7.《青島科技成果轉化“成績單”達709.58億元》中國科學 報2025-03-13
8.《對大連市認定機構2024年認定報備的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備案的公告》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管理工作網2025-01-09
9.《青島制造,全國第六,北方唯一!》青島早報2025-01-02
●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和摘編,申請轉載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