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后的蘇聯,勢力范圍達到了俄國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當時幾乎整個東歐,全都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下。
即便不歸蘇聯直接管轄,也屬于和蘇聯同一陣營的戰友。比如說南斯拉夫,雖然不服蘇聯的管理,但他們和蘇聯是同一個陣營的隊友。在與西方分庭抗禮的時候,蘇聯和南斯拉夫可以同仇敵愾,但南斯拉夫卻始終不肯加入華約,歸屬蘇聯統一管理,這是什么情況?
南斯拉夫建立的過程中,蘇聯本就不怎么支持
歷史上有兩個南斯拉夫,一個是南斯拉夫王國,另一個則是南斯拉夫聯邦。南斯拉夫王國,是在1918年,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組建而成,1929年確立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其領土包括了后來的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和北馬其頓等6個國家。
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被德國侵占,該國領土也被德國扶持起來的6個集團所瓜分。南斯拉夫王國的國王彼得二世帶著家眷和大臣選擇流亡英國。
但是這時候的南斯拉夫領土上,有那么一群人,依舊在為這個國家而奮戰,這些人的領頭羊,便是鐵托。
一戰的時候,鐵托被奧匈帝國征召為士兵,在攻打沙俄的時候,被沙俄給俘虜了。在戰俘營當中,鐵托不僅學會了俄語,娶了個俄國老婆,而且還親自見證了蘇俄、蘇聯的建立與崛起。這對鐵托的影響非常大。不得不說,強者從來不抱怨環境。
從1920年鐵托回國以后開始,他便投身于革命,成了一個職業革命家。不過當時他所在的組織,是被他的祖國定性為非法組織的,所以他也是大牢里的常客。
一直到二戰爆發以后,鐵托的事業才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畢竟過去南斯拉夫王國好歹也是一個統一且完整的王國,光靠自身的努力,很難將其推翻。只有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鐵托才有機會。
1941年德軍大肆入侵南斯拉夫王國,鐵托成了反抗侵略的大英雄。也就是這個時候,鐵托和蘇聯之間的矛盾,逐步開始擴大。
第一,蘇聯名義上支持鐵托的對手米哈伊洛維奇
當時在南斯拉夫抗擊德軍的,除了鐵托外,還有米哈伊洛維奇。只不過鐵托是蘇聯這邊的,而米哈伊洛維奇是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指定的代理人。
鐵托當然希望蘇聯徹底否定米哈伊洛維奇和南斯拉夫王國。但米哈伊洛維奇背后有南斯拉夫國王支持,而南斯拉夫國王背后則有英國支持。蘇聯為了不得罪英國,也選擇了支持米哈伊洛維奇。
第二,蘇聯承認南斯拉夫王國的合法性
雖說彼得二世帶著家眷跑了,可當時國際社會上普遍依舊支持南斯拉夫王國的合法性。而鐵托要做的,就是徹底推翻南斯拉夫王國。
這兩者之間自然是有矛盾的,鐵托當然希望蘇聯在國際上為自己說話,甚至給自己輸送大量武器和物資,幫助自己建立一個新的南斯拉夫。
可蘇聯在這一時期,始終支持南斯拉夫王國的合法性,甚至不建議鐵托在南斯拉夫建立一個新集團。對于支援武器這一方面,斯大林的表現也很消極,他認為如果支持鐵托武器,就是公開和英國撕破臉。因此在鐵托在二戰斗爭建國的過程中,蘇聯沒給多少支持。
因此,在鐵托和南斯拉夫人民看來,他們的國家是靠自己建立起來的,蘇聯并沒有給予多少支持。
南斯拉夫聯邦成立后,蘇聯過于霸道
如果當初南斯拉夫聯邦建立的時候,蘇聯給予足夠的支持,那么在其建國后,蘇聯對南斯拉夫聯邦指手畫腳,或許還說得過去。
可南斯拉夫聯邦建立的過程中,蘇聯不僅沒有給予多少支持,反而在支持他們的對手。結果等到南斯拉夫聯邦建立起來以后,蘇聯開始來找存在感了。
第一,蘇聯擅自出賣南斯拉夫的土地
原本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之間在爭奪一塊叫里雅斯特的沿海地區。這地方位于多瑙河進出亞得里亞海的咽喉處,原本歸奧匈帝國。一戰的時候,協約國是答應劃給意大利的,但奧匈帝國崩盤,南斯拉夫王國建立以后,這地方直接劃入了該王國勢力范圍之內。
意大利人一看,這可不行啊,索性出兵將這塊地搶了回來。南斯拉夫聯邦打算把這塊被人搶走的地盤給奪回來,甚至已經出兵拿下了。可英美也盯上了這個咽喉要地。
蘇聯這個時候急需美國的經濟援助,所以擅作主張,將里雅斯特一分為二,北邊歸英美管轄,南邊則歸南斯拉夫管轄。
南斯拉夫和奧地利爭議的卡林西亞,同樣也因為蘇聯要得到奧地利境內的德國資產,從而被蘇聯大手一揮,分給了奧地利。所以說,這兩件事嚴重傷害了南斯拉夫人的感情。
第二,蘇聯劫掠南斯拉夫的經濟
戰后的南斯拉夫,可謂是百廢待興,打算自己建立一整套工業產業鏈。但是蘇聯方面卻否定了南斯拉夫的這一想法,斯大林認為,蘇聯的工業實力相當雄厚,大家都是兄弟單位,南斯拉夫沒必要再費力氣建設工業產業鏈了,直接享受成果就行。但前提是,南斯拉夫需要成為蘇聯工業產業的原料產地。
除此以外,蘇聯還要求與南斯拉夫組建聯合石油公司,在南斯拉夫開采的石油,只能以最低廉的價格賣給蘇聯,而且前5年不準收稅。更過分的是,南斯拉夫境內的石油勘探、開采、分配權,都得交給聯合公司。這不是搶劫又是什么?
更過分的是,蘇聯直接在南斯拉夫成立了一家銀行,打算通過這家銀行控制南斯拉夫的財政大權。蘇聯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一點點蠶食南斯拉夫的主權,從而讓其徹底匍匐在蘇聯腳下。
所以有些人別動不動就說蘇聯支持了多少項目,和他們掠奪走的東西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很顯然,南斯拉夫人在這一點上,比很多東方人看得要清楚得多。
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是蘇聯志在必得的主要原因
俄國向來是一個對港口來者不拒的國家,從沙俄時期開始,俄國人陸續奪取了圣彼得堡、克里米亞、海參崴等著名的港口地區。
到了蘇聯時期,又開始謀求海外的沿海軍事基地,諸如越南的金蘭灣、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等等。
哪怕是縮水了的俄羅斯,對港口依舊十分執著。比如說這次俄烏戰爭的起點,就是俄羅斯奪取了克里米亞。此外俄羅斯在支持敘利亞當局的時候,又得到了敘利亞的一個沿海軍事基地拉塔基亞省的赫梅米姆空軍基地。
所以說,蘇聯時期,一直打算控制南斯拉夫,也是出于這個目的。
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這里位于東南歐,如果蘇聯得到這里,那么整個東歐地區,將全部納入蘇聯的勢力范圍。到時候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路上交通,可就全都得聽俄國人的了。
此外,南斯拉夫在亞得里亞海有一大片沿海地區,這些地方可以建立不少港口。蘇聯最饞的就是這些沿海地區了,如果南斯拉夫到手,那么蘇聯就可以繞過黑海,直接在亞得里亞海打造一支可以隨時巡航地中海的新艦隊了。
在蘇聯看來,南斯拉夫的主權是有限的
這就是蘇聯著名的有限主權論,雖然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提出來的,但早在二戰結束后,蘇聯就已經形成了這種論調。
在蘇聯當局看來,除了蘇聯以外,本陣營內部的所有其他小伙伴的主權,都是有限的。這些國家的主權,都必須要為了陣營的利益作出犧牲。換句話說,一切都要聽從蘇聯的,否則就不配在本陣營繼續待下去。
雙方鬧到最激烈的時候,斯大林甚至要求鐵托簽訂不平等條約,要求以后南斯拉夫的所有外交事務,事先都必須要和蘇聯商量。鐵托當然不可能讓南斯拉夫就這么沉淪下去。
1948年,惱羞成怒的斯大林,直接趕走了南斯拉夫駐莫斯科的貿易代表團,而且將援助南斯拉夫的所有軍事顧問和專家全都給撤走了。
所以說,1948年蘇聯和南斯拉夫就正式鬧掰了,而華約是在1955年才成立的,南斯拉夫自然不可能再主動加入華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