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很多讀者留言,讓我聊聊樓市……
還有說,關注子木老師,源于房子,但現在不講房子了,心里空落落的。也有說,真的超想知道樓市接下來的走勢。
其實這段時間,我沒講房子,但講的其實都是房子,國際局勢、經濟趨勢、地緣政治博弈等等,都跟房子息息有關。
其實房地產硬著陸之后,它已經結束了帶動中國經濟騰飛40年的歷史任務,轉而變成了最終的形態:
國運資產。
這四個字非常重要,背后潛藏的含義是,宏觀決定一切。
我記得前幾年,樓市火爆的時候,很多人吐槽北上廣深的房價實在太貴了,比紐約、巴黎、倫敦、東京都貴不少,所以房價一定要打下來。
但現在想想,當年房價大漲的時候,何不是國運最好的時候,即使房貸利率在5-6%之間,人們也會拼命擠進銀行貸款。因為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堅信收入會不斷上漲,即使30年負債都算不了什么。
房價合理上漲,對經濟一定是好事。就像合理通脹,有益于經濟發展一樣,這是經濟學基礎定律。
再看看現在,人們不愿意買房了,更不愿意花錢了,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高達12.99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居民在經濟不確定性下,只剩下了防御性儲蓄傾向,投資極度謹慎。財富不流動,樓市便會出現有價無市的蕭條感。
5月份,全國房價已經跌至9000元/平米的均價,跌回2016年,就連北上廣深也深度回調30%-40%,跑輸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國際一線城市房價,房價倒是便宜了,也合理了,那當初說房價太高的那些人,為啥沒買房呢?
因為不想買房的人,房價上漲下跌,他們都不會在乎,而鼓吹房價下跌的那些人,一直都想買房,但真正跌下來后,恰恰又買不起了。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房地產背后代表著什么。
房地產牽連百業,是國民支柱型產業,更重要的是,它基本是幾百個低能級城市和縣城的財政收入來源,而這些財政又催生了地方消費產業,帶動財富向下流動。
而一旦房地產結束,這些小城市小縣城靠什么吃飯呢?有幾個是具備產業能力的?
支柱產業的邏輯,就是隨意斬斷會發生大事,就像美國的國民經濟支柱是股市一樣,美股大跌30-40%,照樣會引發股災,經濟陷入困境。
當然房價過分炒作,對經濟也是不利的,那時候我也一直在寫文章警示房價的非理性上漲。最好的方式是降速,甚至軟著陸,與此同時,扶持鼓勵更多的產業發展,接住房地產失去的GDP增速。
然而事實上,房地產一刀切,新興產業沒有很好的接住,再遇到三年大疫黑天鵝和中美貿易戰,經濟就重重摔在水泥地上了。
所以說房地產表現出現在的情況,并不是說房地產這個市場出現了問題,而是在時代背景下,國運出現了“巧合”。
當人們都賺不到錢,收入預期大幅滑坡后,別說房子,其他一切都支撐不住,也就是我們現在遇到的樣子。
那么這樣的趨勢,到底還會持續多久呢?很多人喜歡拿我們跟日本比,其實本質上不具備可比性。
對內。
日本當初發生經濟危機后,整體工業能力衰退,日本制造業企業逐漸失去優勢,如東芝退出筆記本電腦業務,松下出售三洋電視業務,夏普出售美洲電視機業務等,在這些 “下游產品” 賽道上,日本企業丟失了絕對話語權和創新力。
其次日本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日本人口老齡化加劇,國內勞動力日益短缺,企業成本壓力增大,也使得日本制造業企業的 “工匠精神” 有所褪色。
對外。
日本陷入經濟危機后,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股市繁榮,消費支出旺盛,公司利潤持續以兩位數速度攀升,投資活躍,出口強勁。
而歐洲,歐盟正式成立,一體化進程發展迅速,歐元正式啟動,促進歐盟內部貿易和投資,在國際中占有較高地位。
美國和歐洲的“如日中天”,瘋狂虹吸日本資本,瓦解了日本的金融體系,導致日本進一步被榨干,陷入長達二十多年的通縮。
再回頭來看中國。
對內,制造業能力全球第一,稀土類高端能源全球第一,對外貿易全球第一,軍事能力全球第一,科技在很多領域均超越美國,比如5G通信、高鐵、量子計算、新能源汽車、無人機、光伏、衛星導航等等。
現在各大龍頭企業,都在紛紛出海,搶占國外市場。華為、小米、TikTok、美團、BYD、大疆、OPPO、老鋪黃金、泡泡馬特、蜜雪冰城、名創優品、 SHEIN、傳音、寧德時代……
這還只是第一批已經在國外嶄露頭角的企業,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綿延不絕,而借助國內產業鏈優勢以及數字化信息技術,國內企業在國外基本都是降維打擊。
對外,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美債危機劍懸當頭,川普認慫,主動求和。而歐盟一般散沙,通脹高企,科技能力衰退,被俄烏戰場牽制,陷于歐美貿易戰,主動擁抱東大。
5年前,川普發起貿易戰,我們迫于形勢,只能忍,5年后的今天,主動反擊,不留絲毫余地。這就是國力的進步。
國運=國力+勢。
國力,是由軍事、科技、人文、貿易、金融等元素推動的綜合實力趨勢走向。由此可見,這些年,我們一直都處于國力向上的歷史周期之中。
接下來就要看勢。勢其實就是全球什么時候能真正進入降息周期。
歷史上每一輪降息大周期,中國國運指數都在上升,第一輪是2008 年,第二輪是2015年,第三輪是2020年。美聯儲主導,開啟全球寬松周期后,全球購買力上升,貨幣流動充沛,全球資本都在尋找強國力的硬資產,抵御通脹。
作為制造業出口大國,會迎來源源不斷的訂單,同時經濟面,迎來流動性補足,把經濟從通縮沼澤中托出來。那時候資產就會迎來新一輪漲勢。
這幾天,資本市場發生了一件大事:
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匯豐四大海外巨頭先后發布報告,唱多中國,從他們發布的觀點來看,主要在四個方面。
1、估值優勢凸顯,MSCI香港指數本益比約9倍,接近歷史低點。
2、全球投資者目前在中國資產上的倉位“嚴重偏低”,預計將吸引資金流入。
3、人民幣匯率獲得顯著支撐,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也因此增強。
4、中美貿易釋出正面信息。
說白了,就是在即將到來的全球大通脹新階段,中國資產凸顯出了性價比,是嚴重被低估的資產類型,人民幣看漲,股市看漲,其實就是對中國企業盈利能力的看多,而背后其實就是對東方國運的看多。
所以作為國運資產的房地產,不久后還會回來。當然這種回歸,并不是由政策和貨幣推動的炒作行情,而是由國運背后,經濟和真實購買力驅動的一種資產升值邏輯。
因為當人們賺到錢之后,很少有人不想著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好城市,好地段,好房子背后代表的生活質量、環境氛圍、圈層屬性,以及城市稀缺資源便是人人追求的長期結果。
投資是反人性的,堅定價值,把握趨勢,在正確的道路上學會等待,一般都會帶來足夠的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