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父母對孩子的愛,從來不是無底線的縱容,而是溫柔堅定的引導與陪伴。
這些年我越來越明白,教育孩子要分清"真自由"和"假自由"。
為什么這么說呢?
表姐家孩子上小學時那真是乖巧懂事,然而初中后卻變得任性妄為,真的就是跟換了個人兒似的。
這其實也怪不得孩子,根源就在于表姐家的"假自由"教育。
表面上看,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玩手機的時間、寫作業(yè)的順序、零花錢的用途。
可孩子的判斷力畢竟有限,面對誘惑時很難自我約束。
所以,必要的規(guī)則意識和時間觀念,一定是需要父母耐心引導才能建立的。
放任自流的結果,是孩子既不懂得珍惜自由,也不懂得承擔責任。
這種看似開明的"放養(yǎng)",實則是假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基本規(guī)則意識后,在可控范圍內給予選擇權,比如先寫作業(yè)再玩游戲、每周固定零花錢額度、自己安排課外閱讀等。
一:
前段時間在家長群里,有位爸爸分享了他的困擾:
“我”怎么覺得越是給孩子自主空間,孩子反而越得寸進尺,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困惑?
比如約定好每天玩手機不超過1小時,結果孩子總是偷偷超時,被發(fā)現后還理直氣壯:"我同學都能玩通宵!"
周末允許他和同學出去玩,結果天黑才回家,連個報平安的電話都不打。
最讓這位爸爸難過的是,當他試圖心平氣和溝通時,孩子卻甩下一句:"你們就是不相信我!"摔門而去。
這一問可不要緊,群里聊到半夜,哈哈。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困惑:我們明明在努力理解,為什么換來的卻是更激烈的反抗?
二:
前天,這位爸爸又來群里分享,他說當他試著換位思考時,突然意識到:孩子那些看似叛逆的行為,其實是在試探自由的邊界。
就像雛鳥第一次離巢,既向往廣闊天空,又害怕失去依靠。
他們用極端的方式,既是在證明自己"長大了",也是在確認父母的愛是否無條件。
那些夸張的語言和行為,或許是他無聲的宣言:"我要做自己的主人!"
哎呀,看看人家這爸爸當的,真是稱職呀!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說:"青春期是一場必要的革命。"
在這場革命里,父母既不能做專制的暴君,也不能當軟弱的逃兵。
我們得學會在"管"與"不管"之間找到平衡點——就像放風箏,線太緊飛不高,線太松會墜落。
三:
《小王子》里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很少有人記得。"
也許我們該時?;叵胱约耗晟贂r,那種渴望被當成年人尊重的迫切心情。
現在的我漸漸明白,真正的陪伴不是亦步亦趨的跟隨,而是像燈塔那樣保持距離的守望。
當孩子再次做出讓人瞠目的決定時,我或許會先說:"能告訴爸爸媽媽你的想法嗎?"而不是急著否定。
但該堅持的原則必須溫和而堅定,比如:超時玩手機就要暫停兩天使用權。
教育的藝術,在于既給予飛翔的翅膀,又系上安全的繩索。
教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需要智慧平衡的實踐課,尊重孩子過了頭,最終結果就是后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