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在過去的年代,“拼爹”一度成為社會熱詞。人們羨慕那些出身優渥、有權有勢的孩子,希望靠著父母的資源一飛沖天。
而如今,時代變化悄然發生,“拼娃”逐漸取代“拼爹”成為新的家庭焦點。
越來越多的父母將全部的希望和夢想傾注在孩子身上,拼成績、拼特長、拼才藝……仿佛孩子一旦慢了半拍,就會被時代拋棄。
可是在這股“拼娃”的浪潮中,有多少孩子正在被透支?有多少父母本想為孩子鋪就康莊大道,卻無意中讓他們走入疲憊與痛苦的死胡同?
01
一句“我就睡一分鐘”,成了永遠醒不過來的長眠
80后媽媽曉蘭是一家國企的中層管理者,對工作的嚴謹也延續到了家庭教育中。
她的兒子陽陽剛上小學三年級,是個聽話但性格內向的孩子。
曉蘭深知競爭的激烈,也明白學歷、能力對于一個人未來的重要性。
從陽陽還在幼兒園起,她就開始規劃他的未來:報鋼琴班、學奧數、練游泳,力求在文化、藝術、體育三方面都不落后。
等到孩子上小學后,曉蘭更是親自輔導,控制他的作息時間,盡量擠壓玩耍與休息,爭取更多“成長空間”。
每天陽陽放學回家就要立刻做作業,接著完成額外練習,晚上常常熬到十一二點才能上床。
別的孩子已經在夢鄉,他還在為沒做完的練習題皺著眉頭。曉蘭常說:“多堅持幾年,將來你就輕松了。”
可她沒有想到,這樣的“堅持”竟成了永別。
那天晚上,陽陽因為新學習的數學知識掌握不牢,被媽媽要求繼續做題到凌晨。
疲憊不堪的他小聲說了一句:“媽媽,我就睡一分鐘……”然后趴在桌上,再也沒有醒來。
送到醫院時,醫生診斷為嚴重過勞導致的心源性猝死,因搶救不及時,最終沒能挽回小小的生命。
曉蘭整個人都崩潰了。她無法接受,那個乖巧懂事、從不抱怨的孩子,竟在她“為他好”的教育中悄然凋零。
這并不是個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家長都陷入了一種隱形焦慮:別人的孩子學了英語繪本、練了鋼琴十級、自編程序拿獎了……我家的孩子不能輸。
于是他們不斷加碼:報補習班、學才藝、占用周末、壓縮睡眠。
看似在為孩子贏得未來,實則是在吞噬孩子本該輕松、自由、歡笑的童年。
家長的初心無非是愛,但當這份愛變成了成績為王、時間榨取、計劃填鴨的模樣,孩子承受的,可能就不僅僅是壓力,而是一種無法呼吸的窒息。
02
家長應該怎樣掌握教育的“度”?
要做到真正科學育兒、理性教育,以下三點建議尤為關鍵:
學會與孩子平等溝通,而不是一味控制
有些家長總希望孩子百分百服從,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貼上“叛逆”“不聽話”的標簽。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
真正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在平等、尊重之上。家長應當主動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尤其是在課程選擇、興趣培養、時間安排等方面,多給孩子一些話語權。
例如:你喜歡畫畫,還是跳舞?你覺得這個作業難在哪?你最近壓力大不大?——這些簡單的問題,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也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別再用“犧牲睡眠”換“分數進步”
有研究指出,小學生每天應保證不少于10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智力發育至關重要。
如果犧牲睡眠換來的只是短期內的分數提升,那只是“飲鴆止渴”。
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會造成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與其一味死扛,不如幫助孩子梳理學習節奏,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比如:高效利用碎片時間、優化學習順序、設定合理目標,而不是盲目熬夜刷題。
別讓“童年記憶”變成一場苦旅
童年應該是陽光燦爛、自由飛翔的時光,而不是一段埋頭苦讀、不停被否定的日子。
如果孩子對童年的唯一記憶就是“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永遠不夠好的自己”,這無疑是一種心理陰影。
請相信,一個內心充滿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強的孩子,更容易在未來社會中立足。與其去“塑造完美的孩子”,不如“培養幸福的孩子”。
果媽寄語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模板”,而是幫助他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家庭教育不應該是“賽道上的拉練”,而應是“成長路上的陪伴”。
是時候告別“拼娃式教育”了。放下盲目的焦慮,慢下來,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適度放手,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和喘息的空間。
一個健康快樂、有夢想有韌性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大的驕傲。與其贏在“起跑線”,不如贏在人生的“長跑中”。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