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理事批準了第98屆奧斯卡金像獎的獎項規則及競選宣傳規定,并于4月21日公布了2025年頒獎季的關鍵時間節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項新的程序變更,現在學院成員如果想要參與奧斯卡最終輪投票,必須完整觀看該類別內的所有提名影片。
在先前匿名奧斯卡投票結果的公布中,常有評委坦言根本沒來得及觀看一些重要影片,或者沒看完篇幅較長的提名影片。
本屆奧斯卡的熱門影片《粗野派》就是最好的例證,該片長達214分鐘,有評委表示自己根本沒有看完。
電影《粗野派》海報
學院表示,將會通過學院會員專屬的“學院放映室”流媒體平臺來追蹤評委們的觀影活動。對于在平臺外觀看的影片(例如通過電影節、放映活動或私人活動),成員必須提交注明觀影時間與地點的表格。該驗證流程先前僅用于國際長片、動畫長片和短片競賽類別的初選與提名投票,現已被應用于所有獎項。
《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gh》)雜志的編輯本·勞倫斯(Ben Lawrence)認為奧斯卡新規是提升評獎嚴謹性的重要一步,但也指出其成效取決于執行的透明度與評委的敬業度。奧斯卡在面臨影片質量下降、影片中應用AI技術等爭議的今天,能否通過此舉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挽回曾經的權威性?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Ben Lawrence
譯者:跳房子
排版:丁心妍
責編:劉小黛
策劃:拋開書本編輯部
以下為翻譯原文:
一、引語
在這個人人皆可充當評論家的時代,評委與投票者亟需自證公允。奧斯卡學院的強制觀影規定,不失為一種良性的開端。
二、正文
評獎工作向來充滿玄機。以我自身擔任廣播劇與電視節目評委的經驗而言,這過程可謂孤獨且飽含艱辛。在外界眼中,此類工作或許令人惱火——大眾總幻想評委會由一群溫文爾雅之士組成——他們圍坐在一起,托起下巴佯裝思考,高談闊論那些唯有彼此感興趣的艱深晦澀的想法。
我承認現實中可能的確有幾分這樣的景象——夾雜著些許爭強好勝,與此同時陳年積怨被再度點燃。我認識一些嗜好評判成癮之人,總讓我不禁感到疑惑——為何你如此迫切渴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是沉溺于自我陶醉,還是想要填補人生的某種匱乏?
但我仍要為專家評審制的必要性進行辯護——它們是文化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今,浩如煙海的優質藝術(書籍、電影、視覺藝術或戲劇)正在算法的裹挾下逐漸銷聲匿跡,人們被迫消費日益同質化的內容。諸如布克獎之類的存在至關重要,它能將默默無聞的作家推至臺前,正如去年薩曼莎·哈維憑借《軌道》獲獎后其作品銷量飆升,并躋身全新創作梯隊那般實至名歸。
然而,我對評獎機制與評審團始終心存疑慮,具體在于其嚴謹度的參差不齊。而此番奧斯卡宣布評委必須完整觀看某類別所有影片才能進行投票,恰恰印證了我的擔憂——事實竟確實如此?我原本以為默認有類似的規定,畢竟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數年前便已推行類似的制度。沒有完整地觀看影片便進行投票不僅僅是一種瀆職,甚至可以說近乎于腐敗。
值得留意的是,新規的出臺源于部分評委承認未觀看《粗野派》等提名作品而引發批評,這也導致奧斯卡學院不得不宣布通過會員專屬的流媒體平臺來追蹤評委們的觀影記錄——此舉頗有“奧威爾式”監控的意味(借用《1984》作者喬治·奧威爾筆下的極權監控隱喻,暗指新規的侵入性,譯者注)。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較真的人。過去我不僅對所有參賽作品反復觀摩聆聽,而且會做詳盡的筆記。這聽起來可能有些極端,但我堅信評審應該始終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更何況,這樣的舉措有助于消解過去浮現出的暗箱操作的疑云。還記得《旗幟晚報》戲劇獎因評審流程爭議引發的丑聞嗎?多名評委(包括本報首席劇評人查爾斯·斯賓塞)因對評審過程中涉嫌“秘密投票”感到不滿而集體辭職,引發了軒然大波。
而近些年來布克獎也遭受了各種各樣的爭議——最近一次,評委將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證言》與伯娜丁·埃瓦里斯托的《女孩,女人,其他》并列授獎,這一舉動被視為敷衍了事的“和稀泥”式行為。
《女孩,女人,其他》封面圖
但問題依舊存在:文學獎評委是否真的會通讀所有作品?布克獎的初選長名單包含超過160部作品,這樣的體量對評審工作而言堪稱艱巨。早前,喜劇演員羅伯特·韋伯坦言無法在指定的七個月內讀完所有書目,引發了小范圍聲討。他的話不無道理,但既然選擇接下重任,理應全身心地投入。
相較之下,奧斯卡評委的任務堪稱輕松。盡管《粗野派》片長超過三小時,但比起埃莉諾·卡頓的“門擋”(原文為“doorstopper“,形容厚重如門擋的書籍,譯者注)《發光體》(26.3萬字)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實際上,奧斯卡早就應該調整其評選機制。《視相(Variety)》近期匿名調查揭露的荒唐亂象便是最好的證據——
《秘密會議》拉爾夫·費因斯
例如今年竟有評委誤以為拉爾夫·費因斯(《秘密會議》主演)此前曾獲得過奧斯卡獎。(譯者注:《視相》曝光了今年采訪的部分奧斯卡擁有投票資格的學院成員對各項大獎的投票匿名采訪結果,其中兩位成員都明確表示不會投票給《秘密會議》的主演拉爾夫·費因斯,而且二人給出的理由還很一致:
《亡命天涯》湯米·李·瓊斯
認為費因斯曾經憑借《辛德勒的名單》獲得過奧斯卡,但實際上費因斯當年在最佳男配角的角逐中輸給了湯米·李·瓊斯(《亡命天涯》),從未獲得過奧斯卡。更有趣的是,這兩位意外地都準備把票投給《粗野派》的阿德里安·布羅迪,而布羅迪實際上獲得過奧斯卡影帝。)
《粗野派》阿德里安·布羅迪
因此,奧斯卡學院此番強化規則值得贊許。當公眾日益質疑封閉團體內部決策的公正性,評委們必須采取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職業操守。畢竟,比起溫文爾雅的托腮客,懶惰又故作高深的托腮客更加令人討厭。
投遞電影節無結果?拋開書本幫你私人定制!
片單不如從前,但香港電影節永遠是王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