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媒體訊 :在這個圖像泛濫至廉價的時代,每一次按下快門,似乎都變得輕率而即時。然而,仍有一種圖像,需要穿越戰火、直面苦難、潛入人性的褶皺。這正是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存在的意義。它并非一個簡單的攝影賽事,而是一座擁有45年歷史的燈塔,持續探問著攝影與人類處境之間最本質的關聯。當本年度第45屆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最終入圍名單公布,這十二組影像如十二面棱鏡,折射出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破碎卻又充滿韌性的世界,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作為紀實攝影當代意義的捍衛者,徠卡究竟在為何處對焦。
這無疑是一份有重量的名單。從琳賽·艾達里歐(Lynsey Addario)鏡頭下,那個在戰火與癌癥間掙扎的烏克蘭女孩,到阿爾萊特·巴希齊(Arlette Bashizi)家鄉剛果民主共和國流離失所的無名者;從艾弗·普里克特(Ivor Prickett)為《紐約時報》記錄的蘇丹這場全球最嚴重人道主義災難之一,到斯坦尼斯拉夫·奧斯特魯斯(Stanislav Ostrous)定格的烏克蘭頓涅茨克、赫爾松和哈爾科夫地區……這些影像沒有絲毫掩飾,它們是時代的傷口,是歷史的證詞。它們的存在,讓我們無法再將戰爭與災難簡化為遙遠的新聞標題。
更深處的,是對困境的無聲吶喊。亞歷杭德羅·塞加拉(Alejandro Cegarra)的黑白照片,讓冰冷的墨美邊境地區,擠滿了絕望的命運;吉迪恩·門德爾(Gideon Mendel)則用一種氣候變化的“視覺類型學”,記錄全球13個國家的洪災,展示氣候危機面前,無人能獨善其身。而占有兵,這位以工友和自學成才的攝影師雙重身份,用三十年的跨度,為中國約三億農民工寫下了一部沉默的史詩。
徠卡用一整個世紀的堅持,邀請我們用取景器重新校準人性的刻度。這份入圍名單最動人的地方,在于它并未沉溺于絕望,而是在廢墟之上,努力尋找并放大那些悄然生長的希望與尊嚴。彭祥杰的鏡頭深入中國酷兒群體,捕捉到開放、包容的自由瞬間;弗雷德里克·呂格(Frederik Rüegger)則在馬匹市場,為流浪者們保留下慶祝自身文化的最后凈土。這些影像告訴我們,即便在最嚴酷的土壤,生命力依舊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本屆評審團成員、徠卡國際畫廊藝術總監兼首席代表卡琳·雷恩-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奧地利)評語:“本年度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評審團十分關注并深刻理解攝影的社會力量,在此基礎上鄭重做出了評選決定。”這份名單的選擇肯定了攝影作為一種社會行動的力量,一種能夠穿透文化隔閡、引發全球共情的通用語言。
當快門落下,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影像,還是一個亟待被理解的世界?
撰文/奢侈品媒體 實習編輯 隋馨逸
校對/奢侈品媒體 實習編輯 李欣樾
冷眼奢華觀察站 | iLuxureport
唯物質主義精神家園,中國第一個用谷歌眼鏡采訪的自媒體
在微信上搜索 iLuxureport, 與主頁君一起冷眼奢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