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商洛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師生走進秦嶺博物館,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織中,開啟了一節“行走的地理課堂”。當課本上的“南北分界線”“生態屏障”化作眼前可觸的礦產化石、靈動的動植物標本、千年的文明印記,這場探索之旅,注定讓地理人的使命與熱愛更為具象。
從秦嶺褶皺帶的地質演化模型,到“秦嶺四寶”的立體呈現,再到秦嶺古道上的文明遺跡……每一件展品都是“會說話的教材”。同學們時而駐足凝視秦嶺地形沙盤,時而掏出筆記本勾勒“氣候分界線”的地理意義,更是在“中央水塔”展區熱烈討論——“課本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原來藏著秦嶺形成演化的邏輯!”各種互動體驗項目,讓同學們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秦嶺世界中,讓抽象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一位同學談到,“作為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早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水文、植被的‘天然分界’,但當看到展廳里的羚牛、朱鹮等珍稀物種因秦嶺生態保護而繁衍不息,才真正明白‘生態安全屏障’這六個字的分量。今后自己應該借助專業所學助力秦嶺生態保護研究,守護國家戰略資源,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使命。”
隨行教師感慨道,“這次秦嶺博物館的參觀不虛此行,讓地理專業的學生深刻體會到秦嶺不僅是億萬年地質奇觀,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與精神孕育的‘文化脊梁’。同時也警醒我們,作為中央水塔和生態屏障,秦嶺保護刻不容緩”。
走出博物館,師生們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秦嶺的“地理考點”與“生態重點”:南北坡降水差異的成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程、人類活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路徑……這些從實地體驗中誕生的思考,終將轉化為課堂上的深度研討、實踐中的調研課題。
秦嶺博物館,從來不止是“展品的陳列廳”,更是連接地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讓地理人直觀了解到了課本上的知識點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腳下這片土地的呼吸、脈搏與傳承。秦嶺博物館始終以弘揚秦嶺文化為己任,為公眾打開感受秦嶺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窗口,愿這群帶著秦嶺印記的地理學子,帶著“讀懂山河”的初心與“守護山河”的決心,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