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企業在芯片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小米、華為都發布了自研芯片的進展,小米發布了3納米制程的“玄戒O1”,華為也發布了自研的5納米的麒麟9020,3納米、5納米,應該說在芯片領域對中國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這樣兩個產品,正常來講都應該在社會上引起非常大的反響。但是為什么引起的反響不一樣?通過幾天來的思考和研究,我發現了三個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技術積累與自主程度不一樣。第二個,品牌形象與公眾認知不一樣。第三個。信息傳播與溝通方式不一樣。從三個角度,我們來看看,它們到底是哪些地方有些差異?
從技術積累和自主程度來講。技術積累,華為是從2004年開始研發的芯片,從當時海思初試階段的K3V2,后來到現在的5納米麒麟9020,整個這條路線,華為經過20多年的積累,經過巨額的投資,一步一步往前進。
小米雖然拿出了3納米的成績,但是小米給人家的感覺,總的來講技術路線不那么清晰,或者說根基不那么穩。用小米公布的數據來看,2024年他們投入了411億,占整個的占比是4.8%左右。芯片累計投入135億,到2025年計劃投入500億,在整個的技術層面和路線圖里面,跟華為還真的是沒有可比性。
同樣的道理,整個的品牌形象和公眾認知上,華為人家是一步一個腳印,非常扎實。小米就總體來講,讓人家感覺到技術不扎實和積累不太夠。
再一個,就是非常簡單的在溝通的方式和發布的方式上,華為發布給人家一種非常震撼的和產業界聯系非常緊密的場景。但是小米發布這個信息,僅僅憑著創始人的微博或者一些公眾號,這樣一些發布,同樣的產品,給人家的震撼力是不一樣的。
因此,這給我們帶來一個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啟示。無論企業是做研發還是做新產品,一定要有積累,也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不指望在風口上把技術、產品吹起來。每一個企業不要浪費任何一次機會,只要扎扎實實搞技術做工作,本著長期主義,那么機會一來,產品是能夠飛起來的,不要去耍小聰明,更不要去糊弄消費者,否則最后跌下來,一定是自己摔傷的,也一定是因為自己的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