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時節,這個被部分網絡輿論渲染為"美債崩盤審判日"的特殊月份,正以截然不同的現實圖景展現在世人面前。當自媒體博主們預言的債務違約警報遲遲未響,我們有必要以客觀數據為鏡,穿透情緒化表述的迷霧,還原美國國債市場的真實運作邏輯。
針對"六月將有6.6萬億美元美債集中到期"的傳言,美國財政部官網公布的權威數據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美國財政部官網會定期向公眾披露美債的詳細信息,涵蓋發行日、到期日、發行額度以及發行利率等,數據通常按月更新,最新數據截至5月31日。在前兩個月,尚無法精確統計出6月到期的美債總額,這是因為美國財政部每月都會發行期限在3個月以內的短期美債。
不過,當數據更新至5月底時,所有6月到期的美債信息都將完整呈現。
若您有意查詢,可訪問美國財政部官網,在主頁選擇“DATA”菜單欄下的“Monthly Statement of the Public Debt”選項,隨后下載5月的完整美國國債報告,或者直接在網站中篩選并下載6月到期的美債數據。
截至5月31日的最新債務登記顯示,6月到期美債共計29筆,包括25筆短期國庫券和4筆中期國債,待償本金總額為2.01萬億美元。
這個數字雖非微不足道,但與網絡流傳的6.6萬億美元的版本存在三倍以上的量級差異。一些每天渲染美債要崩的自媒體連6月有多少美債到期都搞不清楚,指望他們講清楚美債的內在邏輯,你覺得可能嗎?
當然,從提供情緒價值的角度來說他們很好地迎合了讀者的需求,“美國崩盤論”很有市場,而且已盛行數十年之久。
要理解美債市場的真實運行狀態,必須先破除"到期債務必須用現金償還"的認知誤區。現代主權債務體系的核心邏輯是"債務滾動延續",這種機制并非美國獨有,而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
日本政府債務占GDP比重超過260%,歐盟成員國普遍維持高負債率,中國國債加上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同樣不容小覷,但各國政府都通過新債發行維持著債務鏈條的運轉。觀察美債健康程度的關鍵指標,不在于到期規模絕對值,而在于新發債券的市場接受度。
近期拍賣數據顯示,30年期美債的投標倍數維持在2.3至2.6倍區間,這個數字遠未達到"市場冷遇"的警戒線。
國際資本流向的最新動態,更直接印證了美債的避險資產屬性。盡管中國、日本兩大海外債權國持續調整持倉結構,但全球投資者正以真金白銀填補空缺。
今年3月末,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總額突破9萬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英國、盧森堡、瑞士等傳統盟友持續增持,比利時、愛爾蘭等歐洲金融中心持倉量穩步攀升。
即便在極端假設情境下,美債體系仍保有終極安全閥。作為美元發行主體的美聯儲,理論上具備無限量購債能力。這種"最后貸款人"機制雖飽受爭議,卻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沖擊中兩次發揮定海神針作用。
反觀歷史教訓,歐元區成員國因喪失獨立貨幣發行權,希臘債務危機期間只能接受國際救助;阿根廷等新興市場國家因債務以美元計價,多次陷入主權違約困境。
這些案例從反面印證了美元體系的特殊性——當債務計價貨幣與主權貨幣發行權合一,傳統意義上的"資不抵債"在技術層面失去存在土壤。
當然,承認美債體系的韌性,絕非為美國霸權行徑張目。從單邊制裁到科技封鎖,從貨幣武器化到長臂管轄,美國確實在透支其國際信用。但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對美債"崩盤論"的輕信,實質是陷入了用情緒替代邏輯的認知陷阱。這種思維定式既不利于準確研判國際金融形勢,也可能在戰略層面產生誤導。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構建更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這需要發展中國家在完善自身治理體系的同時,通過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機制等多邊平臺擴大話語權;需要推動特別提款權(SDR)等超主權貨幣改革,減少對單一貨幣的依賴;更需要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持續深化金融開放,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吸引力。
這個過程注定充滿挑戰,但歷史經驗表明,系統性的秩序變革從來不是靠"債務崩盤"的捷徑實現,而是通過持續的實力積累與制度創新完成。
站在6月的時間節點回望,那些預言美債崩盤的喧囂逐漸歸于平靜。這恰似一面鏡子,照見在重大議題討論中保持理性思維的重要性。
當我們穿透數據迷霧,理清邏輯脈絡,就能更清晰地看到: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秩序,既需要對霸權行徑的堅決抵制,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能力建設與戰略耐心。這場持久戰中,真實的進步永遠比虛幻的"崩盤"更值得期待。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