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藏難題與二野的抉擇
毛澤東說:“進藏,宜早不宜遲。”這是1949年,他在北京,剛剛宣布新中國成立。
那時,西藏仍在國民黨控制之下,英印勢力暗中活動,局勢微妙,中央很清楚,拖不得,慢不得。
但問題擺在面前,怎么進?誰來進?
地理是一道天然屏障,西藏海拔高、路途遠,青藏線尚未打通,川藏線是斷的,氧氣稀薄,補給困難。不是一場普通的軍事調動,這是一次全域跨越。
中共中央決定讓西南地區負責“進藏任務”,西北局最先被排除,因為他們建議走青海路線,從西寧出發,物資需兩年才能備齊,中央直接否了這個提議。
任務,落到二野身上。
那時候,二野十軍剛剛解放云南,實力強,剛打完仗,兵力完整,按常理,進藏非他們莫屬。但問題出在軍長杜義德身上,他重病臥床,根本無法帶兵進入雪域高原。
誰來接替?
劉伯承主持會議,那是重慶郊外的一次閉門會議,參會人不多,劉伯承看著張國華,他知道這個人,打仗狠,帶兵穩,十八軍就是張國華帶出來的部隊,成軍早,打硬仗有經驗。
鄧小平當時提議:讓張國華來帶十軍進藏。
張國華沒答,他沒馬上表態,他知道,十軍不是他的人,臨陣帶別人的兵,進藏不是尋常之事,不能犯這種錯。
劉伯承看出來了,他直接問張國華:“二野三個主力師,你任選,你愿意帶誰?”
這不是普通的提議,三主力——十軍、十一軍、十八軍,能隨便選,意味著中央給了最大授權。
張國華沒猶豫:“我帶十八軍。”
劉伯承盯著他看了幾秒,沒再多說。只是說了句:“這任務非同尋常。”就這樣,決定定了下來,十八軍進藏。
沒人唱反調,原因簡單,張國華帶十八軍,不是為了爭名爭功,他熟這個部隊。
從抗戰開始就跟著他,一路打到解放戰爭,他知道哪一個團長、哪一個營長能用,哪一個連長在山地作戰里不掉鏈子。
而劉伯承給他“任選三主力”的特權,只發生過一次。
十八軍的優勢與張國華的堅持
張國華不是為了自保,他是做過判斷的,十八軍不是中央重點部隊,也不屬一線主力,但在打仗之外,十八軍還有個特長:建政。
這支部隊,起家于豫皖蘇,那是當時最難啃的地方,不是兵打不贏,而是地方太復雜,地主多,特務多,十八軍一邊打仗,一邊建地方政權,抓財政、建組織,干部全能,能力強。
一個細節能說明問題:十八軍的干部有個外號,叫“地主”,不是說真出身地主,而是他們熟政策,能處理地方關系,和少數民族打交道,不靠喊口號,靠真本事。
張國華清楚:進藏不是打完仗就走,是要留下來建政,能不能讓藏族群眾信服,要看干部有沒有這本事。
所以,他拒絕帶十軍,不是十軍差,是十八軍更合適。
更關鍵的是,如果臨時帶別的部隊,士氣必然動搖,張國華一向是帶頭沖鋒的人,如果一上來就換兵,那就是對十八軍的否定,這不是調配,是割裂。
張國華說:“我熟悉干部,帶著走,心里有底。”這話不長,但重。
十八軍當時分布在四川、云南,消息傳下來,張國華親自到各團動員,沒有說空話,直接談任務,說風險,說可能再也回不來。
很多官兵明白了,這不是普通調動,這可能是一去無回的遠征。
他們要翻雪山,穿峽谷,進的是一個幾乎沒有路的地方。
調兵命令一下,十八軍三個師迅速集結,從川西出發,開始進軍前的準備,此時是1950年初,大雪封山,道路阻斷,光是路線選擇,就是個難題。
張國華的堅持并非硬頂,而是建立在深思熟慮之上,他要的是能打、能建、能穩藏的部隊,這三點,十八軍都有。
劉伯承當年之所以放心讓他選,也正是因為這點,不是誰都敢進藏,誰都能建藏。
進軍準備與內部危機
最早動搖的不是敵人,是自己人。
十八軍出川前,張國華召集軍干部訓話,地點在雅安簡易兵站,屋外積雪過膝,風灌進來,沒人說話。
他一句廢話沒有,只說:“進藏,走得掉,可能回不來。”
話一落,幾個團級干部臉色發白,不是怕仗,是怕路,穿川西、翻大渡河、過金沙江,連馬都走不穩,人更別說了。
張國華說了第二句話:逃兵,就地轉地方。
這是鐵命令,一出,一下子把情緒壓住,不是威脅,是態度,軍紀立在出發前,誰動搖,誰就不走。
為了穩定軍心,譚冠三也站出來表態,他是政委,副軍長級別,不說空話,只一句話:“我愿意把骨頭埋在西藏。”
這句話不是演講,是保證,部隊紀律是立住了,但后勤是大問題。
進藏不是進剿,沒補給線,沒后援,部隊帶的糧草最多撐兩周,張國華找西南軍區求援,能不能空投點糧?
能投,但不多,西南軍區協調飛機,一共空投三次,只能覆蓋一線部隊,后方官兵自己背。
有的兵背一袋炒面、半袋青稞,走三天就見底,吃光了,就野菜糊口。
3月,大雪未化,原本準備先遣隊試進,查路線,立點標,結果因川西土匪阻路,計劃被打亂。
十八軍被迫全體前推,邊走邊探,三師走西線,一師走中線,二師偏東,沿金沙江北岸爬行。
走得最艱難的是一師。
他們負責攻堅段:理塘至巴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兵走一步,喘三口,死人不是死在戰斗,是凍死、餓死、摔死。
但張國華沒退,沒有預備隊,全部投入。
1950年4月,部隊突破理塘,拉開西進攻勢,張國華站在高地上,看地圖,一句話都不說,那張地圖,只有脊線、河流和藏語標記。
這是他面對的戰場。
昌都戰役與和平解放
1950年10月6日,清晨四點,昌都開打。
這是一場事先就布好的仗,不是為了殲滅,而是為了迫談,張國華要的不是全勝,而是打開一條通道。
藏軍部署在昌都、江達、幫達幾個要點,總兵力7000人,分散,缺糧,沒援。
十八軍分三路夾擊,四野進攻點由三師負責,從金沙江西岸突襲,二師包抄北路,繞過幫達直逼江達。
關鍵在速度。
張國華下達命令:48小時攻破昌都。
三師兵分四隊,夜行晝伏,從山谷強渡,一天之內越過三道防線,藏軍沒想到會在雪季打仗,倉促應戰。
戰斗持續五天。
昌都城破,藏軍潰敗,當場繳獲火炮20門、輕重機槍百余挺,俘虜5700人,這場戰斗直接讓西藏當局失去西部屏障。
中央電令:停止進攻,準備和談。
十一月,駐藏特使張經武帶團赴拉薩,談判遲滯,藏方代表心存疑慮,張國華接到指令:不許進攻,但不撤軍,駐扎就地,穩住局面。
此時,十八軍已接管昌都、類烏齊、邊壩三地,穩定東藏,后方補給線逐步打通,川藏線正式開始勘測。
1951年5月,談判突破。
中央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簽署《十七條協議》,其中最關鍵的一條: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協助建設國防。
張國華未參與談判,但他知道,昌都一仗是分水嶺,沒有這場仗,就沒有后面的簽約。
1951年10月26日,十八軍主力進駐拉薩,他們穿過雅魯藏布江,列隊進入布達拉宮腳下,沒有抵抗,沒有沖突。
張國華住進拉薩東郊的一間舊房子,沒有掛像,沒有設臺,他只下令:“不準進寺廟,不準動百姓。”
他知道,藏族人不靠說服,要靠行為。
接下來幾年,十八軍負責開路、建政、修橋、設校,川藏公路就是十八軍工兵部修的,那是一條從無人區穿出的線,從金沙江打到拉薩。
有人說,張國華是“佛光將軍”,他不答,他只說:“是人民給的,不是我爭的。”
這場戰爭,沒有留下太多遺址,但留下了一條路、一個協議、一段邊疆穩定的開始。
張國華沒有再離開西藏,他留了九年,直到調任成都軍區,他走時,只帶了一張照片,是昌都戰后的一張全團合影。
后排,有人舉著帽子,前排,有人背著槍。
中間,站著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