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有忙不種,再種無用。在世界文學之都南京,一群詩人忙著種詩。6月5日,中國新禪詩代表人物雷默召集十多位南京中年詩人,在大行宮舉辦了“芒種詩酒會”。詩人們詩興大發,聊詩、品詩、朗誦詩、研究詩,展示了優秀詩作,提出了各自詩觀,切磋詩藝,互相學習。詩酒會呈現了南京新詩的風采,彰顯了南京詩歌生態及文學生態的包容和諧。
以下是部分詩人朗誦的各自詩作和提出的詩歌創作見解:
雷默
致良知
每一粒花朵,都是良知
哪怕她渺小如沙
她們,從荒野里,山坡上,馬路邊
秀出,喚醒一切沉睡的物種
她們,即便只有短暫的一瞬
一現身就光明自足
她們,在風雨、雷電中夭折
而后轉世,在另一枝頭上
黑夜里的花朵
是永不熄滅的燈火
雷默簡介:雷默,裴其明,1963年生于江蘇海安縣,現居南京。1980年代初開始寫詩,1989年成為《先鋒詩報》同仁,后與南京江雪創辦《詩歌研究》民刊。1991年提出“新禪詩”概念,并撰寫《體驗:生命的禪與詩》(發表于1993年《佛教文化》第一期)、《語言:禪與詩的障礙》(發表于《禪露》2002年夏季刊)。1993年,雷默協助南京大學張子清教授組稿完成中英文版白皮書《新禪宗詩》。1994年,美國英語詩刊《TALISMAN》第13期發表了張子清文章《THE NEW ZEN POETRY IN CHINA》。“The Emergence of New Zen Poetry(新禪詩的出現)”一節中介紹了雷默提出“新禪詩”的情況。當期《TALISMAN》同時發表了張子清翻譯的雷默三首詩。2006年,長征出版社出版了雷默詩集《新禪詩:東壁打西壁》。2014年,《詩潮》第九期發表了碧青《新禪詩——二十世紀末蓓蕾初綻》,介紹了雷默的新禪詩。2016年,《江蘇文藝研究與評論》第一期刊發詩人、詩評家呼巖鸞的文章《現代禪詩:以雷默為例》,稱贊雷默“把古老禪理融入時代意識表現于漢語白話文新詩,使得已有千年根系的禪詩萌發出新的形態和生命力。”雷默是“中國現代禪詩的標識性詩人”。2024年,《揚子江詩刊》第二期刊發了知名學者、詩人覃賢茂文章《“悟空證實”與“化古化今化歐美”——雷默新禪詩三十年簡說》,“雷默新禪詩汲古潤今,逸出新意,獨領風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詩歌史意義。”2025年西南大學《中外詩歌研究》刊發陳敢、覃賢茂萬字文章《雷默新禪詩的現代性》。2025年,加拿大中華出版社出版《雷默新禪詩精選》。
雷默詩觀:詩是詩人對世界的表達形式,是詩人性情、才華、審美、價值觀、人生境界的綜合體現。清初詩評家葉燮說詩人需要才、膽、識、力,我認為識應排在第一。詩是詩人對于世界的獨特體驗,語言只是工具。任何對于語言的炫技都是對詩的傷害。但語言對于好詩人來說,從來就不是現成的工具。需要自己去創造。詩歌需要“活的語言”。詩歌對于語言的應用,比的不是多,而是少。有分寸的語言、有節制的語言。這一點,我們需要多向古人學習。
王珂
多想在鼓浪嶼浪來浪去
——致春兒
多想在鼓浪嶼浪來浪去
在鼓浪石上品味 海浪
在日光巖頂擁抱 朝陽
在琴聲鳥語中 欣賞
夢的衣裳 詩的芬芳
終于在鼓浪嶼 浪來 浪去
踱進歷史的深巷讀出歲月的滄桑
浪去的是憂傷 浪來的是希望
在休閑的天堂游子不再思念故鄉
生活不再是一張密不透風的 網
2006.5.30.鼓浪嶼詩歌節(選自個人詩集《情途:天涯何處無芳草——王珂情詩選1982-2024》九州出版社2024年版)
王珂簡介:男,重慶人,文學博士,1966年生,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現代漢詩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新詩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出版詩集1部:《情途:天涯何處無芳草——王珂情詩選(1982-2024)。出版專著9部:《詩歌文體學導論——詩的原理和詩的創造》(61萬字,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年);《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21萬字,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新詩詩體生成史論》(58萬字,九州出版社,2007年);《詩體學散論——中外詩體生成流變研究》(39萬字,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新時期三十年新詩得失論》(42萬字,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兩岸四地新詩文體比較研究》(43萬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新詩現代性建設研究》(55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王珂學術會議詩學論文集1994-2017》(66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詩歌療法研究》(63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主編著作10部,主要有:《五十一位理論家論現代詩創作研究技法》(55萬字,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二十三位詩論家論小詩》(22萬字,泰國留中出版社,2017年);《三十八位詩論家論現代漢詩》(56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
王珂詩觀:詩是藝術地表現平民性情感的語言藝術。新詩是采用抒情、敘述議論,表緒、情感、感覺、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視語體、詩體、想象和意象的漢語藝術。現代漢詩是用現代漢語和現代詩體抒寫現代情感及現代生活,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精神的語言藝術。寫詩要過詩的語言關、知識關和詩的技巧關,要高度重視想象和意象。詩不僅要寫痛苦,更要寫歡樂。詩的最大功能是治療功能,其次是審美功能和啟蒙功能。寫好玩的詩,做有趣的詩人。
馬永波
落葉——給雷默
2007年的春天,我第一次來南京
我們第一次謀面,在東大影壁
老雷給我寫了首詩,詩中
有兩片落葉,在空中碰了一下
又各自飄散,那首詩也一直沒有落地
北方的白楊,南方的梧桐
孤零零的長矛,孤零零的巨手
卻都在荷馬的詩中,飄零如世代
如今,我從冰城飄來已經十二年
沒有意外的風,我會落在地上
而老雷又開始飄了,斜向西南
從幕府山一直飄向杜甫草堂
一路上千山萬水,到處落葉紛紛
仿佛金陵所有的梧桐樹葉
都跟著他這一片金絲葉脈的闊葉飄走了
沒有風,卻始終無法落地
2019.11.27
馬永波簡介:出生于1964年,文學博士,中國先鋒詩歌代表人物,領先的英美詩歌學者。從1986年起,已出版原創與翻譯著作80余卷,包括9部詩集。專注于翻譯和教授英美詩歌和散文,包括狄金森、惠特曼、史蒂文斯、龐德、威廉斯和阿什貝利的作品。最近出版了《白鯨》的全譯本,銷量已超過60萬冊。《馬永波詩歌總集》(四卷本,東方出版中心,2024年)共收錄1178首詩,慶祝詩學探索40周年。
馬永波詩觀: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是抒情言志,我骨子里依然是個抒情性很強的詩人,但僅僅有抒情不足以應對當代社會人生的復雜經驗,所以,我率先取得了漢語里的革命性突破,從主觀抒情轉向客觀呈現,不是表達自我,而是呈現事物的本真——客觀化詩學。這是我對傳統的貢獻,因為客觀化詩學的目標正是中國古典哲學和詩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從以我觀物轉到以物觀物,物我不分,物我兩忘。
顧耀東
芒種生日自嘲說明書
保修條款提示:
本機已過質保期
但鋒芒仍屬
終身質保范圍
故障現象描述:
蛋糕插成仙人掌
愿望吹成蒲公英
維修方案建議:
本機宜種春風
忌收秋霜
保持出廠設置——
芒種牌永動機
偶爾卡頓 永遠鋒芒
2025.6.5
顧耀東簡介:江蘇紫微星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副主席。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出版詩集《顧耀東抒情詩選》、《夢開始的地方在夢中》。上世紀90年代從事影視產業,擔任制片人、策劃、監制的作品有《小蘿卜頭》、《紅與黑2000》、《風月》、《決戰南京》等。曾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近年來創作多部微電影作品榮獲亞洲微電影“十佳制片人”“十佳新聞人物”稱號。
顧耀東詩觀:詩人是天生的。詩歌的平庸與偉大,源自詩人的愛恨情愁。一個不敢愛不敢恨的人,不配詩人。所有愛詩歌的人,都值得被愛,與金錢地位無關。今后,如果血脈能植入機器人,詩歌不會消亡,詩人會消亡。
高翔
看戲
讓我們象傻子一樣再欣賞一次吧
多年來我們每看一場戲
脖子總要被拉長一次
那只擺布我們的手
藏在黑暗之中
大紅綢緞的幕布在目光的焦點處開啟
道具分布在既定的位置
我們細致閱讀從后臺登場的
每一張面孔
它們表情詭譎被燈光粉飾
仿佛在水面上漂浮著
在各種各樣的面孔當中
有時會漂浮出那么一張失血蒼白
接近死人的面孔
它令我們不快
引起皮膚過敏
或連續三個夜晚的惡夢
這大抵是戲劇實施教化功能的
一個方面的成功
但更多的是快樂的面孔
滑稽和夸張的表情
使臺下爆發出咯咯咯的笑聲
使大部分觀眾因快樂而面孔抽搐
這些快樂的面孔組合成一臺戲
人們稱之為喜劇
一次我在人群中欣賞一臺戲
易于沖動的觀眾揮舞胳膊
向大明星叫好
而拳頭卻砸在我的鼻梁上
我無辜充當了戲劇的犧牲品
我差點對著舞臺大喊
你們表演得夠精彩得啦
不過要適可而止
1989年7月(選自個人詩集《空地》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高翔簡介:筆名野村、高瞻遠。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南京大學詩社社長,20世紀80年代著名校園詩人。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傳媒工作,歷任新華日報社、揚子晚報社記者、專欄主編,《華人時刊》雜志社常務副社長、新華社江蘇分社《決策參考》編輯部總編輯、新華網江蘇頻道執行總編等職。1986年,作為核心策劃人、發起人,聯合詩歌圈同仁在南京市雞鳴寺和平公園創建了名聞遐邇的“詩人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在《詩刊》《詩歌報》《青春》《雨花》等報刊上發表過部分詩作,著有個人詩歌專集《空地》(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且有作品被選入《第三代詩人探索詩選》、《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自薦代表作選》、《當代千家詩選》、《江蘇青年詩選》、《當代秘藏愛情詩選》、《江蘇文學五十年·詩歌卷》、《江蘇新詩百年詩選》等詩歌選集。參與拍攝的微電影《心愿》,編導的紀錄片《淮寶記憶》《騎兵團在岔河》分別獲得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一等獎、中國濰坊“金風箏”微電影大賽評委會大獎、中國長三角微電影大賽“金茉莉獎”一等獎。高翔擔任總導演的四集歷史文獻紀錄片《百年學衡》獲得全國著名學者和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高翔詩觀:我崇尚以直白、可親近的語言風格,書寫自己對現實、歷史、人生和自然的深切體悟。這里的“直白”,絕非平淡無味,更非膚淺蒼白,而是一種經過淬煉的真誠表達——它摒棄矯飾,直抵本質,因而能迸發出直擊人心的力量。縱觀詩歌史,真正流傳千古的作品,往往在語言上都具有鮮明的可讀性:李白的《靜夜思》以樸素如話的筆觸,道盡游子共通的鄉愁;白居易奉行“老嫗能解”的創作準則,以“三易原則”(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讓詩歌回歸大眾;但丁在《神曲》中毅然舍棄拉丁文的權威,以俗語寫作,使神學哲思真正走入市井;沃爾科特的《白鷺》以清澈的語言承載殖民歷史的創傷,證明“直白”同樣能抵達深邃;里爾克的《豹》則以看似冷靜的白描,暗喻現代人的精神囚籠。這些杰作無不印證:偉大的詩歌,從不需要以晦澀為門檻。沒有人愿意費力解讀一首從一開始就拒人千里的詩。因此,我所追求的“直白”,并非簡單的語言策略,而是一種詩學立場——在清晰可感的文字背后,揭示個體在現實中的生存困境:當人在社會洪流的裹挾中無力自主時的荒誕感,面對未來時的懸浮與焦慮。我希望以這種“后現代”的憂患意識,用詩歌觸碰時代的神經,激發讀者的共情與反思。真正的詩意,不在云端,而在人間;真正的深刻,不必依賴繁復的修辭,而可以在直白的敘述中悄然顯現。
雪豐谷
致方山硅化木石
細觀你身上的年輪,方明白
自己的額紋有多么膚淺
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一只知了
再次從你的體內汲取營養
為你郁郁蔥蔥的朝氣
挺拔、耿直的性格而熱烈地歌唱
半個多世紀了,我一直都在
尋找生命意義的標桿
現在終于懂了,你的粗糙
滿身的蟲洞以及累累的疤痕
才是你萬種風情里最深刻的內涵
那就讓蟲齒、鳥喙、刀斧、雷電
一窩蜂地招呼我來吧
我愿意像你那樣,被人鋸倒
制成馬頭琴、胡琴,或者小提琴
向這個世界發出顫抖而典雅的聲音
雪豐谷簡介:原名王永福,南京人。下過鄉,當過兵。出版過八部詩集:《老雪的詩》、中英文雙語版《夏天》等。作品散見國內外報刊雜志。
雪豐谷詩觀:比較贊同曹丕在《典論》里的說法:“文以氣主”,正所謂“詩者,根情,苗言”。“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 萬象為賓客”,讓文字力透紙背,讓語言彰顯出獨特的魅力來,我想,這應該是詩人們畢生的追求。
覃賢茂
池塘四章
一、春草生長的池塘
生長無處不在,如果沒有內心的傾向
這鳥兒為何會鳴唱,為何會讓你突然流淚
是的,你早年幼稚的對于楊柳與青草的愛,至今不改
正像池塘的春水,輕輕,輕輕地流淌
難道所有的風景,都不會與內心的浪漫一樣?
二、初夏漲水的池塘
不,這是貪心和欲念,不要說這是節氣的變換
幸福是被獨處的空間和時間遮蔽起來的嗎?
你看初夏雨后漲水的池塘,淹沒了草叢中的小徑
你不能不再次感嘆,不,不可能是更多
再美麗的風景,也不可能多于某種被隱藏的心情
三、秋天枯荷的池塘
那是夢想中的美麗,江山美人,即使在秋風中破碎
但那還是美,但那還是夢境,還是才子小模樣的夢囈
只有池塘枯荷的殘葉,才能明白失敗者的悲哀和榮耀
凄清的雨后,點點滴滴,直到黃昏,或是直到天明
富于象征的風景,可不可能真的暗示出你想說出的這些?
四、冬日雪后的池塘
舊日的游歷,消失的愛情,哀悼般為了紀念而畫出的素妝
萬物如此上心,誰都會在此時,明白一切都是空虛
寒冷在池塘冰面積雪的懷抱中,竟然會因此而感到慰籍
山和水因此是必須的,你不能不沐浴焚香,因心動而卜筮
所有的風景,等待的是那些必須回家的愛人
覃賢茂簡介:男,作家,詩人,學者,曾用筆名:閑夢、閑夢樓主、秦文。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眉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文學傳媒學院教師。1964年出生于成都市近郊小鎮。1981年就讀于四川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專業。1985年在南京某電子工廠工作。2009年起任教于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文學傳媒學院。大學期間有興趣于東方神秘文化的研究,并投身于后現代詩歌運動,1985年在四川大學校刊《錦水》發表爭鳴長詩《尷尬》,1987年詩作《回答》收錄于《中國當代校園詩人詩選》(北京師范大學五四文學社),后收錄于《江蘇百年詩選》(2017年)。1986年以南京“東方人詩派”(筆名:閑夢)參加由《詩歌報》、《深圳青年報》聯合舉辦的“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大展”。詩作及詩評散見于《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等報刊雜志。出版文學專著《易經說什么》、《黃帝內經與運氣推算》、《古龍傳》、《金庸傳奇:徹底的浪漫主義》、《金圣嘆評傳》、《瓊瑤傳奇》、《評傳古龍:這么精彩的一個人》、《武學古龍:古龍武學與武藝地圖》、《經典古龍:古龍十大經典排行點評》、《金庸武俠小說鑒賞寶典》、《雪山并蒂蓮》等三十種。
覃賢茂詩觀:新詩的成功,在于突破漢語言音韻格律的樊籠。而其失敗,則在于其無邊泛濫的自由。我曾經在八十年代寫過一篇長文《詩是什么》,對詩的起源和本質有著理科生式執著的邏輯梳理。我以為詩和文學都是動態和進化的,凡是已經形成既成語言事實的文字就已經不再是詩的文字。年輕的時候寫詩比較在乎形式和詩學理念的實踐,有著詩學野心的執著。后來不再刻意為之了,更多相信內在的稟賦和直覺,聽任語言的自然流動。該來的,就讓她來,不該去的,你也趕不去。
金立安
靈魂攙扶
夢中走了很遠
天高得有點離譜
沒有窗戶的宇宙啊
悶得伸手難找五個指
原來我已什么都看不見
忽然懷疑自己是否活著
分明行尸走肉般游蕩
不管南北無問西東
是誰熄滅了陽光
阻止我的凝望
時空無限膨脹
悄然見到了星光
遠方的地平線明了
那是靈魂攙扶著五線譜
在演繹海的節奏山的鏗鏘
金立安簡介:別署鵬程、東方白、品園主人、金陵安子等,作家、詩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散文學會、江蘇省紅樓夢研究會、江蘇省作家協會、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南京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建鄴區作家協會、詩詞楹聯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南京江東詩社社長。主編《茶亭》《青春?建鄴文都版》雜志、《江東文萃》叢書、《茶亭文苑》叢書;著有詩集《品園詩草》《聽翠居詩覽》《飄雨的日子》等。曾在南京基層法院工作26年,有“法官中的詩人,詩人中的法官”之譽。發表散文、詩歌、小說等各類作品100余萬字,作品收錄20余種選本,詩聯作品懸掛于多地景區景點。編著圖書300余萬字先后被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西區圖書館等全國眾多知名圖書館、檔案館收藏。如今依舊敬仰法治、敬慕文學、踐行創作,依然保持著浪漫的詩人情懷與法治初心。
金立安詩觀:在生命中行旅人生,當熱情在身體里燃燒,累積的情感需要宣泄,明辨的愛憎需要表達,一個適當的意象便可喚起全宇宙的色彩來。在觀照現實的背景中,詩意的靈光自潛意識中醞釀,情感在憧憬中發酵,靈魂在拷問中呼號,一團原始的生命之火,讓涌動的情思猛然噴發,并在詩境的營造中,企盼著希望與光明的款款而至。生活總在抒寫的詩意里。感謝詩詞,它讓我把生命融入字詞,在靜謐的和諧中表達詩意美,在詩詞的田地里學會愛與耕耘,讓縝密的文思與流麗的詞句引領走進理想的藝術之境,幻化的靈魂逐漸支撐起人生格局,豐滿而偉岸。于是在觀照現實中努力調整自己,去征服遇到的大小障礙,以達到靈魂的超脫、豁達。
蕭英杰
對飲
約人去米芾《春山瑞松圖》里對飲,
地點,是松下那個空空無人的亭子,
小是小了點,但足夠穩當,絕不會
被一陣怪異的山風吹走,最多是,
人,亭子,山體,俱湮沒淡霧之中。
人,認識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們注意到有幾棵樹走的比路要遠,
這讓人相信,如此,必事出有因。
我們珍惜見面機會,珍惜冰冷的臉,
珍惜場場為覆蓋熱情所耗費的黑雪。
趕去途中不斷有樹躍出,占據視線,
先是一排,接著是成片,不言不語,
不為遠遠招手,只為匆匆往后退卻。
借助黑鳥飛過用以對稱高遠的水面,
顏色不固定,由目光所吸收的成色
雜合而成,與鳥體和光影存在暗合。
我們坐亭子里說話,一半重構事實,
一半模仿內心,假設是彼此的友人,
是畫面一部分,將一只羊埋藏體內,
五谷,匯入與瀑布相連的黑色山水,
用陶制的酒瓶搭載送回。我們皆醉。
醒來后,你我,已然畫里那對青峰。
蕭英杰簡介:1982年出生于湖南邵陽。創作涉及詩歌、兒童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代表作詩集《山水課》。在《江蘇文藝研究與評論》等刊物發表文藝類論文。詩歌作品多次收入年度作品集和年鑒。與多位書畫藝術家合作為藝術展配詩,為多部主題插畫書籍配文。五部長篇兒童小說被聽書平臺開發成聽書產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會員,南京市作協會員,文物藝術品鑒定估價師(高級技能)。
蕭英杰詩觀:我愈加感覺到這一點的重要性——詩歌的無用性。詩歌無用是什么意思?就是詩歌作為一種先鋒的語言藝術,它不能也不需要過多地介入社會現實,不能也不需要過多地干預社會生活,而應該回到自己可以策馬奔馳的藝術領地。我甚至不認為詩歌首先應該是文學,而是認定——詩歌首先應該是美學。詩歌是一種美學,這是詩歌存在的最基礎性前提,也是詩歌發展的終極歸宿。文學性,只能是詩歌附帶的一種藝術功能。詩歌可以不遵循文學規律,但絕不能不具備美學資質。離開了美,詩歌,什么都不是。當然,這美,并不一定就是精致的美,典雅的美,金字塔尖的美。樸質的美,粗獷的美,殘缺的美,混沌的美,等等,這些美,都是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