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譚長春 知名管理專家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前段時間,正和島300余位企業家島親走進海爾集團,在銹跡斑斑的“質量之錘”陳列區駐足沉思,在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字大屏前熱烈討論,在三翼鳥智慧家庭場景體驗館親身感受物聯網時代的商業變革……
正和島案例探訪現場
這場兩天的深度探訪,不僅揭開了這家連續15年全球白電第一企業的成長密碼,更讓我們在其八次震撼行業的“砸”式變革中,看到了中國企業穿越周期的底層邏輯。
從1984年瀕臨破產的街道小廠,到2024年營收突破4000億元的物聯網生態引領者,海爾的進化史堪稱中國制造業的“活教材”。
當我們在海爾生態體驗中心現場感受“砸冰箱”的那段熱血沸騰的往事,以及在酒店聆聽周云杰主席講述海爾的“未來之爭不是企業的對抗而是生態與生態的對話”,并且坦承“最好的IP不是刻意打造一個人設”的真誠與真實坦白時,終于明白:海爾的每一次“砸”,砸的不是設備、不是組織,而是禁錮企業發展的思維定式與路徑依賴。
這篇基于實地探訪形成的深度案例研究,期待對于正在經歷轉型陣痛的中國企業而言,海爾的經驗不僅是標桿示范,更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在質量堅守、組織變革、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差距,也照亮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讓我們在青島海爾工業園解碼中國企業的“破局基因”之時,也讓我們沿著海爾“砸”出的軌跡,探尋中國企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破局之道。
一、第一砸:砸冰箱,砸出質量生命線(1985)
在青島海爾工業園的展廳里,一把銹跡斑斑的大錘靜靜陳列。這把1985年由張瑞敏親手掄起的錘子,砸毀了76臺缺陷冰箱,更砸出了中國制造業的質量覺醒。
砸前困局:生死邊緣的掙扎
1984年,張瑞敏臨危受命接手青島電冰箱總廠時,面對的是“上班8點鐘來,9點鐘走人,10點鐘時,隨便往廠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的混亂景象。全廠800多名員工,年產冰箱不足萬臺,產品合格率僅70%,累計虧損147萬元,相當于當時全廠職工兩年的工資總和。
更嚴峻的是,市場上“瑞雪”“琴島-利勃海爾”等品牌魚龍混雜,消費者對國產冰箱信任度極低。
驚世一砸:揮錘喚醒質量意識
1985年4月,一封用戶投訴信揭開了質量黑幕——海爾倉庫中76臺冰箱存在嚴重質量缺陷。當張瑞敏宣布將這些冰箱全部砸毀時,現場一片嘩然。
要知道,當時一臺冰箱售價1760元,相當于一名工人兩年的收入。“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張瑞敏的話擲地有聲:“我要是允許把這76臺冰箱賣了,就等于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臺這樣的冰箱!”
破繭成蝶:質量引領的崛起之路
這場震撼人心的“砸冰箱”事件后,海爾立即導入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從德國引進先進生產線,建立“零缺陷”標準。1988年,海爾冰箱斬獲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1991年,海爾集團成立,產品覆蓋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全品類,躋身中國家電第一品牌。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它徹底扭轉了中國制造業“重數量輕質量”的觀念,推動整個行業向品質化轉型。
二、第二砸:砸組織,砸出高效新架構(1998)
舊制之困:科層制下的發展瓶頸
1997年,海爾已通過并購擴張成為多元化企業集團,但直線職能制的弊端日益凸顯:20多個產品事業部各自為政,采購、生產、銷售重復建設,部門壁壘森嚴,市場響應遲緩。
時任CEO楊綿綿曾無奈地說:“一個訂單從客戶到生產車間,要經過20多個部門審批,黃花菜都涼了。”
大膽變革:流程再造與小微崛起
1998年,海爾啟動“市場鏈”流程再造,將傳統科層制改造成“倒三角”組織——一線員工直面用戶需求,職能部門從管理者變為服務者。
1.2萬名中層管理人員被裁撤,4000多個小微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以設備維修為例,過去車間報修需層層審批,如今設備事業部與生產車間變為市場關系,目標是零停機,否則按停機時間索賠。
重塑活力:組織變革的顯著成效
變革后,海爾訂單響應速度提升50%,庫存周轉天數從30天降至7天,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
2005年,海爾推出“人單合一”模式,員工從執行者變為創業者,雷神科技、海爾生物等小微企業相繼孵化上市。這種組織創新被《哈佛商業評論》稱為“打破科層制最有前途的模式”。
三、第三砸:砸標簽,砸出生態新未來(2012)
標簽之限:傳統印象下的增長阻礙
2012年,海爾雖以1631億元營收蟬聯全球白電第一,但“家電制造商”的標簽嚴重制約發展。時任董事長張瑞敏敏銳意識到:“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將被生態覆蓋。”當競爭對手還在比拼硬件參數時,海爾已開始布局物聯網生態。
跨界破局:平臺與場景的創新拓展
2017年,海爾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2020年,全球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誕生,整合3500多個生態資源方,提供智慧家庭全流程定制服務。
在上海三翼鳥001號店,用戶不僅能體驗智慧廚房、陽臺等14個場景,還可享受從設計到施工的一站式服務,場景銷售占比從32%飆升至86%。
生態綻放:新標簽下的蓬勃發展
如今,海爾已從家電企業蛻變為物聯網生態品牌,連續兩年入選BrandZ全球百強,是唯一的生態品牌。衣聯網鏈接15個行業5300多家資源方,為用戶提供“洗、護、存、搭、購”全生命周期服務;食聯網整合1200多家生態方,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食材溯源。
四、第四砸:砸邊界,砸出全球新格局(1991)
偏見之殤:“低端代工”陰影下的出海受阻
20世紀90年代,中國制造被貼上“低端代工”標簽,海爾海外銷售舉步維艱。
1990年,海爾團隊在德國經銷商面前撕掉4臺冰箱商標,與德國產品混測,結果海爾冰箱以更高品質贏得2萬臺訂單。但這種“硬碰硬”的方式難以持續,海爾必須突破“代工陷阱”。
破壁之舉:建廠與并購的全球化征程
1999年,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立首個海外工業園,提出“三位一體”本土化戰略——設計中心在洛杉磯、生產基地在南卡、營銷中心在紐約。
2016年,海爾以54億美元并購美國通用家電(GEA),保留原管理團隊,僅注入“人單合一”模式,8年內收入翻倍增長。這種“不換設備、不派干部”的整合模式,打破了跨國并購的“七七定律”。
全球領航:自主品牌的國際地位提升
截至2024年,海爾在全球擁有35個工業園、143個制造中心、23萬個銷售網絡,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歐睿數據顯示,海爾連續15年位居全球大型家電品牌零售量第一,海外收入占比達52%,在美、日、澳等6國市場份額第一。更值得驕傲的是,海爾海外自主品牌占比超90%,改寫了中國企業“出海必貼牌”的歷史。
五、第五砸:砸管理范式,砸出創新新引擎(2005)
范式之弊:科層制束縛下的創新乏力
傳統科層制下,海爾研發與市場脫節,專利轉化率不足30%。
2005年,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模式,核心是“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企業平臺化”。他坦言:“我們去掉1.2萬名中層管理者,就是要讓聽到炮聲的人指揮戰斗。”
管理革新:量子管理與鏈群合約的推行
海爾引入量子管理理論,構建“鏈群合約”生態。研發人員從“型號經理”變為“創客”,直接對接用戶需求。
例如,雷神小微通過挖掘3萬條用戶差評,開發出游戲筆記本,3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海爾生物醫療團隊研發的超低溫冰箱,打破國外30年壟斷。
創新飛躍:研發與上市的亮眼成績
截至2024年,海爾累計獲得111項國際標準、200余項原創技術,智慧家庭專利數量達32595件,連續11年全球第一。旗下海爾智家、海爾生物等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3000億元,孵化出7家獨角獸企業。
六、第六砸:砸戰略慣性,砸出發展新周期
慣性之危:七年瓶頸期的增長困境
海爾每七年面臨一次戰略轉型:1984-1991年名牌戰略、1992-1998年多元化戰略、1999-2005年國際化戰略、2006-2012年全球化戰略、2013-2019年網絡化戰略、2020年至今生態品牌戰略。
每次轉型都伴隨巨大挑戰,如全球化階段遭遇的本土化困局、品牌溢價不足等。
主動求變:生態品牌戰略的全新啟航
2019年,海爾啟動生態品牌戰略,構建“三個海爾”架構:海爾智家聚焦智慧住居、卡奧斯賦能工業互聯網、盈康一生布局大健康。周云杰表示:“我們要從產品提供商升級為生態價值共創者。”
持續增長:戰略變革的顯著效益
2024年,海爾集團全球收入4016億元,利潤302億元,同比增長8%和13%。智慧住居基本盤穩健增長,大健康、工業互聯網等新產業增速超20%。更重要的是,海爾形成了“戰略時鐘”預警機制,每三年啟動一次“破壞性實驗”,確保始終踩準時代節拍。
七、第七砸:砸文化慣性,砸出融合新文化
沖突之擾:跨國并購中的文化碰撞
2012年收購新西蘭斐雪派克時,海爾遭遇強烈文化沖突:當地員工拒絕加班,工會抵制績效考評。類似場景在收購意大利Candy、日本三洋時反復上演。張瑞敏意識到:“文化整合比技術整合更難。”
融合之道:“沙拉式”文化兼容模式的推行
海爾創造性地提出“沙拉式”文化融合:保留各國文化特色(如意大利的設計美學、日本的精益管理),以“人單合一”模式作為“沙拉醬”統一價值觀。在GEA,海爾沒有更換一臺設備、派遣一名干部,僅通過“人單合一”激活員工創造力,8年內收入翻倍。
文化升華:扭虧為盈與國際認證的成果
通過文化融合,海爾并購企業全部實現扭虧為盈:三洋家電在日本市場份額從8%提升至15%,斐雪派克利潤創歷史新高。“人單合一”模式更獲得牛津大學、凱度等國際機構認證,被寫入《物聯網生態品牌白皮書》。
八、第八砸:砸個人IP,砸出傳承新活力(2016年及之后)
此次探訪中,周云杰還第一次披露了其對IP及新營銷等的看法、認知及海爾的行動。可以說從對全國人民從今年兩會以來對其IP打造的最真誠真實回應。
2025年3月的全國兩會,一場意外的“網紅”事件讓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成為輿論焦點。
在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候場時,他與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的同框畫面被鏡頭捕捉——雷軍面帶標志性微笑揮手致意,周云杰則略顯拘謹地側立一旁,雙手交疊的理工男式站姿與雷軍的“頂流氣質”形成強烈反差。
這張照片經社交媒體傳播后迅速發酵,網友們用“海爾老總冷如冰箱”“e人笑嘻嘻,i人不嘻嘻”等調侃制作出數百款表情包,#詞條閱讀量超5億次,甚至引發“海米兄弟CP”的網絡狂歡。
矩陣構建:“三位一體”與高管IP的孵化
到目前為止,海爾打造出200+高管IP矩陣,鼓勵高管通過抖音、微博等平臺傳播品牌價值。如雷神科技CEO路凱林通過分享創業故事,單條視頻獲贊超百萬;海爾智家CTO趙峰發布的智能家居科普視頻,吸引粉絲50萬。
這場被動走紅的背后,其實隱藏著海爾不斷清晰與升級的高管IP戰略。
早在2016年周云杰接任CEO時,海爾便啟動“三位在一體”領導力模型:張瑞敏掌舵戰略方向、周云杰負責運營執行、梁海山專注生態創新。這種分工打破了傳統企業“一把手”壟斷話語權的模式,為高管IP孵化創造空間。
當周云杰的表情包刷屏時,海爾官方賬號迅速跟進,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發起#周總表情包大賽#話題,鼓勵網友創作互動內容;同時推出“海爾兄弟”虛擬偶像組合,將經典IP與新生代流量結合,實現品牌年輕化破圈。
這場意外的“網紅”事件,也成為了海爾高管IP矩陣建設的里程碑之一。
據稱,通過IP矩陣建設,海爾品牌年輕度指數提升40%,抖音高管賬號矩陣粉絲超300萬。更重要的是,組織傳承機制逐漸完善,雷神科技、海爾生物等小微企業實現獨立上市,形成“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旁邊長小樹”的生態。
正如周云杰在朋友圈回應:“我讓品牌部同事從中發掘有才情的網友,歡迎他們成為海爾的代言人。”這種將流量轉化為用戶資產的思維,正是海爾打破個人IP依賴、構建生態化品牌的關鍵。
“砸”式變革的底層邏輯
可以說,海爾每次“砸”都精準瞄準價值網絡斷裂點:砸冰箱打破質量認知、砸組織重構管理范式、砸標簽重構產業邊界。張瑞敏說:“破壞不是毀滅,而是為了創造新的可能性。”
而海爾也將物理摧毀轉化為基因突變能量:砸冰箱催生質量體系、砸組織催生小微生態、砸邊界催生全球化網絡。這種進化不是線性增長,而是類似生物的“自創生”——通過自我顛覆實現共同進化。
從“企業生產什么用戶買什么”到“用戶需要什么企業造什么”,海爾始終以用戶為中心。三翼鳥場景品牌的誕生,正是基于對60.7%用戶期待場景聯動的精準洞察。
海爾的未來藍圖
站在40年新起點,海爾正以“砸”式思維開啟新征程:在智慧住居領域,三翼鳥將加速拓展全球市場,目標2025年場景收入占比超50%;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卡奧斯計劃賦能10萬家企業,打造“世界工業操作系統”;在大健康領域,盈康一生將構建“預防-治療-康復”全周期生態。
張瑞敏曾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海爾的八次“砸”式變革,本質上是對時代趨勢的精準把握。當其他企業還在模仿其“砸冰箱”的表象時,海爾已在物聯網時代的賽道上絕塵而去。
這場持續40年的商業實驗,不僅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轉型樣本,更向世界證明:中國企業可以引領全球商業文明的新范式。
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時代,中國企業需重新認識質量革命的本質——不僅是產品質量,更是用戶體驗的質量;組織轉型的核心——不是精簡層級,而是激活個體價值;全球化的真諦——不是市場擴張,而是文化融合。
同時,企業應該建立“戰略時鐘”預警機制,提前識別行業變革信號;設計“破壞性實驗”創新沙盒,允許試錯容錯;構建“沙拉式”文化兼容體系,實現跨文化共生。
當然,這個也顯得極為重要,從產品思維轉向生態位思維,搶占產業價值鏈制高點;以用戶需求為原點,構建“需求-研發-交付”閉環;建立“老中青”結合的領導梯隊,確保戰略連續性。
最后,或許我們要問問自己:今天,我“砸”了嗎?
排版| 椰子| 正風輪值主編| 夏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