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公募基金行業的版圖中,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宏利基金”)一直占據著獨特的位置。作為國內首批中外合資,且是首家合資轉外資全資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其發展歷程備受市場關注。然而,近年來,這家有著特殊背景的基金公司,正經歷著一系列的動蕩與變革,諸多現象值得深入探究與監督。
高管頻繁更迭:背后的隱憂
自 2022 年 11 月宏利金融對宏利基金完成全資控股以來,公司的高管層變動頻繁得令人咋舌。短短時間內,高管層變動次數高達 6 次,涉及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等核心職位。這其中,原總經理高貴鑫的任職軌跡尤為典型。
高貴鑫在金融行業資歷頗深,2000 年起先后在華夏基金、大成基金、國泰基金等知名公募機構任職,后涉足渤海銀行、方正證券。2022 年 12 月,他跟隨老領導、現任宏利投資中國區負責人兼宏利基金董事長金旭加盟宏利基金,出任公司總經理(法定代表人)兼首席信息官兼財務負責人。但好景不長,2024 年市場傳出宏利基金關于核心崗位 “AB 角事件” 后,丁聞聰接替高貴鑫擔任公司總經理(法定代表人)、財務負責人,高貴鑫轉任首席信息官。到了 2025 年 3 月,高貴鑫因個人原因離任,隨后加盟天弘基金擔任總經理助理。
如此頻繁的高管變動,絕非正常的人事調整。頻繁的領導層更替,往往會導致公司戰略的不穩定。不同的管理者有著不同的經營理念和戰略規劃,新官上任三把火,頻繁更換高管,公司的發展方向也會隨之搖擺不定。這對于需要長期穩定發展的基金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而且,這種頻繁變動也容易引發員工的不安情緒,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進而對公司的整體運營產生負面影響。
投研團隊 “換血”:投資實力的動搖?
在高管頻繁更迭的同時,宏利基金的投研條線也在進行著近乎 “換血” 式的調整。以權益類業務為例,自 2024 年 1 月原研究部總監張勛離職開始,原總經理助理兼權益投資總監劉欣、權益 “扛把子” 王鵬,以及最近的宏觀策略投資部副總經理莊騰飛相繼卸任。這意味著 2022 年前以原董事長傅國慶為核心的宏利基金權益投決會已經全員換人。
王鵬在宏利基金的職業生涯堪稱輝煌,擁有 12 年證券從業經驗,從研究員逐步晉升為權益投資部總經理。他管理的宏利轉型新機遇收益率高達 211%,多款產品任職回報超 30%。然而,2025 年 1 月 26 日,王鵬因工作安排 “清倉式” 卸任 6 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在管產品清零。接任他的基金經理團隊構成復雜,有公司老將孟杰、李坤元,也有新人孫碩、張巖,還有主要管理債基的莊騰飛。這種新老搭配且跨領域的接任方式,能否延續王鵬的投資業績,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投研團隊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宏利基金如此大規模地更換投研團隊核心人員,其投資實力必然會受到沖擊。新的投研人員需要時間來磨合,對市場的理解和投資風格也各不相同,這可能導致公司在投資決策上出現混亂,難以形成穩定有效的投資策略。而且,大量核心投研人員的離職,也可能帶走公司的部分優質客戶和關鍵投資信息,進一步削弱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業績與規模:繁榮表象下的危機
盡管宏利基金在高管和投研團隊大幅變動的情況下,在某些方面仍有看似不錯的表現。截至 2024 年末,宏利基金的總管理規模為 801.67 億元,全市場排名第 71 位,同比 2023 年四季度規模增長 121.19 億元。在業績方面,據銀河證券數據,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其主動股票投資管理能力排名全市場 3/127 。并且,公司在長期投資實踐中,斬獲 16 座金牛獎、11 座金基金獎、17 座明星基金獎(獎項數據截至 2024/12/31) ,還榮獲基金管理人三年期綜合評級 AAAAA 。
但深入分析,這些數據背后隱藏著危機。從規模增長來看,雖然整體規模有所上升,但結構并不健康。2024 年四季度債券型基金環比增長約 4 億元,而混合型和貨幣型基金規模均縮水 20 億元。這表明公司在產品布局上可能存在問題,未能有效滿足市場對不同類型基金產品的需求。而且,規模的增長并不等同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規模的擴大可能只是表面繁榮,無法真正轉化為公司的利潤。
再看業績排名,雖然主動股票投資管理能力排名靠前,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數據。股票市場波動劇烈,短期的業績表現并不能代表公司長期穩定的投資能力。而且,基金業績的取得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市場環境、運氣成分等,并不能完全歸因于公司的投資管理水平。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能否繼續保持這樣的業績,存在很大疑問。
市場競爭:夾縫中的艱難前行
在競爭激烈的公募基金市場,宏利基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國內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基金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宏利基金要想脫穎而出并非易事。
與國內大型基金公司相比,宏利基金在渠道資源、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國內的大型基金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廣泛的銷售渠道,與各大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能夠輕松將產品推向市場。而宏利基金作為外資全資控股的公司,在本土渠道拓展上相對困難,產品的銷售范圍和受眾群體相對較窄。
在品牌建設方面,國內一些知名基金公司憑借長期穩定的業績和廣泛的市場宣傳,已經在投資者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投資者對其產品的信任度較高。宏利基金雖然有著宏利金融集團 160 多年歷史的背書,但在國內市場,其品牌影響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時,往往更傾向于熟悉和信任的品牌,這使得宏利基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面對這些挑戰,宏利基金試圖通過創新產品設計來尋找突破口,例如推出浮動費率產品。然而,創新產品的推出需要市場的認可和接受,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否成功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并獲得市場份額,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宏利基金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高管頻繁更迭、投研團隊 “換血”、業績與規模的隱患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都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選擇宏利基金的產品時,需要保持高度的謹慎,仔細評估其投資風險。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應加強對宏利基金的監督力度,規范其公司治理和經營行為,確保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公募基金行業關乎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我們期待宏利基金能夠正視自身問題,進行深刻的改革與調整,在規范發展的道路上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在混亂與無序中迷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