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施壓要求中方擴大稀土出口?背后用心險惡,我們早已經定調了!
前言: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對美國有哪些影響,真的像某些人說的中方解夢稀土換美歐一個讓步嗎?有料財經從日內瓦協議和美國野蠻要求,看全球資源爭奪戰的底層邏輯和推演事件發展。
聲明:本文內容是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媒體報道,結合資深金融財經專家分析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辛苦各位讀者點贊關注有料財經。
作者:財經有料哥【有料財經】
#財經##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對美國有哪些影響##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開始舉行##博主:中方解禁稀土換美歐一個讓步##有料財經評熱點#
一、事件緣起:特朗普的"三步走"施壓策略
2025年4月2日,當特朗普突然宣布對華加征145%關稅時,很少有人預料到這場貿易戰會演變為今天的全球"稀土危機"。
作為親歷這場歷史博弈的觀察者,我清晰地記得中國在48小時內作出的反擊:對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
財經有料哥分析“稀土出口管制”這個被西方媒體稱作"精準核打擊"的決策,直接掐住了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命脈。
眾所周知,在F-35戰斗機所需417公斤稀土中,80%以上依賴中國供應;美軍宙斯盾驅逐艦單艦消耗量更高達2.4噸。
美國隨后對我們展開的極限施壓手段,堪稱教科書級的"戰略訛詐"。
技術要挾:5月初強行中斷對商飛C919的發動機供應,卻不知我們的長江-1000A已經完成150小時耐久測試;
輿論圍剿:西方指使《金融時報》等媒體炮制"中國破壞供應鏈"的謠言,全然忘記其默許荷蘭asml對華實施光刻機禁運的雙標行徑;
走私滲透:香港海關近期查獲的25噸銻錠走私案,暴露了美國企業通過第三國轉運稀土的灰色手段。
二、戰略底牌:中國"可控釋放"的智慧
6月7日我國突然批準部分稀土出口的消息引發熱議,財經有料哥留意到有人認為“我們敗了”。
有料財經分析認為這絕非美媒宣傳的"中國屈服了",而是中國典型的"張弛之道"。
知情人士透露,在已批準的127份稀土出口申請中,日本企業獲準比例達42%,而美國企業不足15%。
有料財經分析這種差異化對待政策,成功分化了美日同盟。
日本鈴木汽車因獲稀土供應已恢復生產,而美國洛馬公司產線仍處于缺少稀土原料的癱瘓狀態。
更精妙的是中國的反制組合拳。
技術反制:上海微電子28nm光刻機量產,使美國芯片禁令淪為"給中國科技樹澆水";
法律武器:5月9日啟動的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專項行動,已刑事立案17起;
外交博弈:同步暫停6家美企農產品輸華資質,形成"稀土+農業"的立體施壓。
三、深層危機:美國戰略焦慮的根源
當得知中國僅恢復19份稀土出口許可時,美方談判代表竟摔碎咖啡杯抗議。
這種失態背后是殘酷的現實:美國83%的稀土加工品依賴中國,五角大樓評估顯示,若中國完全斷供,美軍工體系將在6個月內崩潰。
財經有料哥分析特朗普正在面臨三重困境。
產業回流破產:馬斯克的特斯拉秘密洽談將電池產線遷至中國,與"制造業回流"的競選承諾形成諷刺對照;
盟友體系松動:韓國因稀土中轉貿易遭中方警告后,立即終止與美合作;
國內壓力倍增:汽車創新聯盟警告,美國車企或于數周內停產。
四、未來推演:三種可能的終局場景
站在2025年年中的關鍵節點,我認為本輪中美關于稀土出口管制的博弈,可能走向三個方向,僅供大家參考,歡迎交流討論:
情景一:美方妥協(較大概率)
若特朗普在11月中期選舉前承受不住產業壓力,可能以解除部分高科技出口限制換取稀土供應。
不過,有料財經認為此舉將遭遇國會強硬派狙擊,正如馬斯克公開反對"大而美法案"顯示的內部撕裂。
情景二:長期僵持(中等概率)
中國通過"稀土配額制"逐步重塑全球產業鏈。
某礦業集團剝離澳洲資產的操作,暗示著中國正將稀土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集中。
美國或被迫重啟本土礦山,但環保成本將使其產品喪失競爭力。
情景三:沖突升級(小概率事件)
最危險的情況,則是美軍以"保障供應鏈安全"為由,在南海或緬甸制造事端。
但是我們中國建立的"從礦山到磁材"全產業鏈監管體系,使得任何外部勢力都難以通過軍事手段破解稀土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