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海關總署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在復雜環境中頂壓前行。
我國約95%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量通過海運完成,晝夜不息的港口,是名副其實的外貿“晴雨表”。近日,《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公布, 共有7個中國港口城市進入全球20強。其中,青島進位最為明顯,由去年的第15位躍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日本東京、韓國釜山等東北亞大港,繼續領跑中國北方港口群。
當前,青島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快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鞏固和提升其在全球航運版圖中的地位。
不過要突破自身發展的“天花板”,青島仍面臨不少挑戰:其“港強航弱”的特點仍未改變,與周邊港口特別是山東省內港口仍處于同質化競爭階段,收購日照港和煙臺港股權的工作也還未正式落定。
升級
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青島今年的排名上升2位,在全球TOP20城市中進步最大。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位次上升背后,首先是吞吐量繼續保持增長。
作為一座天然良港,青島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設施條件和北方最密的航線網絡。2024年,青島港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7.1億噸、3087萬標箱,穩居全球第4位、第5位。
除了吞吐量,裝卸效率也是業內評價港口的關鍵指標。根據《報告》,憑借高效的集裝箱作業效率與高產的百米岸線吞吐量,青島港的“港口條件”指標穩居全球第二。
近幾年,青島港綠色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取得不錯成果,成為排名提升的加分項。
具體來說,青島港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了氫能設備與5G網絡的深度融合應用,2024年10月投入運營的西海岸新區商業化加氫站,日加氫能力達到2000公斤,可同時滿足工業生產和港口作業的用氫需求。
智能化方面,青島港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單機作業效率提升至每小時60.9標準箱,這一數據刷新了全球同類碼頭的作業紀錄。通過數字化改造和流程再造,青島港主要碼頭的作業效率提升了15%以上。
“比如我們看到青島港創新了港口內部的運輸方式,讓集裝箱在天上飛起來,實際上是用云軌做了跨港區調運,他們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還是比較大。”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規劃研究所所長、教授王國文對城市進化論說。
另一個案例是,青島港智能物流管理平臺在2024年升級后,調度準確率最高提升了79%,平均等待時間縮短了45%。這些技術升級,為港口的高效運轉提供了支撐,當然也提高了青島港的競爭力。
如今,青島港通達全球700多個港口,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外貿原油接卸港、集裝箱干線港和北方三大外貿鐵礦石接卸港之一,海鐵聯運量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第一,河南、陜西半數以上的出口貨物從青島港出海。
轉型
不過,僅有超級大港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航運中心,對航運、貿易、金融等資源的配置能力,才是衡量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指標。而這正是青島港的突出短板。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2351144
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青島總體排名13位,但細分的航運服務排名僅為16位,比總體排名更低,相當于“拖了后腿”。
實際上,當地早已明確指出,青島港“港強航弱”的特征非常明顯——即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貨物吞吐量等“硬實力”很強,而航運服務、航運金融、法律仲裁等“軟實力”偏弱。
這也是青島積極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力重點。
去年10月,青島發布《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打造東北亞航運樞紐中心”的目標,將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列入城市發展戰略,被視為是提升青島在全國開放大局中地位能級、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今年4月,《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五年規劃(2024-2028年)和2035遠景目標(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發布,提出到2028年,青島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初步形成,建成全球一流的國際門戶樞紐、東北亞領先的綜合服務中心;到2035年,基本建成服務黃河流域、協同東中西部、面向亞太、聯通“一帶一路”,具有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和競爭力的青島國際航運中心。
可以看出,青島港的目標服務地域非常廣,既要服務黃河流域,還要協同中西部。
王國文認為,青島港東接日韓、西達歐亞大陸橋,甚至輻射范圍已經延伸至新疆,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樞紐格局,在此基礎上,青島也做了非常多的布局,如此大的戰略格局成就了青島港。
在此基礎上,要想成為國際航運中心,青島還要進一步加大在現代航運服務業領域的布局。就吞吐量而言,青島港早已遠超倫敦港,但倫敦仍然是公認的國際航運中心,全球20%的船級管理機構常駐倫敦,海事仲裁占據全球90%份額,船舶租賃、船舶融資、航運保險等高度集聚。
這些也是青島港想要發展的方向。上述《征求意見稿》提到,青島將發展國際船舶服務、航運金融、海事法律、海洋裝備交易和租賃、客運旅游、郵輪經濟等業務。
根據規劃,青島港將加快從物流港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數智港轉型,進一步提升青島國際航運中心競爭力。
競合
去年9月,《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獲批,將黃島、前灣、董家口作為重要港區,規劃綜合通過能力超8億噸,較現有通過能力再翻一番。
這也意味著,青島要“再造一個青島港”。
今年,青島港開工建設了總投資約770億元的港口重大基礎設施能力提升項目,涉及專業化碼頭、集疏運體系、港產城聯動等領域。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60496
不過,在青島港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也長期面臨與周邊港口的競爭問題。在青島港直線距離200公里內,有日照港和煙臺港兩大港口;放眼整個渤海灣,天津港、大連港、唐山港同樣各有優勢。
這些港口的輻射腹地和通行貨物有不少重合,特別是山東省內的三大港口。為了解決各港口分散管理、重復投資、同質化競爭等問題,2019年山東省港口集團掛牌成立,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渤海灣港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2023年6月,青島港又提出收購日照港、煙臺港旗下的油品碼頭、原油碼頭、聯合管道等8家公司股權,以解決同業競爭、整合液體散貨業務。不過后來該方案出現“縮水”,在今年2月份的公告中,收購標的只剩下兩家公司的股權,交易額也大幅下降。目前,該收購仍未完成。
王國文認為,雖然山東省港口集團整合尚未全面完成,但這并未阻礙其轉型發展,在貿易、綜合物流、供應鏈服務等領域已有諸多布局,青島港又是其中的代表。
他認為,青島港未來對日照港、煙臺港等資源的整合仍會繼續推進,但應當堅持市場化原則,通過公平、合理的市場交易完成整合。
青島的進階之路,也是中國航運發展的縮影。當港口吞吐量數字的增長逐漸常態化,航運中心的終極較量,將步入服務能級與資源配置能力的深水區。
對青島而言,這也是決定其“實現城市能級國際化躍升”的關鍵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