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淘汰的不是人,而是不愿改變的人。
不知道你最近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個世界,好像不需要那么多人干活了?
去超市買東西,人工收銀臺排長隊,自助結賬機那邊空蕩蕩,不是大家不想用自助,是很多人還不太習慣,或者買的東西多不方便。
但你看超市老板,是不是一個勁兒地鼓勵你用自助機?為啥?省人工?。?/p>
跑高速,以前收費站一排排的收費員,現在呢?ETC滴一聲就過去了,方便是真方便,可那些收費員去哪了?
新聞里總說某某大廠又上了無人工廠,機器人24小時干活,不出錯、不喊累、不要求漲工資。
效率是高了,可原來那些工人呢?
這些變化,不是偶然,它們背后藏著一個大趨勢,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正像潮水一樣涌來,專門沖垮那些重復、簡單、沒啥技術含量的活兒。
馬云很多年前就說過:未來10到20年,50%的工作崗位可能會消失。當時很多人覺得他危言聳聽,現在回頭看看,是不是有點后背發涼?
下面這三類工作,在未來十年內,失業風險特別高。
第一類是流水線上的工人
工廠老板現在最愛的就是機器人,它們能不知疲倦地重復同一個動作,精度高、速度快、出錯少。
富士康這樣的制造業巨頭,早就大規模用上機器人了,效率能提高30%以上,成本還更低。
想想看,老板是愿意付工資給工人,還要管吃喝拉撒社保醫保,還是愿意一次性投入買機器人,然后用十幾年電費就行?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類是專職司機和快遞員
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得飛快,雖然滿大街跑無人出租車還有點遠,但在固定路線、封閉區域或者物流運輸上,無人車、無人機送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京東、順豐這些快遞大佬,都在測試無人配送車和無人機,想想看,送快遞、跑固定班次的貨車司機、甚至出租車司機的一部分工作,是不是都可能被取代?機器不疲勞駕駛,不會路怒,更不會要求五險一金。
第三類是基礎銷售員、收銀員、柜臺人員
這個我們感受最深!超市的自助結賬機越來越多,商場里的自助點餐、自助下單隨處可見。
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能搞定90%的業務,ATM機取款存錢也方便,去柜臺辦業務的人越來越少。
高速收費站?ETC普及后,收費員大量減少,甚至酒店前臺,杭州就有無人酒店,從入住到退房,全程機器人服務。
這些崗位的核心就是重復性操作和服務流程標準化,而這恰恰是AI和機器最擅長的。
總結一下它們的特點, 活兒太重復、太簡單,沒啥技術門檻,流程都能標準化。
就像馬云說的:機器不會累,不會請假,不會鬧情緒要求加薪,老板選誰?這問題扎心,但很現實。
崗位消失了,普通人該怎么辦?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鐵律,舊的工作被淘汰,一定會有新的工作冒出來!
當年電商剛火起來的時候,多少實體店老板哭天搶地,覺得飯碗被砸了?可結果呢?電商催生了幾百萬的快遞員、電商客服、網店運營、美工、直播帶貨主播這些新職業!這些崗位以前想都想不到。
AI時代來了,也會帶來一堆新飯碗,AI訓練師, 機器不是天生聰明,需要人去“教”它、調整它。
數據分析師: 機器產生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是寶藏,但需要懂行的人去“挖礦”,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幫企業做決策。
物聯網工程師/維護員: 萬物互聯,家里的冰箱、空調、工廠的設備都聯網了,誰來設計、安裝、維護這些復雜的網絡和系統?
人機協作專家: 未來很多工作是人跟機器配合完成的,怎么配合效率最高?怎么管理這些機器同事?這需要新的人才。
馬云其實點透了關鍵:問題不在于你會不會失業,而在于你愿不愿意、能不能學會新東西,跟上這個變化。
機會一直有,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想想過去,汽車發明了,馬車夫失業了,但誕生了司機、汽修工、汽車銷售、加油站工人。
ATM機普及了,銀行柜員減少了,但理財顧問、客戶經理、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大了。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伴隨著陣痛,但也孕育著巨大的新機遇,關鍵不在于變化本身,而在于我們如何應對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