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湘贛三省通衢之處,一座承載著2100多年建城史、4000多年文明史、13萬年人類發展史的古虞名郡巍然屹立。
韶關,不僅是嶺南文明的重要源頭,更以“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整綠洲”之姿,肩負著“南嶺生物基因庫”“珠江三角洲生態屏障”“粵北糧倉”等多重使命。
當“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號角吹響,韶關以丹霞山水為墨、紅色基因作筆,繪就“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新時代答卷!
以旅彰文:
丹霞山水的“破圈”密碼
丹霞山,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以“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赤壁丹崖,成為韶關文旅的一張“金名片”。
春綠、夏熾、秋金、冬雪的四時盛景,北宋至民國年間100多題摩崖石刻的文化肌理,共同造就了這本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立體教科書”。
在仁化,“一核一帶一中心”的文旅布局正激活全域資源——以“丹霞山”為核心,聯動周邊片區旅游、文化、農業、康養資源,構建特色旅游產業集群;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仁化片區,串聯城口、紅山、長江、董塘、石塘等鎮,打造紅色旅游帶,提升紅色旅游吸引力;以縣城為中心,提升品質與旅游服務,促進景城融合。
從“賣風景”到“賣體驗”,韶關正以“全景化布局、全產業融合”,書寫著“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轉化的生動案例。
幸福通達之路:
城鄉共美的民生敘事
在南雄,新型城鎮化的溫度藏在細節里。
黎燦學校新校區的2000多個學位,不僅緩解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難題,更以非遺花燈制作、采茶操等特色課程,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醫療惠民的故事同樣動人。南雄市中醫院在廣東省中醫院的“造血式幫扶”下,建成7個省市級重點學科、開展152項新技術、新項目,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首個人工膜肺的成功轉運及治療案例,更是見證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提速建設。
這些故事的背后,是“幼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幸福實景,更是百千萬工程“以人為本”的生動注腳。
城市另一隅,基層治理的創新,讓和美鄉村觸手可及。
仁化高蓮村推行“睦鄰制”,將全村劃分為36個鄰,每位鄰長聯系5-15戶村民,實現“小事不出鄰,大事共商議”的治理模式;家家戶戶的美麗庭院,連起鄰里好景致,為田園風光注入了現代鄉村的和諧之美。
產業蓬勃之路:
三產融合的韶關實踐
25個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81個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0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17個“粵字號”農業品牌......合力構筑起韶關的立體供給體系。
在翁源,“中國蘭花第一縣”的傳奇仍在續寫——全國最大國蘭生產基地,擁有全國唯一國家級蘭花類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賦能與金融創新成為升級的雙重引擎。
從“土特產”到“新制造”,產業突圍同樣亮眼。翁源“從無到有”,成功打造了創新原料藥科技產業園,預計年產值超100億元。
2022年,“東數西算”工程啟幕,韶關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以算力基建為筆,在南嶺腹地繪就數字經濟藍圖。當灣區數字脈動與粵北生態底色交融,一座“智聯天下”的算力之城正在拔節生長。
解碼韶關樣本,共繪灣區新篇!
韶關以“生態立市、產業強市”的雙重變奏,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強音。
這里的每一處變革,都鐫刻著“百千萬工程”“以人為本”的價值底色;每一次突破,都彰顯著“闖”的魄力與“創”的智慧。
廣東衛視《共繪“百千萬”藍圖》用鏡頭定格的,不僅是韶關山水人文的瑰麗畫卷,更是廣東城鄉融合的鮮活切片。
掃描下方二維碼,跟隨節目走進這座“廣東北大門”,看“百千萬工程”在粵北落地生根,見證韶關在高質量發展畫卷上再啟時代新篇!
《共繪“百千萬”藍圖》·韶關篇
點擊觀看完整節目
出品人 | 蔡伏青
總策劃 | 曾少華
總監制 | 黃天文
總編輯 | 盧 戰
執行總監 | 秦海菲
總導演 | 劉芯怡
編導 | 付喆 陳穎 紀文蕙 車雅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