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養萬物,糧出其中。走進金東區的田間地頭,一幅農業現代化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金東區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創新推進“多田套合”農用地布局優化工作,將原本分散的“巴掌田”“補丁田”整合成集中連片的“方塊田”“高產田”,不僅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難題,更為農業空間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金東經驗”。截至目前,全區“多田套合”率已達100%,位居全市第一。
“多田套合”是浙江省為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升耕地質量而推出的一項創新舉措。簡單來說,就是把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等農業生產空間“打包”整合,構建起“金字塔形”的農用地格局。這種模式既守住了耕地紅線,又為現代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鋪平了道路。“就像把零散的積木拼成完整的城堡,既美觀又實用。”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在孝順鎮馬腰孔村等村千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現場,新與舊的對比格外鮮明。一邊是已經完工的田塊,宛如大地的琴鍵;另一邊則是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挖掘機來回穿梭,正在將高低不平的田壟推平。“以前這里的田地七零八落,有的種果樹,有的挖魚塘,農機下田都困難。”孝順鎮黨委委員王勁俏站在田埂上感慨道,“現在小田變大田,不僅好看,更重要的是好用、好種、好收。”
要讓農戶從“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到主動參與土地流轉,并非易事。孝順鎮為此下足了“繡花功夫”。自項目開展以來,鎮里便成立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由“一名班子成員+多名鎮干部+多名村干部”組成的3支攻堅小組,他們利用早晚時間走村入戶,耐心講解政策。“農戶白天要干活,我們就晚上去,有時一坐就到深夜。”一位攻堅小組成員回憶道。正是這種“磨破嘴皮、踏破鐵鞋”的工作精神保障了項目進度駛入“快車道”,“千畝方”逐漸成為“金糧倉”。
小田變大田,農田“換新顏”。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后,將新增連片耕地1835.22畝,新墾造耕地762.61畝,恢復耕地功能953.70畝。通過“千畝方”土地整治,還帶動了周邊村莊環境風貌及基礎設施的提升。 “楊堡村環村產業大道的路基已經鋪設完畢,村民出行‘幸福路’就在眼前。”王勁俏說。
與孝順鎮“千畝方”的熱火朝天相比,相鄰塘雅鎮的“萬畝方”已初見成效。這里通過墾造、“旱改水”等措施,建成了集中連片耕地7864畝,套合率高達143%。站在觀景臺上遠眺,萬畝良田阡陌縱橫,宛如一塊巨大的綠色棋盤。塘雅鎮農技站負責人說:“現在大型農機可以放開手腳作業,無人機施肥打藥,種田越來越有科技范兒了。”
“多田套合”帶來的不僅是土地形態的改變,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金東通過整合零散耕地,為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創造了條件。智能灌溉系統、精準施肥設備、無人駕駛農機等新技術紛紛“落戶”田間。一名合作社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以前人工插秧一畝地要3個人干一天,現在機插只要半小時,成本降了七成。”
從“零敲碎打”到“握指成拳”,金東區的實踐表明,“多田套合”不僅守住了“糧袋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通過規模化經營,水稻畝產與蔬菜大棚輪作效率大大提高,更難得的是,這種模式還促進了生態保護。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格局,既方便了灌溉排水,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站在新起點上,金東區正謀劃更長遠的發展。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多田套合”成果,推動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同時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新業態,讓農田既有“顏值”又有“產值”。(作者丨滕緒 王超亞/文 胡贛昌/攝 來源丨金東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