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轉型關鍵期
作者 | 勝馬財經 許可
編輯 | 歐陽文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擬發行117.6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7.74億元)的零息H股可轉換債券,該債券將于2030年到期。債券初始轉換價定為每股H股55.02港元,較公告當日(6月3日)收盤價46.45港元溢價18.45%。若全額轉換,債券將轉換為約2.14億股H股,占公司現有H股的2.87%及總股本的1.17%。
中國平安表示,此次發行債券所得款項凈額將用于補充集團資本需求、支持醫療養老新戰略發展以及滿足以金融為核心的業務拓展需要。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為零息債券,存續期內投資者不會獲得利息收益,融資成本顯著低于去年發行的35億美元可轉債(票面利率0.875%)。
行業發債熱潮
中國平安此次發債并非個例,而是保險行業資本補充浪潮中的重要一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5日,今年已有13家險企通過發債補充資本,總規模達546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
頭部險企主導永續債發行:平安人壽、太平人壽、陽光人壽、泰康人壽及工銀安盛人壽五家公司發債規模均超50億元。其中平安人壽以超100億元居首,太平人壽(90億元)、陽光人壽(80億元)、泰康人壽(80億元)緊隨其后。
中小險企多元化補血:中英人壽、東方嘉富人壽(原中韓人壽)和財信吉祥人壽3家公司則選擇發行資本補充債,規模分別為15億、14億和10億元。另有7家險企披露增資計劃,包括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等創新方式,合計增資約68億元。
融資成本方面,當前市場利率下行推動險企發債票面利率降至2.18%-2.75%區間,顯著低于2023年普遍的3.5%水平。
資本饑渴動因
保險公司密集“補血”的核心驅動力源于監管要求與經營壓力的雙重作用。
“償二代”二期規則過渡期將于2025年底結束,規則要求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且風險綜合評級達B級以上。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報告指出,過渡期內部分險企采用分步達標策略,隨著2025年全面執行期限臨近,資本補充壓力集中釋放。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指出,保險業面臨償付能力持續承壓的挑戰,業務發展高度依賴外源性資本補充。發債因不改變股權結構、決策效率高,且當前利率環境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成為多數險企首選。
此外,利率中樞下行導致險企特別是人身險公司利差損風險加劇,需通過資本緩沖增強抗風險能力。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5月7日國新辦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大型保險集團資本補充已提上日程,中小金融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正同步推進。
可轉債差異化優勢
在眾多資本補充工具中,中國平安選擇可轉債這一相對少見的融資方式引發市場關注。相較于行業普遍采用的永續債和資本補充債,可轉債具備獨特優勢。
資本結構優化效能:可轉債轉股后可直接補充核心資本,提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資本補充債僅能補充附屬一級資本。
融資成本與靈活性:本次零息設計大幅降低財務負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分析稱:“可轉債兼具股債靈活性,既能避免股權短期稀釋,又可適應長期戰略布局”。
中國平安此舉亦被視為對全球資本態度的試探。瀾成私募基金總經理許佳瑩指出,在港元利率較高的環境下,3.5%隱含年化收益需依賴股價上漲空間吸引投資者,這實質上是國際資本對中國保險股信心的一次測試。
行業資本趨勢展望
險企資本補充需求短期內仍將維持高位。招銀國際證券研究員馬毓澤預測,2025年行業發債規模或超千億元,其中永續債因能直接提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擴容潛力最大。
中航證券非銀分析師強調,長期破局需“內外兼修”:一方面通過業務結構調整、資產負債管理優化增強內生“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政策窗口拓寬外源性融資渠道。隨著“償二代”二期全面實施臨近,資本實力將成為險企轉型的關鍵支點,決定其在醫療養老等新賽道的拓展深度。
勝馬財經出品人周瑞俊認為,從錦泰保險以資本公積轉增8.09億元注冊資本,到中國平安百億港元可轉債創新融資,保險業正以多元化手段筑牢資本防線。隨著“償二代”二期過渡期倒計時,在當前的低利率窗口下,行業發債規模年內將迎來快速增長,而中國平安能否將資本轉化為醫療養老生態的競爭壁壘,將決定誰是行業新一輪洗牌中的真正贏家。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