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胚胎移植日談話時,不孕夫婦常常聽到“凍胚”、“鮮胚”這些名詞,可是又傻傻分不清:
到底是“鮮胚”好還是“凍胚”好呢?“凍囊胚”又是啥東東?
通常情況下,進行試管嬰兒時,我們會使用促排卵藥物促進一批卵泡生長,卵泡成熟后通過取卵手術將卵子取出體外,并與精子在實驗室中結合形成胚胎。胚胎在體外不斷的發育,根據其發育的天數不同,分為卵裂球期的胚胎和囊胚。
1、胚胎的發育過程
(1)卵裂期胚胎
受精后24~36小時,受精卵分裂為兩個細胞,受精后72小時,分裂為6~8個細胞。一般受精后第三天移植的是卵裂球期的胚胎。
(2)囊胚
卵裂期胚胎的細胞繼續分裂,細胞間逐漸出現小的腔隙,大約2天后它們最后匯合成一個大腔,桑椹胚轉變為中空的胚泡。胚泡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囊胚,這個時候是受精卵發育的第5~7天。囊胚培養有利于進一步篩選出發育潛能好的胚胎,目前我們中心囊胚形成率約60%,但是有少部分患者會因為胚胎沒有發育到囊胚而無法移植。
大部分的情況下,一次取卵周期可以形成好幾個可移植的胚胎,但每次僅需要移植1~2枚胚胎,那么多余的胚胎就將被保存在-196℃的液氮中冷凍起來。因此,根據胚胎是否進行冷凍,又分成“鮮胚”和“凍胚”。
?鮮胚:指取卵周期獲得并移植的胚胎;
?凍胚:沒有被移植,進行冷凍保存的胚胎。
?按胚胎不同發育時段可分為卵裂期胚胎(3天)和囊胚(5~7天);
?按照胚胎移植的周期,可以是鮮胚移植周期或解凍復蘇周期的凍胚移植周期。鮮胚和凍胚均有可能移植卵裂期或囊胚期的胚胎。
那么到底哪種更好呢?
我們古代的名人屈原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意思是說任何的人或者事都有其優點及缺點。對于移植何種胚胎來說也是如此。
2、哪種胚胎成功率高?
鮮胚:由于是直接來自于體外培養體系,沒有經歷胚胎冷凍和復蘇等環節的干擾,保存了“原汁原味”的發育潛能。但由于促排卵的原因,此時的子宮內膜在超生理水平的激素作用狀態下,有時會出現不適合胚胎著床的狀態,或者為了防止過度刺激的風險也建議選擇全胚冷凍。
鮮胚不移植的主要原因:
1??雌激素過高或卵泡多,為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癥(OHSS)的風險,或已經出現了OHSS的癥狀如腹脹、腹痛、惡心、食納差等;
2??內膜因素:內膜過薄,子宮內膜息肉等,促排卵過程中孕酮過高(≧8.5pmol/L)可能影響內膜容受性;
3??取卵術后感染、發熱、腹腔內出血等;
4??暫時不適合懷孕的情況:輸卵管中重度積水未處理,甲狀腺功能異常,未很好的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等。
凍胚:胚胎冷凍保存在液氮罐中,在母體合適的時候進行胚胎復蘇后植入母體子宮,但胚胎要經歷冷凍和復蘇兩個溫度急劇變化的階段。目前這兩個技術在我們生殖中心都是比較成熟的,冷凍胚胎復蘇率在99%以上。但是凍胚需等待1~2次月經來潮后移植,因此增加了等待的時間同時也增加了冷凍和解凍的費用。
從數據上看,目前新鮮胚胎和冷凍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率差不多,可能不同的生殖中心,鮮胚和凍胚的妊娠率略有差異。同時,由于優質胚胎凍胚數目增加,以及囊胚培養技術的發展,在凍胚周期選擇優先移植的必然是評分較高的囊胚或卵裂期胚胎,因此可能出現凍胚周期的成功率要優于鮮胚周期的情況。但因此就說“鮮胚優于凍胚”,或“凍胚優于鮮胚”是很不客觀的。由于試管嬰兒這個技術相對還比較年輕,不管是鮮胚還是凍胚,對于子代遠期并發癥的風險也一直在隨訪中。
總之,新鮮胚胎和冷凍胚胎各有利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患者的風險、性價比、時間的合理性、患者的認知程度等多個因素,醫生和患者良好溝通后選擇更適合的移植時機,以期獲得良好妊娠率,盡量減少母嬰并發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