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懂酒哥
醬香型白酒行業邁入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
6月1日起,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醬香型白酒》最新國家標準(GB/T 10781.4-2024)正式實施,全面替代原標準GB/T 26760-2011。
新國標下,醬酒行業將有何新變化?
“真醬香”時代開啟
據悉,該標準是醬香型白酒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更新,修訂工作自2021年啟動,歷時4年完成。共有40家相關單位參與新國標的起草修訂,包括茅臺、郎酒、習酒、珍酒、國臺、武陵、勁牌、安酒等30家酒企以及中國酒業協會、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貴州省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成都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等多家機構。
修訂過程中,通過生產工藝調研、樣品普查、感官評價以及公開征求行業和社會意見,確保了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可操作性。隨著新標準的實施,過去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將不能再標注為“醬香型白酒”,一場行業洗牌悄然拉開帷幕。
本次新國標,對醬香型白酒的定義進行了嚴格的界定。明確規定,醬香型白酒必須以糧谷為原料,采用高溫大曲或其他糖化發酵劑,經固態發酵、固態蒸餾、陳釀、勾調而成,且不得直接或間接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質。這意味著,過去用薯類、糖蜜等原料發酵的“醬香風味白酒”,以及直接勾兌食用酒精的“液態法醬酒”,已徹底失去“醬香”資格。
傳統醬酒需經歷“12987”工藝(1年生產周期、2次投糧、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新國標對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進行了更加嚴格的規范。例如,明確了“高溫堆積”“高溫大曲”“輪次”“下沙”“造沙”等關鍵工藝術語的定義,并詳細規定了如高溫制曲、堆積發酵、入窖發酵、高溫餾酒等環節的工藝參數和操作要求。僅用碎沙工藝、發酵周期不足的“速成醬酒”,只能標注“調香白酒”或“配制酒”。
新國標新增了產品術語定義,并對醬香型白酒的分類進行了更清晰的界定。明確提出了“醬香型白酒(大曲)”和“醬香型白酒(其他)”兩個術語。其中,醬香型白酒(大曲)是以糯高粱、小麥為原料,完全采用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釀制而成的醬香型白酒。生產全過程中不進行人工接種微生物,且不使用外源酶。這一術語的提出,不僅強調了傳統工藝的核心地位,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透明、規范的產品選擇依據。
醬香型白酒(其他)則是指以糧谷為原料,不完全采用或不采用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釀制而成的醬香型白酒,如麩曲醬香型白酒、混合曲香型白酒等。這一分類方式,既保留了醬香型白酒的多樣性,又避免了市場上因分類模糊而產生的混亂。
此外,新國標還對醬香型白酒的感官要求進行了細化和完善。新國標引入了“白酒感官風味輪”,結合醬香型白酒的感官共性與特性,按照入口、后味、回味的感知順序,采用具象化描述(如花香、果香、青草香、曲香、焙烤香等),便于消費者理解和品評。
此前,隨著醬酒市場的飛速發展,大量“串酒”“假酒”充斥市場,不僅損害消費者的權益,也給整個產業帶來發展危機。新國標的實施,則為醬香型白酒行業劃下了清晰紅線。《醬香型白酒》新國標的實施,標志著醬香型白酒行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將推動醬香型白酒行業向更加健康、有序、繁榮的方向發展,也讓消費者享受到更高品質、更透明化的產品選擇。
行業加速洗牌
新國標制定與實施的背后,醬酒行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自2018年起,醬酒市場熱度漸增,各路資本如潮水般涌入,推動著醬酒行業迎來了一波狂歡高潮。2001年,全國醬酒產量僅占白酒總產量的0.6%,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躍升至15.7%,同時,醬酒銷售收入在占白酒行業總收入中占比超30%,利潤占行業總利潤38.7%。
然而,隨著經濟與消費環境的轉變,白酒行業進入回調期,醬酒也未能幸免,各價格帶產品動銷放緩明顯。新國標下,醬酒行業或將加速洗牌。
新國標要求強制標注真實年份基酒貯存年限(大曲醬香≥3年)、產地溯源(區塊鏈技術覆蓋率72%),并采用國際通行的“風味輪”體系。醬酒從項目啟動建設到下沙、儲存、銷售成品酒以及資金回籠,不少于5年至7年的周期,這對中小酒廠形成了極大的成本壓力。
根據《2024—2025年度醬酒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醬酒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400億元,同比增長4.35%;實現利潤約970億元,同比增長3.19%;然而,醬酒產量約65萬千升,同比下降13.33%,這是近六七年來醬酒年產量首次出現下滑。
據悉,2024年下沙季,僅有茅臺、郎酒、珍酒、金沙等少數酒企增產,且茅臺的增產主要來自系列酒。而更多的企業,尤其是茅臺鎮的眾多中小酒廠,紛紛采取減產或停產措施。據預測,2025年醬酒產能將從80萬千升降至68萬千升,15%落后產能退出市場,頭部企業份額有望從55%升至70%。
2024年以來,醬酒市場呈現出庫存高企、動銷緩慢、價格倒掛、預期減弱、現金緊張的市場情況。據媒體報道,市場降溫后,需求放緩,超過70%的中小酒企陷入尷尬境地,不得不選擇停產。倉庫中庫存積壓如山,庫存水平達到正常時期的2至3倍。
經銷商手中積壓了大量的醬酒產品,資金周轉困難,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不得不降價銷售,而這又進一步影響了品牌的價格體系和市場形象,形成惡性循環。中小醬酒企業由于資金實力脆弱,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對比2020年前后的“醬酒熱”高峰時期,仁懷市一年新增酒企超過4000家。而根據企查查數據,2024年仁懷市酒的制造企業新增僅為64家,而注銷/吊銷的企業數量卻新增了243家。另據《貴州日報》報道,截至去年10月,仁懷市已基本完成醬酒企業的產能整合,白酒企業由整合前的1925家降至868家。
根據廣發證券數據,2025年醬酒市場規模預計達2984.7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2.43%,仍顯著高于白酒行業整體水平。然而,增速較2020-2023年的爆發期已下降約5個百分點,市場正從“野蠻擴張”轉向“結構性增長”。廣發證券預計,2025年產能規模前5名酒企產能,所占醬酒行業總產能比例將達50%,產能進一步向頭部集中。
在新國標下,醬酒行業正從“野蠻生長”到“品質為王”升級,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