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摘編自清華大學出版社書籍《從偶然到必然:華為研發投資與管理實踐(升級版)》 夏忠毅 編著。 責編 | 柒 排版 | 鵝妹子 第 9005 篇深度好文:4979 字 | 13 分鐘 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2025年,面對美國不斷升級的芯片禁令,華為以8600億的年營收宣告“王者歸來”,距離歷史巔峰僅一步之遙。這一成績的背后,不僅是一場技術突圍的勝利,更是一場深刻的管理革命。
從依賴“人海戰術”的粗放式增長,到引入國際先進的IPD體系,華為用制度化的力量重塑了研發、市場與供應鏈的協同模式,從而證明華為的成功絕非偶然。
這場變革不僅讓華為擺脫了早期的質量危機,更為其成為世界級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么,華為是如何完成這一蛻變的?它的管理哲學又能給其他企業帶來哪些啟示?
1987年,華為還只是一家代理交換機的小公司;1995年,憑借自主研發的C&C08交換機,華為開始爆發式增長,銷售額從14億飆升至1998年的89億,員工從1750人擴張到9000人。
任正非甚至在1994年就大膽預言:“十年后,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占其一。”
但高速增長背后,危機已悄然浮現。雖然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毛利率持續下滑,產品開發周期比行業最佳水平慢一倍,大量研發項目中途夭折……華為發現,自己雖然在國內市場領先,但距離“世界級企業”仍有巨大差距。
當時的華為,像一輛油門踩到底卻方向盤不穩的賽車。產品開發依賴“人海戰術”,移動產品曾動用3000人同時開發,效率低下;質量問題頻發,一塊用戶板的生產直通率極低,團隊疲于救火。
任正非意識到,華為需要一場管理革命。
1997年年末,任正非及一行人訪問了美國IBM等公司,了解了這些公司的管理。
任正非對IBM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賞:“華為沒有一個人曾經經營過大型的高科技公司,從開發到市場,從生產到財務……全都是外行,是未涉世事的學生一邊摸索一邊前進,磕磕碰碰走過來的”“我們只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才會使自己少走彎路,少交學費。IBM是付出數十億美元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歷的痛苦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而正是這次訪問,催生了華為持續多年的管理變革——IPD(集成產品開發)體系。
IPD基于市場和客戶需求驅動的產品開發理念非常適合華為,因為當時通信行業技術發展太快, 超過了客戶需求的發展速度。
而IPD強調以市場需求作為產品開發的驅動力。這套管理體系的核心,是從“唯技術論”到“客戶需求導向”的徹底轉身。
IPD讓華為從依賴個人英雄,轉變為靠制度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最終支撐起“世界級企業”的夢想。
而在這場破釜沉舟的管理變革中,戰略的前瞻性、執行的系統性以及體系的持續進化,共同構成了華為從本土領先邁向世界級企業的核心密碼。
一、戰略篇:
方向對了,成功才有意義
1.需求管理:產品競爭力來自客戶需求而非技術先進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而人類的需求隨生理和心理發展卻進步緩慢。因此,新技術突破,有時不一定會帶來很好的商機。
在通信行業,技術發明者往往不是最終贏家。摩托羅拉發明了蜂窩通信,貝爾實驗室開創了光傳輸,但這些先驅者最終都失去了市場領導地位。
華為早期開發的一些產品也走過彎路。華為的NGN(下一代網絡)系統曾以自己的技術路標,反復去說服運營商,聽不進運營商的需求,最后導致在中國電信選型時被淘汰出局,連一次試驗機會都沒能拿到。
但華為并未因此沉淪,而是痛定思痛,努力糾正錯誤,重新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華為從失敗中悟出一個真理:產品競爭力首先是商業競爭力。
技術再先進,如果不能解決客戶實際問題,就無法創造商業價值。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是華為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的體現,貫穿在產品開發的全過程。
哈佛商業評論在《華為成功的關鍵是什么》一文中,描述了華為早期如何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案例:
“在中國偏遠的農村地區,老鼠經常咬斷電信線路,客戶的網絡連接因此中斷。
當時,提供服務的跨國電信公司都認為這不是他們該負責的問題,而是客戶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但華為認為這是華為需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此舉讓華為在開發防啃咬線路等堅固、結實的設備和材料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今天的華為已經站在行業前沿,更需要平衡當下需求與未來技術。
任正非將這種平衡比喻為“擰麻花”:既要立足客戶現實痛點開發產品,又要著眼未來布局技術架構。
但無論如何,技術始終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轉化為客戶的商業成功,創新才真正具有價值。
深刻理解客戶需求,要有對市場的靈敏嗅覺和洞察能力。華為獨創的場景化需求分析法,把抽象的需求變成具體的使用場景。
每個細分市場都有固定數量的典型場景,團隊會針對每個場景深入剖析,用真實案例還原客戶遇到的實際問題。
這套方法分為三個遞進階段:
1) 建立場景視圖,明確典型業務場景: 研發和市場人員深入客戶現場,從營業廳到機房,實地觀察工作流程; 2)識別客戶“痛點”根因,找到關鍵需求:通過與行業“明白人”深度互動,區分表面需求與核心訴求,建立需求與商業價值的對應關系。 3)構想解決方案,明確競爭力構筑點和商業設計:基于驗證過的需求構建產品原型,同步規劃商業變現路徑,確保技術投入能轉化為客戶收益。
這種場景化需求洞察,讓華為的產品規劃始終領先市場半步。
當競爭對手還在研究用戶問卷時,華為的研發團隊早已在客戶機房摸清了下一代產品的技術參數,讓需求洞察從紙上談兵變成了實戰演習,最終呈現的產品自然能直擊痛點。
2.產品投資組合:追求長期價值,而非短期暴利
大多數企業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但華為不同。
它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既要合理利潤,也要持續投入核心競爭力,同時維護客戶和產業鏈伙伴的利益。
任正非用“深淘灘,低作堰”來概括華為的商業模式。這一理念源自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留下的治水準則,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道理遠遠超出了治水本身。
“深淘灘”指不斷挖掘內部潛力,降低成本,讓客戶花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的服務。
2009年,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強調:“客戶是決不肯為你的光鮮以及高額的福利多付出一分錢的。我們的任何渴望,除了用努力工作獲得外,別指望天上掉餡餅。”
而“低作堰”則是克制貪欲,主動讓利給客戶,善待上游供應商。
“將來的競爭就是一條產業鏈與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從上游到下游的產業鏈的整體強健,就是華為生存之本。”
華為的生存之道,就是像都江堰一樣,通過合理的利潤分配,打造健康的產業生態,最終實現長期繁榮。
二、執行篇:
讓復雜內容流水線化
1.IPD核心:結構化流程保證研發持續成功
IPD 通過流程重整和結構化,將產品投資組合管理、客戶需求驅動和產品開發有機集成在一起。
想要有效地開發出滿足客戶需求、有差異化競爭力、能取得商業成功、高質量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下關鍵成功要素不可缺少。
一是“做正確的事”,就是要選擇正確的市場機會和把握產品投資機會。
將研發資金和資源投入到公司戰略機會點上,投資到公司高價值的客戶需求和市場機會上,投資到能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的地方,保證開發正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二是“正確地做事”,就是把選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正確地開發出來,使得產品開發的過程規范、高效,產品質量有保障。
三是把客戶需求管好,聚焦需求確認、跟蹤落實與實現,以保證開發出來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是準確滿足客戶需求的。
這三個關鍵要素必須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體系,才能達到管理有序、投資有效、開發高效、商業成功的目的。
IPD 結構化流程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在產品領域不再依賴“英雄”,而是基于流程就可以制度化、持續推出滿足客戶要求、質量有保障的產品。
經過20多年對IPD的建設和持續提升,華為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研發流程及管理體系,可以支撐8萬人研發與投資管理,即使再加8萬人,管理也沒有問題。
要增加產品線,只要復制一套管理體系,就能有效地運作,確保不斷規劃和創造出新的產品,而且做出來的產品是穩定的、達到質量要求的、滿足客戶要求的。這就是 IPD 結構化流程對公司最大的價值。
2.質量管理:大質量體系覆蓋產品全流程
在當下這個產能過剩、競爭白熱化的經濟時代,客戶的選擇變得前所未有的豐富。大趨勢已然清晰:客戶傾向于選擇質量上乘的產品。
華為的質量管理之路經歷了30年的演進,每一步都伴隨著深刻的教訓與認知升級。
在華為創業初期代理交換機的日子里,質量管控的重擔幾乎全然落在供應商肩頭。直到1995年,華為自研的程控交換機實現量產,公司才真正意義上開始覺醒質量意識。
那時,質量保障主要依賴人工測試與后續維修,華為在全國各地設立維修點,甚至不惜派遣開發人員長期駐守機房,只為及時解決產品出現的問題。
“中試是產品質量的堤壩”這一理念,恰恰反映出當時華為質量管理的局限性——過度依賴檢查和返工來保障質量,卻忽視了從源頭上預防問題的發生。
隨著業務擴張,華為原有的質量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發展需求,于是在果斷引入IPD流程和CMM模型后,從“結果檢驗”轉向了“過程控制”。
華為通過過程的一致性、規范性來保證產品質量,有效降低了因人的差異帶來的產品質量的差異。
2000年9月,華為組織召開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大會,將近年來由于工作不認真、測試不嚴格、盲目創新等所造成的大量呆死物料,以及研發人員為解決質量問題而奔波各地的“救火”機票,作為特殊“獎品”發放給研發系統的幾百名骨干。
這些“獎品”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研發辦公桌上最重要的一個擺設,時時提醒著每一位研發當事人及周圍的人,讓華為員工深刻認識到質量問題的沉重代價。
由此,華為研發人員有了“產品質量是設計出來的”的質量意識。然而,質量管理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05年,華為在泰國最大的AIS運營商交付的智能網項目,竟連續三次發生癱機事故,這一重大質量事件如同一記警鐘,在華為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時任研發總裁的費敏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多年的流程和質量建設,為何仍無法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
這一事件促使研發管理層深刻意識到,僅僅獲得流程認證和考核流程遵從度還遠遠不夠。華為必須構建起統一的質量認知和文化,在全公司范圍內就如何抓好質量達成共識。
質量系統的核心在于預防,工作標準必須錨定零缺陷,質量水平則要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來衡量。
隨著業務的多元化發展,華為進一步拓寬了質量管理的范疇,將質量從單一的產品維度擴展到全流程。
2015年5月,任正非在公司質量工作匯報會上講話中提出了“大質量”的概念:
“華為公司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量。
我們要從以產品、工程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擴展到涵蓋公司各個方面的大質量管理體系。
大質量管理體系需要介入到公司的思想建設、哲學建設、管理理論建設等方面,形成華為的質量文化。”
從最初的被動維修,到后來的主動預防;從單純追求產品合格,到致力于客戶滿意,華為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質量管理的蛻變。
這一歷程,無疑印證了任正非的判斷:"質量是華為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三、進化篇:
IPD體系如何在企業真正落地
進化論核心的觀點是適者生存,世上的強和大,都不能保持基業長青。華為公司如果想要活下去,唯一出路就是符合實際和趨勢的變革。
然而變革受挫幾乎是業界的常態,因此變革需要決心、勇氣和智慧,更需要領導力。
在管理改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管理方面,華為的方針是“削足適履”,對系統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
必須全面、充分、真實地理解顧問公司提供的西方公司的管理思想,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引進片面、支離破碎的東西。
2000年以前的華為公司,在很多方面并不是在創新,而是在規范。
這就像是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彎下腰去勞碌,等長大后骨骼定形了,再想要改就變得異常困難。
因此,華為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格外注重防止東方人好幻想的習慣,以免陷入管理幼稚病的泥潭。
華為認為,“削足適履”并不是壞事,而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經之路。
就像引進了一雙美國新鞋,剛開始穿可能會夾腳,但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真正適應并發揮出它的優勢。如果把這雙鞋隨意開洞,那么它的管理體系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任正非多次告誡員工,在沒有理解內涵之前,千萬不要急于改進別人的東西,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增加改革的失敗風險。
在IPD突破期,華為正是采用了這種先僵化、后優化的方法。它先讓業界最佳流程和管理體系在華為先跑起來,通過實踐來加深理解和消化。
在當前兩三年之內以理解消化為主,兩三年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改進。
在華為看來,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做法和思維定式,只有不斷地反思和觸及靈魂地自我批判,只有培訓、再培訓,松土、再松土,才能使失敗化作變革的動力,使失敗的教訓成為成功的階梯。
企業的冬天,不是靠熬過去的,而是靠主動變革迎來的。
在中美科技戰的戰場上,華為用系統化的企業管理體系證明:真正的強者不是不會摔倒,而是摔倒了能立刻爬起來,甚至跑得更快。
唯有主動變革、持續進化,才能在寒冬中逆勢生長。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