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林光華 光華與你讀好書
2025年06月04日 10:54北京
在金色的五月,我回到故鄉,第一次在家鄉做講座,在我哥哥的介紹下,認識了很多小學教育第一線的領導、老師,也得以有機會去實地參觀、學習。哥哥跟我說,馬廠中心小學的趙可俊校長請你去參觀,你一定要去。我于是把時間改在了講座后,這樣比較放松,時間也比較寬裕。但當時還是好奇,我能看到什么,又能做點什么。
趙校長我見過一次,是在之前的聚會上。他話很少,只說了一次話,說我們學校的副校長都要動起來、干實事的,都有具體的考核,我瞬間能感受到他一臉的認真。但沒有想到,一到了馬廠小學,趙校長就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來,連續幾個小時都沒有停過,也不曾喝一口水。他先帶我們參觀了“馬廠造”,這是個不大的紀念館,座落在鎮文化站院內。
抗日戰爭時期,馬廠在中國大地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當時這里是革命者活動頻繁的地區,劉少奇同志曾在民主村的東南莊領導過地下斗爭,我們沭陽縣第一屆抗日民主政府就是在馬廠鎮馬棚村成立。這是一塊英雄的土地,不只是劉少奇,還有陳毅、黃克誠、金明、李一氓等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生活過、戰斗過。
今天只有我們四位參訪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專門為我們開了大門,一進門就是一個長長的草棚,上面寫著三個紅字“馬廠造”,棚頂是草鋪成的,瞬間使我回到了小時候住的房子的記憶,這個草棚子里陳列了當年制造槍支過程的雕塑。
那時候技術不發達,武器少而落后,革命者們發揮才智,在簡陋中創造奇跡,在困難中尋求突破,就為了能打敗日本侵略者。再往里走是展廳,陳列了當時革命者的履歷,他們把青春的熱血灑在了這里,默默無聞地來,默默無聞地走。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叫姜劍英的女孩,從上海來的,領導大家干革命。她的已泛黃的履歷就靜靜地躺在玻璃展窗里:曾用名姜阿毛,1913年出生,中織二廠地,初中文化,祖籍江蘇青口縣,1938年在上海加入了共產黨,健康狀況寫的是“高血壓,不能多動腦筋”,愛人叫張劍南,和她的名字都帶一個“劍”字,看了黑白照片,颯爽英姿,終是在這里用了太多的腦筋,為了革命的勝利。
最讓我震撼的是“馬廠籍參戰犧牲烈士名錄”墻,藍色的紙張上印著所有在這個平凡的土地上犧牲的人,共175位,應該還有很多無名英雄沒統計進來的。他們大部分只有20來歲。我一一看他們的生卒詳年,想著這些烈士都還是個孩子,是我在人大所教的這些學生的年齡,他們卻沒有機會綻放自己的一生,就犧牲在了這塊平凡的土地上。
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家還有這一段歷史,非常慚愧。我覺得應該帶很多中小學生、大學生來參觀,讓他們在現場看到、感受我們今天的幸福的來之不易。陳列館還展出了劉少奇等人在沭陽工作的相片的打印版,趙校長親自做導游,對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故事都能背下來了。
央視有一個電視劇叫《游擊兵工廠》,講述的就是馬廠一群手工制造步槍的鐵匠們,在新四軍派出的從鹽城抗大畢業生江紅纓的帶領下,組建鐵工會,一邊打鬼子一邊為新四軍造槍的故事。還有一位叫趙甫亞的小伙子,1943年就組織趙莊的5戶貧困農民,在蘇北及華東地區成立了第一個農業互助組織,采取互幫互助,勞武結合的方式,幫助困難群眾度過難關。后又成立了初級社、高級社直到人民公社,可以說,這些熱血青年在各方面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與汗水,讓我們的家鄉得以和平、自足地發展到今天,這些英雄們為我們創造了傳奇。
趙校長說他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把“馬廠造”建在學校,讓學生天天看到,耳濡目染,時時受著紅色教育,那該多好。如果學校財力允許的話,有朝一日,會真的在校園內建造一個新的馬廠造紀念館,這是一個美好愿望吧。
之后我們又參觀了一個廢舊的工廠——沭陽馬廠柴油機廠,大概是1969年生產柴油機的工廠。遠遠看到斑駁的墻體,滄桑的大門上方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幾個字,我哥哥說一下子穿越到了那個樸素的年代,那是我們父母的青春年代。
我們在寬廣的廢舊廠房前駐足良久,傍晚的余暉柔和地鋪撒下來,樹葉婆娑,發出沙沙的響聲,我似乎又聽到了那些在這里留下青春的工人,他們像從未離去,靈魂就在這里傾聽大地的贊歌、來者的對話。他們在這里生產柴油機,耕種與生活都更加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迎面正好碰上了老廠長薛廠長,他給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情況,又參考了夏炳文先生的文章,才得知1969年正式成立了沭陽縣馬廠柴油機廠,當時的職工多達700多人,主要來自淮陰中專兩個班100多名畢業生,同時為了照顧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就業,安排了200多人進場。另外還從泗陽、泗洪招進200多名南京下放的知青,以及退伍軍人中分配了200多人進入柴油機廠。
從建國后江蘇省第一個拖拉機站到聞名遐邇的沭陽馬廠柴油機廠,也見證了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征途。那些付出過汗水卻沒有留下名字的一代又一代人,就像長江送流水,離我們越來越遠,但他們的精神一直留在家鄉人的歷史中與記憶中。
如果說這些是馬廠小學附近火熱的革命史、知青史與奮斗史的見證,那么,到了馬廠小學,看到的就是婉約清幽的文化史與教育史。
在來小學的路上,趙校長就介紹了這個鎮子上的路、河流甚至小吃。他在這里長大,在這里辦學,在這里生根,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學,是真正立足農村干事業,耕于文化做教育。剛走進馬廠小學的大門,就看到一面文化墻,寫著“古香清韻能致遠”,是紀念與弘揚晚清才女劉清韻的藝術精神與人格魅力。
“惻惻芬芳繞俠氣,驚才絕艷誰能媲”,劉清韻,字古香,生于沭陽,自由聰穎,18歲嫁給沭陽馬廠的才子錢德奎,琴瑟和鳴,相敬如賓,寫出了大量作品,是晚清著名的劇作家、詩詞家。婚后她不能生育,48歲“罄妝奩為夫納妾”,自己搬到馬廠街“別室而居”,將兩間紅草蓋頂的偏屋辟為書房,題名“小蓬萊仙館”。
她一生辛勤寫作,整理和創作了《小蓬萊仙館傳奇》24種,《小蓬萊仙館詩鈔》一百首,《小蓬萊仙館曲稿》五套等,可以說把一生都用來創作了,堅持不懈,春蠶到死。趙校長專門撰文《清代沭陽女作家筆下的“羅剎海市”》詳細介紹過這位傳奇的女子。
劉清韻的詩詞不是囿于個人情調與哀婉詞風,而關心現實人民的疾苦,“感時事只紛紜,悵鄉園只睽隔”,她的詩詞也透顯了愛國憂民的真切內心,既古色古香,又慷慨擔當。這也讓小學生每天進校門時就切身感受到文化的韻味與傳承的重要,如趙校長所說的,要培養出無數個“有家國情懷的小清韻”。
校園里的文化墻還展示了其他的作家,如紅色作家白夜,我作為中文系出身的人,對家鄉的文化名人都沒有趙校長了解,特別慚愧,趙校長則感嘆學校資金不足,沒有辦法把這些作家的原稿從網上買回來展覽。
抗戰名槍“馬廠造”、清代才女劉清韻、文學巨匠白夜,被稱為馬廠鎮的“三顆明珠”,這是像趙校長這樣熱愛家鄉、熱愛文化的人費勁心血建構起來的家鄉文化之魂。
馬廠小學的校園設計也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走進校園,遠遠地就可以看到一棟名叫“清韻樓”的教學樓,樓前一塊巨石上書寫“清勤博雅”四個大字,“清勤博雅”是馬廠小學的校訓,由馬廠小學校友、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李嘯先生所題,四個字真的是字如其意,字如其人,遒勁有力,又清奇飄逸,一下子就把人帶入了審美的境界。
這四個字是馬廠小學的校訓,聽了黃鐵成副校長的介紹,更是理解了這四個字的含義:“清”指清廉、純潔之義,乃為人之本,是品格;“勤”指勤勞、做事盡力,乃立業之基,是態度;“博”指通曉、博聞,乃益智之要,是知識;“雅”指高雅、文雅,乃養性之義,是才藝。
校園大道兩邊的草坪也設計成蜿蜒起伏的形狀,非常有韻味,每一個細節都滲透了審美的考量。
再往里走,是最吸引人的小橋流水的景觀設計,別致的石頭縫隙里長出蘆葦與蒲草,石頭的整體造型是一只青蛙,很生動,也很有鄉村的質樸與自然的韻味,木制的拱形小橋下,清澈的流水潺潺作響,走過小橋是一個觀音石的假山,假山旁的“五味軒”餐廳的門兩旁正好有副對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五行八作恒念師恩難忘”,這一處景觀各自相映成趣,像“曲水流觴”,并融合了儒釋道的三家精神,儒家的做人之樸實厚重,道家的做人之飄逸,佛家的做人之慈悲,這樣巧妙地傳達給了學生。
我們參觀的尾聲正趕上小學生們放學,我想他們生活在這樣的校園環境里真是美好,處處都有審美,從小滋養心靈。
校園里還有柿子樹,趙校長說到寒秋的時候柿葉落盡,火紅的柿子掛在枝頭,“枝頭不見半點綠,滿樹都掛紅燈籠”可是校園一大景觀。我想象著那個美麗的畫面此時此刻即在眼前,我希望還有機會來看柿子園,欣賞滿樹的紅燈籠。
這些很生活化的、接地氣的設計,讓文化有土壤,讓生活更豐滿。趙校長還親自帶領老師、同學們學習葫蘆絲,譜寫校歌,共同演唱,讓大家感受音樂之美。在這個蘇北普通的小學校園里,短短兩個小時,我就感受到了歷史、景觀、音樂、美術、詩詞、歷史,儒釋道的精神帶來的滋養,這里的校園文化建設真是用心了。
所以,離開的路上,我很好奇趙校長為什么這樣苦心于默默耕耘文化,打造一個文化校園,傳承家鄉歷史,讓教育滲透文化。原來趙校長10歲就開始接受音樂,愛讀書,也曾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這些文化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上扎了根,最后長成了參天大樹,在自己親手打造的學校里實現了,當然,還有很多要做的事,還需要很多資金的幫助才能做得更好。
如趙校長所說的,他們要培養出無數個“有家國情懷的‘小清韻’,讓花開花,讓樹成樹”。我們達成一致的是,用文化澆灌孩子的心靈,這些小花小樹才是有根的,才能開出最燦爛的花,長成參天大樹。
我作為研究國學的人,沒有能力去實踐它,趙校長和他帶領的志同道合的團隊卻用艱辛的努力和孤獨的堅持把文化的理想變成了現實,并且正在讓它更加繁盛,我們也呼吁各界社會人士的支持,讓文化在中國這些相對較落后的地方也能開花結果,讓孩子們從小在文化的熏陶下滋潤心田,開花成樹,并且把扎根心靈的火種一代一代傳下去。
趙校長的家鄉,有一條來西南方的古港河,從六塘河畔起步,在馬廠鎮境內蜿蜒曲折,就像一條巨龍,朝東北方向盤旋而去,先入柴南河,后入柴米河,再入鹽河,最后流入大海。古港河在馬廠境內先后拐了九道灣,每道灣如今都是一處好村莊,它們分別是張灣、田灣、徐灣、穆灣、范灣、紀灣、沈灣、南壩頭灣、西橋頭灣和范灣。晚期的劉清韻、現代的費白夜都曾在港河邊研過墨,創作出許多傳世佳作。有詩贊曰:“十里港河九道灣,灣灣圣水育英才”。古港河像古鎮人民一樣,既粗獷豪爽,又睿智聰慧,不失風雅和浪漫。
我們離開時,馬廠的古港河已經沉浸在黃昏的金色余暉里,它脈脈深情地送走我們,我想,每一個故鄉都有一座山,一條河或一個你終生難忘的村落,每一個寂靜地角落也有一個趙校長這樣默默耕耘、充滿理想與詩意的人吧。
林光華
1979年生,江蘇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古典文學碩士、漢語言文學學士。學術專長:道家哲學、魏晉玄學。2005年赴臺灣學習,2009年赴德國學習,2019年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訪問學者。已出版專著《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研究》《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無為的能量:老子哲學40講》,教材《老子解讀》《莊子解讀》。在《哲學研究》、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國際國內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開設老子、莊子、魏晉玄學、情感哲學等課程,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標兵。在喜馬拉雅、優酷、愛奇藝、騰訊、復旦大學人文智課等平臺有網課《老子33講》《莊子50講》《道解紅樓夢》《十本愛情名著導讀》。
林光華老師講述愛與被愛的哲學
《愛的能量》
林光華老師新書
《無為的能量》
林光華老師傾情講述莊子智慧
《放下心中的尺子》
閱讀更多專欄文章
熱氣騰騰:高行健的《八月雪》
單槍匹馬:北島的《失敗之書》
痛并鮮活:韓炳哲的《妥協社會》
亦真亦幻:劉慈欣的《三體I》
遇見自己:讀《莊子》
悲憫人格:仲輝的《紅樓人物心理探真》
匆匆那年·高中日記
回望敦煌
回望德國
遠去的村莊
夏讀生活禪
秋讀生活禪
懷念外公外婆(兩篇)
海市蜃樓(舊作三篇)
冬讀生活禪
《愛情哲學50講》參考書目
童言童語是最美
童言童語是最真
垂釣過的時間:82首
編輯:苗田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