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寫了篇關于農村“網紅書記”帶貨的文章,全評論都在說農村人才缺失嚴重、沒年輕人,只剩老人和孩子,有這些村書記、村干部們利用閑余時間來直播、拍段子為當地老百姓做點實事很難得了。
我一直在思考,為啥年輕人不愿回農村?怎么才讓更多的年輕人回農村去?
很多人也許會想到發展農業產業、搞直播帶貨等等,這些都是腳痛醫腳、頭痛醫頭的做法,還是沒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住人才的問題。
鄉村振興提了這么多年,農村的基礎環境和設施基本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小時候我們讀書走的山路,現在都已經通水泥公路,有的地方還白改黑換成了瀝青路,有的還配了路燈。每逢過年過節從城里開車回去,都能把車開到院子里。
不管再大山里,網絡信號也都通到家里,不像以前接打電話還要跑到屋后面山頂上去。
在這么好的條件下,也還是沒多少年輕人愿意回去呢?
年輕人回不回農村,主要看兩個現實問題,第一是創收渠道,第二是社會保障。
在農村想要創收對于現在的大多數的年輕人那就是一門玄學。
傳統在種養殖幾乎不會,我也是農村出來的,現在關于犁田育種、病蟲害防治完全不會。我還是研究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發展,經常往大山里跑,天天跟農村打交道的人。
現在的網絡上的所謂的“新農人”,只有少部分從事種養殖,絕大多數其實就是二道販子。在農村能做好自媒體或者直播帶貨并能養活自己的人,已經算是很有能力的那一類人了。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能力一般的普通人。一個普通年輕人到城市工廠里上班每月拿著4000塊錢的工資,旱澇保收,比在農村做任何事都要強。如果還有社保的話,那更要好。
做直播帶貨或者做自媒體,這本沒毛病,關鍵點問題是,根據公開數據,2024年我國平均壽命是79歲,現在農村的留守老人平均年齡已經達到68歲,這里有多少喪失勞動能力的人?
農村這些傳統種養殖產品還能堅持幾年?最后是產品可賣。
年輕人不愿回去,未來這些農村土地怎么辦?
有人會說土地集約化,產業規模化,其實這就是個偽命題,先不說中西部廣大丘陵地帶和高原山地,就算像湖南環洞庭平原地區的岳陽、益陽、常德農村也沒年輕人,更別提大湘西山里的農村了。農村不是沒崗位,是缺體面崗位。
現在農村的社會保障更像是一個笑話。
6月10財政部發文稱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全國基礎養老金月底標準再提高20元,要問我怎么看?我真的覺得是財政部工作人員在臨退休前,給自己提高退休待遇。
城市里70歲老人每月拿退休金上萬,農村的養老金每月200塊。每天清晨,城市公園滿是下棋的老人。而此時此刻,在農村70歲的老人正在田里彎腰插秧,掌心粗糲如樹皮,200塊錢的養老金連買止痛膏藥都還得掂量。
同樣生而為人,難道是怪農村的老人們這一輩子不努力嗎?
很多人說城市里老人是上班交了社保,難道是農村人當年不愿去城里上班交社保嗎?
現在年輕人想著在城里混一份工作,繳滿20年社保,退休還能拿個兩三千塊錢。看到父輩佝僂的背影,現在你讓他們回去,沒有兜底的保障,返鄉回去創業就是在賭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