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雙向奔“富” 來安有“坊”系列報道之三
滁州來安:“共富蝦”游出致富路
人民網記者 周坤
“你看這蝦,多漂亮!”早上七點,在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相官村的“蝦”光溢彩共富工坊,村民趙東明已經在養殖池邊忙碌。
在7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車間里,記者看到一排排養殖池整齊排列,池水清澈見底,南美對蝦如銀梭般在其中靈活游弋。
蝦農們熟練地穿梭其間,墻上的電子大屏實時跳動著水溫、溶氧量、酸堿度等關鍵數據。這個共富工坊正以工廠化養殖模式,改變著傳統水產養殖“靠天吃飯”的局限。
俯瞰“蝦”光溢彩共富工坊。來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就在幾年前,汊河鎮的傳統水產養殖還深陷困境:散戶憑經驗養殖,產量低且品質不穩;鮮活水產品受限于運輸半徑,難以對接近在咫尺的長三角大市場;村集體經濟來源單一,村民們守著滁河好水塘,卻難以擺脫“靠水難富水”的窘境。
“守著好水,卻養不出‘金疙瘩’!”不少養殖戶的嘆息,道出了轉型的迫切。
轉機發生在2022年。汊河鎮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聯合相官村等3個村莊,攜手來安智環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決心破局。
破局的關鍵,在于引入“科研大腦”。共富工坊與上海海洋大學展開深度“校地合作”,成為撬動產業升級的科技支點。
“我們突破了‘海水蝦只能海水養’的傳統認知!”該工坊技術負責人扶澤發指著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介紹。
依托高校科研力量,該工坊成功引入并優化了陸基工業化零換水系統,將前沿的室內海水循環養殖技術“嫁接”到內陸車間。
在這里,智能設備24小時不間斷地為水體“體檢”,科學配比的飼料和全程無抗養殖技術,精準調控著對蝦生長的最佳環境。
村民撈出養殖池里的對蝦。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來安縣汊河鎮相官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李宗濤告訴記者,科技賦能的效果立竿見影:實現全年6—8茬“投苗-育成-產銷”的高效循環,每批次對蝦成活率躍升至90%以上,年產量突破40萬斤,徹底告別了“看天臉色”的被動局面。
蝦養得好,更要賣得俏、賣得值。共富工坊與小李莊電商服務中心深度聯動,構建起“產供銷”一體化的數字生態鏈。
在燈火通明的直播間里,主播手持活蹦亂跳、晶瑩剔透的對蝦熱情推介:“家人們看!這是我們凌晨新鮮捕撈的蝦,冷鏈直達,保證48小時活蹦亂跳上您家餐桌!”
憑借過硬的產品品質和“活蝦48小時直達餐桌”的金字招牌,工坊的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多元渠道,暢銷南京、滁州等長三角城市,甚至輻射更遠市場。電商賦能,真正讓“好蝦不愁賣、賣出好價錢”成為現實。
如今,一只小小的南美對蝦,在科技的加持和聯建的合力下,演繹出一段精彩的“共富傳奇”。當村民從經驗養殖戶轉變為掌握現代技術的“新農人”,科技興漁與聯建共富的雙輪,正驅動著鄉村富民產業破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