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中國平安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2024年成績單:
凈利潤大增47.8%:全年歸母凈利潤1266億元,創2020年以來新高;
分紅連續13年增長:每股派息2.55元,對應A/H股息率達4.7%-5.3%;
壽險代理人企穩:隊伍規模36.3萬人,連續三個季度站穩回升;
在這份靚麗的財報背后,有一個變化值得注意:平安連續第二年下調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
從4.5%降至4.0%
平安也寫道:基于對宏觀環境和長期利率趨勢的綜合考量,本年度審慎下調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內含價值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至4.0%、風險貼現率至8.5%/7.5%,并按調 整后的經濟假設對2023年新業務價值進行了追溯調整。
這個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有啥用?
在保險公司報表里,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是保險公司評估壽險業務價值(EV)的核心參數之一,代表公司對未來投資收益率的中長期預期。假設越高,意味著保單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越大,內含價值(EV)和新業務價值(NBV)的賬面數據也會更“好看”。
但這一參數并非隨意設定,需基于宏觀經濟、利率趨勢、資產配置能力等綜合判斷。假設過高會導致估值虛高,過低則可能低估業務潛力。因此,調整這一參數直接反映了保險公司對投資環境的預判和風險偏好。
所以這次平安把自己的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調低,相當于可能未來報表沒那么好看了,但也撕掉了濾鏡,直面真實環境。而相比一些公司還在用較高的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粉飾財報,這一行為還算實在人表現。
中國平安此次下調并非首次,近十年已多次調整假設:
2016年: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從5.5%下調至5.0%;
2023年:首次將假設從5.0%降至4.5%,風險貼現率從11%降至9.5%;
2024年:進一步將投資回報率假設調至4.0%,風險貼現率降至8.5%(傳統險)/7.5%(非傳統險)
近些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尤其10年期國債利率已跌破1.7%,險企固收類資產收益承壓,整個行業本也面臨利差損風險和投資壓力。
主動調整也是去掉濾鏡,直面當下,財報的EV的可信度更高,減少未來業績“爆雷”風險。
要知道,2023年最先調整回報假設的也是平安,之后其他上市險企紛紛跟進,如中國人壽、太保等均在當年年報中調整假設。而這次調整,可能也會引發其他保險公司的下調行為。
結尾
連續兩年下調假設,平安的財報或許少了些“濾鏡”下的驚艷,卻多了份直面現實的勇氣。在低利率與資本市場波動的雙重壓力下,平安的壽險改革、代理人提質、產險優化已初見成效,而資管業務仍需填補虧損缺口。
當下,保險業的估值重構本質是“從β到α的遷徙”。當市場完成從“追逐假設”到“驗證落地”的認知切換,真正具備精細化定價能力、資產負債匹配功底和科技賦能效率的企業,或將率先走出估值泥潭。平安的“筑基”之路,恰是這場行業大考的風向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