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部署藥品、保健品市場 ‘坑老’‘騙老’ 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內容,再次強調保健品不得聲稱、宣傳、暗示具有預防、治療疾病作用。
回顧 2016 年 7 月 1 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的《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保健品不得聲稱、宣傳、暗示具有預防、治療疾病作用,如今已過去近十年。
執法者和媒體都在說:法律的紅線雖已劃定,但保健品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仍不斷觸碰到法律的邊界。
法律以及執法者只是明確了,保健品不得含有虛假、夸大或者絕對化,明示或暗示預防、治療功能等詞語。
但保健品作為一種商品,并非放在貨架上就能自然銷售,其良性、積極的發展同樣需要宣傳和營銷。
那么,如何宣傳、營銷才算是正確、合規、合法?
目前相關部門在給出禁止性規定的同時,卻缺乏對保健品行業宣傳營銷的正面引導和指示,這使得許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履薄冰,無所適從。
從行業本身來看,保健品是一個具有巨大市場需求、發展潛力的行業。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對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保健食品應該是介于食品和藥品之間的一種特殊商品,對人體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
許多保健品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體機能、增強免疫力等。
然而,由于一些不良商家的虛假宣傳行為,導致整個保健品行業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
在研發新藥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標志是劑量的掌控,即劑量產生毒性。只要研發的方子對,劑量夠了,就可以起到治療作用,此時才考慮有無毒副作用。
有趣的是,稍微了解一點保健品行業的人都知道,許多保健品的品名和藥是一樣的,甚至還有的保健品,其配方也是與藥品一模一樣的。這一現象該如何解釋?
國家審批的藍帽保健功能又指的是什么?
難道像 “輔助降血壓”“輔助降血脂”“提高免疫力”“輔助降血糖” 等等保健功能獲批,都是糊弄人的?
藍帽標志代表著該保健品經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嚴格審批,在成分安全性、保健功能等多方面進行了評估和審查。
例如在成分安全性方面,會審評原料、輔料、添加劑等是否安全;在保健功能評估上,要進行相應的功能評價試驗,包括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食試驗。
以增強免疫力功能的保健品為例,先通過動物試驗初步驗證產品是否能調節動物的免疫指標,再通過人體試食試驗來觀察產品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實際調節作用。
但由于一些商家過度宣傳這些保健功能,誤導消費者認為保健品可以替代藥品治療疾病,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保健品和藥品之間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很多保健食品原料配方都有藥用的原料,甚至有些保健品的名稱、配方與藥品名稱和配方幾乎相同。
但是,保健食品終究是一種特殊食品,不允許有任何不良反應。
而藥品是以對抗性的方式,以偏糾偏,所以可以含有更多更純的功效物質,可以允許有不良反應,正常藥品含量是保健品含量的 5 - 10 倍。
藥品是改善特定的疾病原因或者癥狀,而保健食品則是通過調補的方式改善人體的亞健康狀態,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其服用的最佳時機是在疾病發生之前,而不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疾病。
對于保健品行業而言,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需要探索出一條合規發展的道路。
一方面,企業自身要加強自律,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杜絕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
在宣傳營銷方面,可以從產品的原料來源、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向消費者傳遞產品的品質和價值。
例如,強調產品采用的是天然、優質的原料,生產過程嚴格遵循國家標準,通過了各項質量檢測等。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行業的指導和服務,除了明確禁止性規定外,還應制定詳細的宣傳營銷指南,為企業提供明確的方向。
同時,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加強對保健品市場的日常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從而維護市場秩序。
保健品行業在健康產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積極作用不應被忽視。
在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也應給予行業足夠的發展空間和引導,讓保健品行業在合法合規的軌道上健康、持續地發展,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保障。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保健品行業與消費者利益的雙贏,促進整個健康產業的繁榮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