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管善建
近來陰雨連綿,今天周六,天氣晴朗,于是起了個大早去登山。將車停在龍泉度假酒店游泳池旁的停車場,就徒步向圭峰山頂進發。
在入口處,見有位與我年齡相仿的壯漢,扛著一面旗幟,旗面上有“八一”兩字和部隊番號,讓我心生好奇。我心里揣摩,這可能是戰友們相約一起登山吧??勺吡撕瞄L一段路,也沒見到他的戰友出現,倒是他與走在前面的中年婦女一路講著家鄉話,聽口音,像安徽安慶話,與湖北黃岡話很接近。
可能他感覺后邊有人“尾隨”吧,回頭看了我一眼,我也友好地同他打了一聲招呼。他問我道:你是河南人嗎?我說為何這樣問?他說感覺像。感覺這東西,還真奇妙,說不上完全準確,但有時也處于準確的邊緣。對他的詢問,我沒有承認是,也沒有直接否定。我說我的家鄉與河南交界,我是湖北麻城人。
我問他是哪里人,他說是英山的。好家伙,原來我們還是來自同一地級市的黃岡老鄉。英山縣行政劃分幾經變遷,歷史上也曾經屬安徽管轄,毗鄰安慶,所以口音似安慶不足為奇。而走在前面的中年婦女是他的愛人。
老鄉見老鄉,話語一大框。話匣子打開了,交談中得知他比我年長兩歲,1985年參軍,退伍后回鄉,改革開放大潮中來廣東發展,后在江門穩定下來,轉眼也快三十年了。他酷愛登山,圭峰山一年要上來很多次。
扛一面紅旗的原因,他向我解釋道:一是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情懷,二是因為深入骨髓的軍人情結,三是途中與意趣相投的人容易產生共同話語而結緣。
例如,上個月,他就結識了同一年入伍的一位退役老兵,他稱之為戰友,還加入了“戰友爬山群”。他說那位戰友登山頻次更高,每逢周末,清晨6點就開始上山,今天也不例外,我們還沒到達中途時,他已上到山頂。我們談話過程中,這位英山大哥的手機響起,正是那位已到山頂戰友的視頻。從手機屏幕上看得出,那位戰友面色和精神狀態極佳。后來我們上到“觀瀑臺”的時候,那位戰友也剛好從山頂下到此處。戰友相見,分外高興,他倆還歡歡喜喜地合影留念。
在“觀瀑臺”與這位大哥的戰友分別后,我們繼續往上爬行,到了山頂的水庫邊,我們又聊了一會,相談甚歡。因為我有事要在11點前趕回家,我就沿水庫溜一圈后,從以前走過的小道抄近路下山。
兵哥哥夫婦去了另一個方向,他們朝著更高的目標——圭峰電視塔進發。兵哥哥主動打開他的微信二維碼,讓我掃描互加微信好友。下午,微信收到他發來的幾個短視頻。起伏的山巒,蒼翠的樹木,美麗的花草,紛飛的蝴蝶,忙碌的蜜蜂,在他的視頻中都有出現??吹贸鏊驄D倆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一路歡歌,很開心。
今天登山,感覺沒有平時那樣累,時間也似乎過得快一些,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就到山頂了。巧遇這位性格開朗、熱情健談的同鄉兵哥哥,真好!
我父親、三叔,還有一位堂叔和兩位堂兄,都曾參軍入伍。有的曾遠赴國外長年駐守朝鮮,有的曾在云南老山前線浴血奮戰。他們是共和國不同時期的軍人,為了神圣的使命,盡到了各自的責任,都在部隊得到了非常艱苦卻受益終身的鍛煉。對軍人,無論是現役的還是已經退役的,我都有一份特別的親近感。
寫于2025年6月7日周六
☆ 本文作者簡介:管善建,籍貫湖北麻城,某合資企業管理人員,江門市政協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