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崛起,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從精密制造到智能運維,從工業設計到數字編程,每個領域都需兼具創新思維與精湛技藝的專業人才。而技工學院作為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搖籃”,又如何革新培養模式,破解“技工荒” 難題呢?接下來就跟榕城中學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技工學院作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輸出陣地,其培養模式直接影響著行業發展的動能:
一、精準定位:錨定產業需求,明確培養目標
精準的專業定位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石。技工學院需緊密對接區域產業發展方向,深入調研當地支柱產業的人才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例如,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地區,增設動力電池技術、光伏設備運維等專業;在智能制造產業聚集區,強化工業機器人技術、自動化生產線調試等專業建設,確保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
二、教學革新:深化產教融合,重構培養模式
教學模式革新是技工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惠州市榕城職業技術學校推行“雙元制”教學體系,實現師資與場所的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積極引進企業技術骨干擔任產業導師,將企業一線的生產經驗和技術標準融入教學;另一方面,安排校內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更新知識儲備。同時,打造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場所,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操作技能。此外,推進 “崗課賽證” 融合,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技能競賽要求融入課程內容,以賽促學、以證督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三、資源整合:構建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
資源整合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惠州市榕城職業技工學院引入企業先進設備和生產項目,讓學生參與實際生產任務,積累實戰經驗。借助政府政策支持、行業協會的資源鏈接,構建政行企校多方協同的育人生態。引入國際先進職業教育標準和理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
四、優化評價體系,強化就業導向
科學的評價與完善的就業保障機制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惠州市榕城職業技術學校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與項目成果考核相結合,引入企業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結果真實反映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職業能力。暢通學生的升學和就業通道,通過訂單班、校企合作等方式,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搭建 “技工教育 — 高職 — 本科” 的升學橋梁,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選擇。
五、案例:惠州市榕城職業技術學校的 “產教協同育人樣板”
1、產教融合深度:技工學院惠州市榕城職業學校與TCL、德賽西威、伯恩光學等本地龍頭企業共建15個產業學院,圍繞智能終端制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等領域,開發“智能產品裝配工藝”“汽車電子控制系統調試”等特色課程,學生參與企業真實生產項目比例超70%。
2、技能競賽成果:近三年在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中斬獲省級以上獎項38項,其中金獎6項;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98%以上,入職合作企業的學生首年年薪平均達7.5萬元。
3、社會服務能力:依托 “廣東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平臺,年均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超8000人次;與12家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完成“精密模具表面處理工藝優化”等10余項技術攻關項目,為惠州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產業升級提供人才與技術雙支撐。
由此可見,培養高技能人才,是惠州市榕城職業技工學院的責任與擔當,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唯有不斷探索創新,深化產教融合,優化培養模式,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助力產業升級發展,讓技工學院成為培育大國工匠的搖籃,為國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