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一家燃氣公司最近公開招聘,擬錄用3名抄表維修工,其中一位竟然是北大畢業的,學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這件事在網上掀起了熱議。
從擬錄用名單上來看,3人分別是24歲的愛丁堡大學國際關系研究生、41歲的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生、39歲的四川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大專生。
有意思的是,如果從學歷背景來看,這三名擬錄用人員呈現出明顯的層次結構:一名優質海歸碩士、一名國內頂尖高校畢業生以及一名來自普通院校的大專生。
不過后續也有媒體報道稱:41歲的羅某并非北大全日制本科文憑,而是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系函授第二學歷。
也有網友指出,曾某的碩士學歷可能來自一年制的“水碩”項目,這類項目往往門檻寬松、篩選機制不嚴,只需支付一定費用即可入學,相比那些需要經歷考試、嚴格培養的碩士項目,在專業性和含金量上顯得明顯不足,更像是“花錢鍍金”。
官方雖已聲明招聘過程符合規定,擬錄用人員信息真實有效,但網友們似乎并不買賬,質疑聲此起彼伏。
這份看似“戲劇性十足”的錄用名單,不僅因其學歷懸殊引發圍觀,更讓人開始重新審視“學歷與崗位匹配”的邊界。
其實現在學霸扎堆基層早就不是啥新鮮事兒了!清華的跑去當保安,北大的賣起了豬肉,連復旦、交大的高材生都擠破頭去考公務員、當老師、進街道辦。這年頭,文憑再高也得從基層干起。
是主動選擇,還是無奈之舉?是城市生活難以競爭下的退讓,還是對壓力社會的“躺平式清醒”?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統一答案。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動機也千差萬別。
但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涌入基層崗位,卻依然面臨激烈的競爭時,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浮出水面:社會流動是否順暢?機會是否公平?能不能讓努力的人真正被看見?
有人寒窗苦讀十幾年,一路過關斬將,到了終點才發現,不是沒有能力勝任更重要的崗位,而是一些門路早已提前被人占據。不是所有理想都能落地,不是所有才學都能發光。面對拼人脈、講背景、看關系的現實壁壘,奮斗的價值有時顯得微不足道。
這正是公眾關注這些“學霸下沉”事件的深層原因:他們在學歷和能力上無可挑剔,人們擔憂的,是參與這場賽跑的起點是否公平,是他們是否會再次被“隱形門檻”所束縛。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應當鼓勵努力,尊重選擇,更應守住公平競爭的底線。
當一個年輕人靠實力而不是關系獲得機會,當他能在任何崗位上都被看到、被重視,那才是教育的勝利,也才是社會公平的希望。
不是所有名校畢業生都一定要“光宗耀祖”,但所有努力奔跑的人,都應該擁有一個不被關系戶擋住的道路。
來源 丨紅網論壇@白粹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