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不足或失去掌控是食品飲料企業的一大痛點,一旦出現,或多或少的財務損失之外,對自身口碑、商譽乃至行業影響力的沖擊才是關鍵。
但出于各種原因,不少食品飲料品牌依然選擇了外包模式也就是代工模式,而非自營模式,因為不是所有的食品飲料企業都能擁有較好的品牌溢價,一旦代工的性價比更高,企業將毫不猶豫。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一些頭部食品飲料企業最多時可擁有數十家代工供應商。
對于服飾、鞋履等行業領域的代工,消費者并無多少反對聲音,但對食品飲料行業的代工大多報以質疑,認為這種“貼牌”損害了產品品質,總覺得自建工廠生產的產品才更有保障。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運轉良好的自建工廠確實是掌控供應鏈的關鍵。一些有實力的食品飲料品牌,所有產品都由自建工廠生產,特別是有獨家研發配方的企業,大量采用代工模式的兩大可樂也將濃縮液配方牢牢捏在自己手中。
2023年我國瓶裝水領域的整體代工比例超過60%,2024年飲料行業代工規模達1200億元,較低的技術門檻和高企的品牌溢價讓食品飲料行業的代工潮愈演愈烈。
事實上,不少頭部食品飲料企業,在生產自己品牌旗下的產品之外,是不吝于接些代工單子的,產能的合理利用和獲得更多利潤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