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貝塔商業
如果你最近還走進過一家星巴克,應該能感受到那股子“硬撐”的氣息。
門口貼著降價的海報,大杯星冰樂只賣23元,聽上去像是件好事。但店里冷清了不少,點單不用排隊。服務員仍然禮貌,但一切都顯得有點例行公事。你能看出來,那個象征中產生活方式的“第三空間”星巴克,已經沒了當年的光環。
有人調侃,現在去星巴克,不是因為星巴克有多好喝,而是因為瑞幸人太多,不想排隊。
就在這個微妙的時間點,星巴克中國被曝出要“部分出售股權”,估值高達90億美元。消息一出,輿論立刻炸鍋:現在的星巴克,真的還能值這么多嗎?
更意外的是,競購名單里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瑞幸咖啡的大股東,大鉦資本。
這家曾靠“9塊9”殺出重圍的資本玩家,如今正盯上那個它曾逼到降價的老對手。不是合作,也不是互補,而是想把它買下來、裝進自己的版圖里。
這一次,賭的不是誰家咖啡更好喝,而是中國消費者到底還愿不愿意為“品牌”兩個字多掏幾十塊錢。
星巴克“咖啡神話”跌落凡間,真值90億嗎?
星巴克自己可能沒想到,它會在中國這個最成功的海外市場,被逼到要“賣身”。
數據顯示,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的收入為29.58億美元,同比下降1.4%。尤其是2025年第二季度,盡管營收同比增長5%,但這背后其實是靠“多賣”撐起來的:同店交易量增長了4%,而客單價卻下降了4%。換句話說,是更多人點了更便宜的東西。
曾經,一杯30多元的拿鐵代表著一種精致的生活方式。如今,在瑞幸、庫迪的“9.9常態價”圍攻下,這份精致變成了一種被迫堅守的執拗。
而現實是,消費者根本不買賬。
在小紅書上,一個熱評寫道:“星巴克原價買不起,打折了也不想喝了。”點贊上萬。這種心理價格崩塌,比任何競爭更致命。你可以降價,但降不回那份值得。
2024年末,星巴克中國總門店數7758家,而瑞幸則飆升到24097家,后者單季營收88.7億元,已經是星巴克同期的1.6倍。速度差距巨大,氣勢早已易主。
眼看打不過了,星巴克選擇了“賣身”:以90億美元估值、保留30%股權,尋求多個資本接盤,不失控地部分出清。
但問題是,它真值這個價嗎?
有私募機構算了一筆賬:2024年星巴克中國營收約30億美元,市銷率約為3倍。而同期瑞幸營收約為50億美元,市銷率才1.89倍,且增速更快、體量更大。如果按同樣邏輯估值,星巴克撐死值60億美元。
為什么偏偏是它敢開出90億?
很簡單:它賭的是自己還有品牌的“余暉”。
瑞幸背后的大鉦,為何想要星巴克?
大鉦資本不是傻錢,它的算盤比星巴克還清楚。
從2020年財務風波到2025年反超星巴克,瑞幸經歷的是一場史詩級的“廢墟重建”。如今,背后真正主導瑞幸的人,是大鉦的掌舵者黎輝。
今年4月,黎輝正式回歸瑞幸董事會并擔任董事長,一邊扶正郭謹一,一邊強化大鉦對瑞幸的控制。而現在,黎輝又被傳出要出手拿下星巴克中國的部分股權。
這不是巧合,更像是補位。
瑞幸贏了價格戰,卻還沒有完全贏下品牌戰。它喝的人多,但品牌忠誠度沒多少,。瑞幸最怕的,不是沒人買,而是沒人“信”。
而星巴克手里最值錢的,其實不是門店、不是配方,而是那塊“牌子”:它曾經代表過“高級感”“生活方式”“國際范”。
大鉦如果拿下星巴克中國的控制權,不僅能繼續吃瑞幸的規模紅利,還能借星巴克補齊品牌短板。
就像網友說的:“一個負責卷價格,一個負責撐門面,背后是一個老板。”
而且,中國的咖啡市場顯然并未見頂。
中國人均咖啡年消費不到10杯,而日本、韓國都在40杯以上。哪怕滲透率只是翻一倍,就是千億級增量。
如今的大鉦,眼里看見的,不只是誰贏誰輸,而是如何布局?
借星巴克的名頭去開新店、下沉市場、聯名出圈,哪怕品牌本身不盈利,只要能反哺瑞幸主力盤,就值了。
更何況,這場交易還有一個“金拱門劇本”在前:當初麥當勞把中國業務賣給中信、高瓴、凱雷后,門店從2500家增長到6800家,利潤翻倍。資本拿品牌,走本地化,是驗證過的成功公式。
星巴克中國,就是下一個待復制的金拱門。
消費者還認星巴克嗎?咖啡新貴打不過“老錢”?
但資本算盤打得響,不代表市場會買賬。
星巴克的底層邏輯,始終是品牌溢價。但這套邏輯,現在正在瓦解。
今年6月,星巴克不得不悄悄降價,一系列大杯產品降了5元,甚至出現19.9元“親民款”。但效果不佳,有消費者直言:“以前是因為喜歡才喝,現在是便宜才買。”
品牌從“主動選擇”變成“便宜可選”,是一種質變。而且它做不出瑞幸的卷,也放不下高姿態,就卡在中間不上不下。
網友評論說得直白:“不是星巴克喝不起,而是9.9更有性價比。”
年輕人今天喝的是性價比,明天可能又追風某個聯名款,而對星巴克那套老派敘事已經沒有興趣。
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神話,正在被現實擊穿。移動辦公時代,誰還在咖啡店坐一下午寫PPT?那是2015年的事情了。更何況,獨立咖啡店遍地開花,更有當地特色,也更出片,憑什么要去星巴克呢?
而資本最怕的,不是虧損,而是品牌無法講新故事。高瓴、大鉦、凱雷都看到了這一點,他們要做的不是守,而是改。
但星巴克愿意被改嗎?
它強調不愿完全退出,保留30%股權,核心就是要維持對品牌的最終解釋權。而這,恰恰是風險點:品牌要煥新,靠的是壯士斷腕,不是瞻前顧后。
一個不肯放權的老品牌,一群想大刀闊斧的新資本,中間還有一個不安分的瑞幸,咖啡市場接下來的劇本,恐怕比三國殺還復雜。
咖啡市場的新劇本,剛剛開始
90億美元,不只是一個數字。
它是一場信仰的博弈——關于中國人是否還愿意為“星巴克”買單,關于資本是否能主導一個品牌的再生。
瑞幸過去五年完成的是效率革命,但下一個五年,必須要講品牌升級。星巴克過去二十年講的是生活方式,但眼下需要價格適配。
如果這筆交易成功,咖啡市場將進入新階段,價格戰可能轉向品牌戰,甚至重回“拼服務、拼體驗”的精細化階段。
最終,消費者認不認賬,是這場資本游戲唯一的勝負手。
一杯咖啡能裝下的,不只咖啡本身,還有我們對生活品質的期待。而“生活品質”這個詞,本身也在變化:它可能是便宜、好喝、到手快,也可能是體面、講究、有故事。但它不再是“品牌說了算”。
星巴克能不能重回高位,瑞幸能不能跳出低價陷阱,都要靠消費者給不給機會。
最終決定勝負的,只有一個問題:你,還愿意為它多花那幾塊錢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