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多次考察調研博物館,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強調“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
進入新時代,陜西一批精準定位、專業策展的特色博物館脫穎而出,正從“千館一面”邁向“千館千面”,成為人們心中的“寶藏”地標。本期,讓我們在“山河對話”中,探秘陜西的博物館如何走向“千面新生”。
我們找準了聚焦“山河”的定位
記者:我們知道,廣義的秦嶺山脈縱貫青海、甘肅、陜西、河南、湖北、四川和重慶“六省一市”;狹義的秦嶺山脈也跨越甘肅、陜西和河南三省。很多讀者都有個疑問:全國那么多省市都在秦嶺,為何陜西商洛會為這條山脈建造了一座博物館呢?
雷新鋒(秦嶺博物館館長):秦嶺博物館選址商洛,這是由商洛的獨特地理位置決定的。在我們陜西,秦嶺雖然涉及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個地市,但唯有商洛全境都在秦嶺腹地。可以說,我們商洛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秦嶺所包圍,是完完全全由秦嶺孕育出來的一顆文化歷史生態明珠。考慮到這個明顯的特色地域優勢,商洛市經過充分調研后,大膽提出了建造秦嶺博物館的設想。
秦嶺博物館陳列的朱鹮標本
記者:在2025年第二十二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會上,秦嶺館精心打造的“和合南北 澤被天下——中國秦嶺文化展”榮獲優勝獎。能談談秦嶺館是如何進行特色深耕的嗎?
雷新鋒:針對秦嶺獨特資源如何進行深耕,這是我們一直重點關注的核心問題。目前,我們努力在“專”“深”“趣”“活”等方面精耕細作,以期形成難以復制的差異化體驗,打破“千館一面”同質化困局。我館精心打造的“和合南北 澤被天下——中國秦嶺文化展”這一核心展覽,創新性地融合了秦嶺研究的地質學、生物學、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地理學、文學、生態學等多個學科,構建了一部立體多維的“秦嶺百科全書”。
秦嶺博物館陳列的大熊貓標本
同時,展覽爭取到了秦嶺域內六省一市自然資源、水利、林業、文物等部門的大力支持,還得到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全國幾十家文博單位,以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有色集團等多所學校和科研單位的地質和生物展品的支持,可以說秦嶺博物館的建成是“眾志成城”的文博成果。
記者:“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綿延五千多公里,滋養了一代代人,也由此發展出了多種文化,燦爛了整個民族。請問,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為何會選址在陜北佳縣?
薛曉華(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之所以選址陜北佳縣,是因為黃河流經縣內73公里,坐擁850余處文物遺址。事實上,我們館不是一座普通的場館,而是由神泉堡紀念館、毛主席題詞館、李有源舊居、東方紅黃河文化景區共同鑄就的精神殿堂。佳縣縣城正好面臨黃河,站到黃河大橋上可以感受到黃河磅礴的氣勢。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將黃河文化、黃土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多元結合,讓游客有更多層次的感悟,更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鳥瞰黃河文化博物館
記者:我們看到,2024年第二十一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會上,咱們精心打造的“長河萬古流——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榮獲了優勝獎。能深入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薛曉華:我們黃河館聚焦時代重大命題,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打造了震撼人心的特色主題展——“長河萬古流——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治河變遷、佳縣歷史文化為展示主題,全方位闡釋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厚重底蘊和時代價值,讓游客們深度體驗黃河變遷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博物館由多個展廳組成,序廳“黃河之水天上來”、第一展廳“大河湯湯睇四方”、第二展廳“文明曙光耀九州”、第三展廳“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第四展廳“黃河安瀾海晏清”、專題展廳“昂米就在岸上住——佳縣歷史陳列”,在佳縣方言里,“昂米”是“我們”的意思。
黃河文化博物館“解碼母親河—生態守護者實驗室”研學現場
為了深度發掘有關黃河文化的文物,博物館專門組建了“黃河萬里行”采風團,走遍沿黃九省區拍攝了十萬余張資料照片,并收集了大量地方志以及民俗展品,同時呼吁眾多單位進行相關實物捐贈,對黃河沿線的多元文明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實物整理。
努力從“靜態展陳”到“動態交互”
記者:對觀眾來說,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是凝固的歷史,博物館唯有以先進的技術應用、生動的故事敘事,與學者的研究成果相對接,方能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目前,全國不少博物館都在嘗試從傳統“靜態展陳”到高科技“動態交互”式體驗的轉換。請問秦嶺博物館,在這些方面做了哪些嘗試?
雷新鋒: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館首先對重點展項精心打磨,讓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從而創造展覽內容的高潮點和觀眾游覽的記憶點,讓游客在展覽中有深刻的體驗感。如,第一展廳的“大地脊梁”,通過多媒體動態影像與立體沙盤的結合,生動詮釋秦嶺的地質演變、構造特征與地理輪廓;第二展廳則采用“天圓地方”的傳統空間理念,創新設置“中華廊道”與“絲綢之路”兩條文化走廊;第三展廳將秦嶺古道上的雄關險隘、商貿重鎮、水運碼頭等歷史場景生動再現,讓觀眾“走進”歷史現場,感受時空穿越的獨特體驗。
秦嶺博物館內的體驗互動展區
在展陳方式上,除常規的文物、動植物、礦物標本展陳外,還運用了沙盤、聲光電裝置、高清投影、電視紀錄片、三維動畫、移動滑屏、增強現實(AR)、MAPPING 投影、虛擬漫游等前沿互動技術,實現虛擬信息與現實環境的完美融合,打造虛實相間的觀展體驗。展覽中,設置了“翻轉版”“猜猜我是誰”“來看一看吧”“和恐龍比一比”等系列互動游戲項目。
薛曉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文化博物館的策展已經不再滿足于展柜加標簽的傳統模式,而是致力于打造“可進入的考古現場”,觀眾也不再是旁觀者,而成為黃河文化故事的共創者、黃河文化傳播的參與者。
黃河文化博物館的展陳體系,堪稱一部綜合的黃河文化百科全書:從仰韶彩陶上神秘的紋路圖騰,到商周青銅器上斑駁的銘文,從黃河古渡口的纖夫號子,到當代治黃工程的智慧結晶,四大主題展廳猶如四扇時空之門,幫觀眾串聯起了黃河流域幾千年的文明長卷。在展廳設計上,通過全息投影、場景復原、藝術浮雕、沉浸體驗等多種輔展手段突出重點,增強展覽的科技性和互動性,以期帶給觀眾宏大、浪漫獨特的沉浸視覺感受。例如:在講解佳縣民歌《黃河船夫曲》時,講解員會模仿纖夫們低沉的號子,發出“嘿喲、嘿喲”的喊聲;轉眼間,又用清亮悠揚的唱腔,生動演繹出沿岸居民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將黃河岸邊的歲月圖景鮮活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讓博物館從“有圍墻”到“無邊界”
記者:這兩年,我省很多博物館都特別注重教育功能。據了解,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在教育研學開發上做了很多嘗試性的工作,能給我們詳細談談嗎?
薛曉華:圍墻之內,博物館的容量有限,一旦“跳”出展廳,博物館就能鏈接大千世界,迸發更大能量。黃河文化博物館從建館之日起,就將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及社會實踐基地教育作用放在重中之重,精心開發一系列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黃河文化課程。通過館內講座,讓專家學者為青少年打開知識的大門,讓他們成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在流動的人潮中,有一群身著黃馬甲、佩戴紅領巾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博物館的青少年講解員。館里為他們精心設計了“分段式講解”方案,帶他們學習黃河流域的歷史脈絡、文物知識,還傳授講解技巧、禮儀規范以及應急處理能力等多方面知識。這批小講解員的加入,帶動了家庭和學校對黃河文化的關注。
今年5月,我們還成立了東方紅黃河文化研學實踐教育中心,專門以沉浸式場景打造研學課程體系,開展治黃工程實踐、紅色精神宣講等特色活動,構建起集生態教育、歷史研習、國情教育于一體的實踐平臺。5月20日,我們館的傳習小組還走進延安大學,為大學生現場解鎖了更多與黃河文化“親密接觸”的方式。
正從“單向輸出”向“雙向奔赴”過渡
記者:“為一座館赴一座城”,現在很多游客來到商洛后會去打卡秦嶺博物館。博物館如何化作城市的“毛細血管”,滋養城市根脈、塑造城市未來,這成為當代博物館的新使命。請問在這一方面,秦嶺博物館作了哪些嘗試?
雷新鋒:的確,現在很多人會為了一座館而奔赴一座城!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博物館獲得精神文化滋養。蘇州博物館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和蘇州博物館可以媲美的是,可以說,秦嶺博物館最大的展品就是建筑本身。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陜西博物館數量已經達到了360多座。僅這兩年,就有陜西考古博物館、榆林統萬城遺址博物館、陜歷博秦漢館、西部機場博物館等網紅級的博物館陸續開館。秦嶺博物館自1月24日試運營以來,連續上榜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53位、全國十大熱門新開博物館第2位等。
事實上,秦嶺博物館體量非常大,它一頭枕在金鳳山上,一腳蹬到了丹江邊。秦嶺博物館的建筑造型靈感,來自國寶級文物“夏代玉牙璋”。這枚巨大“山水玉璋”,不僅僅是一個具有收藏和展示功能的建筑容器,它本身就是一道風景。
秦嶺博物館陳列的礦石“水晶王”
2025年春節期間,博物館就吸引觀眾突破10萬人次。目前,我們正借鑒上海“博物館+咖啡館”的模式、天津文博場館夜經濟示范點的探索,在嘗試通過博物館將商洛的城市文化基因進行顯性表達。在這種“雙向奔赴”中,我們相信,秦嶺博物館會逐漸成為商洛發展的“文化加速器”,而城市也一定會扮演著博物館創新的“現實服務器”,二者共同一起編寫秦嶺文明傳承的當代代碼。
記者:聽說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在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作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此請您給我們介紹下。
薛曉華: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就能形成城市經濟生活與博物館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雙向滋養喚醒城市DNA。這不僅是中央的政策,這也是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當下最為關注的責任和擔當。黃河文化博物館自開館以來,不僅積極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積極拓展黃河文化的影響力,還在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國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攜手合作,將黃河文化推向世界舞臺,展示中國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黃河文化博物館“東方紅”研學項目展示廳(局部)
目前,博物館以“探尋黃河文明·領略陜西風華”為主題,奔赴多地通過“線下推介+融媒傳播”模式,助力黃河文化從歷史深處走向大眾視野,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文旅力量。今年,該主題活動相繼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和山西呂梁市圓滿舉辦,與會各方圍繞黃河文化傳承展開深度交流。鄂爾多斯市文旅局副局長劉玉飛希望,讓陜北剪紙和鄂爾多斯刺繡產生共鳴,共同搭建兩地文旅合作的橋梁,描繪出跨越山河的文旅交流新畫卷。山西呂梁市文旅局副局長魏玉青表示,呂梁作為黃河重要流經地與革命圣地,將與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一起以“紅色基因+黃河文脈”雙核驅動,在黃河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和利用等方面攜手共進,推動沿黃文旅資源共建共享,共筑黃河文化保護傳承新高地。陜西省沿黃葭州旅游服務有限公司渠道總監張銘詔,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沿黃旅游佳縣段配套資源,更推出“黃河地質·探秘游”和“自駕游”2款套餐4條線路,涵蓋黃河生態觀光、非遺體驗、祈福多種體驗,為跨區域文旅合作提供了具體方案。
新聞延伸
院士專家點贊秦嶺博物館
5月25日上午,出席秦嶺生態保護暨商洛學院特色發展高層次咨詢研討會的10余名院士、專家走進秦嶺博物館,參觀考察了秦嶺生態保護成果展示。
在參觀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激動地說:“整個中國人民,甚至世界上的人都應來秦嶺博物館看一看!”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陽志云坦言:“秦嶺博物館給了我驚喜和驚奇。秦嶺博物館表現內容太豐富,進了這個博物館,就會對秦嶺有個非常全面的了解。”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劉彥隨直呼:“看完之后我感覺到非常震撼,有兩點感受很想分享:第一個是秦嶺博物館的生態價值與文化體驗。博物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了我們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也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另一個是,秦嶺博物館的建設探討了生態價值的實現機制,這個理念和實踐非常好。通過生態產業化,可以激活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同樣,這也是我們最大的民生。”
“山河對話”掀起文化熱潮
本報“文博視野”專欄近期推出的“山河對話”系列報道,正持續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5月17日刊發的《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探訪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與5月24日刊發的《讓世界在秦嶺看到美麗中國——探訪秦嶺博物館》,通過全景式展現兩大文化地標博物館的創新實踐,激發讀者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度思考。
在認真看完兩個整版的報道后,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指出:黃河文化博物館通過“科技+情景”的沉浸式展陳,實現了對流域文明的宏觀掃描;秦嶺博物館則以“大景觀整合”突破傳統文物展陳局限,二者共同構建起“從微觀實證到宏觀敘事”的新型博物館范式。他認為,晚報派記者分赴陜南和陜北,重磅推出全媒體的“山河對話”系列報道,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次“凝聚文明、跨越時空”的精神食糧。“在碎片化、視頻化傳播盛行的當下,報紙為讀者奉獻深度精品的做法,非常難能可貴!”
系列報道發布后,編輯部收到大量讀者來電。西安市第六中學的劉老師反饋說,已將報道內容轉化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黃河和秦嶺的文化內涵。就讀西安文理學院文博專業的張同學表示,報道中提到的VR動態甲骨文、商文明VR體驗等項目,促使她立即預約了博物館之旅,“這種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正是我們年輕一代期待的文化體驗”。
來源:西安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