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匯聯合公益頭條開展2025“志愛無疆”征集活動,優秀作品展播:
在螺洲陳氏五樓,聽十一歲少年講活百年故事
2025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福建福州螺洲陳氏五樓的青石板路上,雨絲纏纏綿綿。我身著橙色志愿馬甲,又一次成為這座百年古建里流動的“文化名片”。作為一名11歲的小小志愿者,我要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把這里沉淀的歷史講給天南海北的游客聽。
緣起:與古建的奇妙相遇
螺洲陳氏五樓,飛檐斗拱間藏著數不清的故事,是福州文化遺產里的“活化石”。學校貼出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講解員招募海報時,我一眼就被“賜書樓”吸引——青瓦覆頂,木柱擎天,像位滿是故事的沉默老者。“我要讓更多人聽見家鄉的心跳!”抱著熱望,我一頭扎進籌備里。
培訓遠比想象難。陳氏家族明清脈絡要理清,“五樓”(賜書樓、滄趣樓、還讀樓、雙劍樓、北望樓 )各有建筑密碼,木雕瑞獸寓意、陳岱孫先生的軌跡……知識點像零散珠子,我把資料做成卡片,上學路上背、睡前記,遇難題就追著志愿者叔叔阿姨問,活脫脫成了“十萬個為什么”。
上崗:在講解中傳遞溫度
上崗那天,手心沁汗,眼神卻亮。第一位游客跨進門檻,我深吸口氣開場:“歡迎來到螺洲陳氏五樓!您看這木雕垂花,是明清建筑活標本,每道紋路都藏吉祥話……”
講到陳岱孫先生,我指著“諸家評點陳岱孫”展板,語速加快——從先生負笈海外,講到歸國為經濟學界“拓荒”,把人文溫度融進歷史。遇頭發花白的爺爺奶奶,我湊半步緩語速;碰上研究細節的游客,就蹲下指木雕:“您看這蝙蝠和云朵,是‘福運齊天’!” 有游客摸我頭夸:“小少年講得比導游生動!” 這話讓我發燙,原來我的聲音真能讓老建筑“活”過來。
雨中的賜書樓:傘下的文化對話
雨幕里的賜書樓,紅燈籠在檐角搖晃。一位叔叔默默站到我身旁,藍傘穩穩罩住我和陳寶琛雕像。“這是晚清名臣陳寶琛,螺洲陳氏杰出代表!” 我指著基座銘文,聲音透過雨幕傳開,褲腳潮氣、傘沿雨滴,成了文化對話的注腳,“他籌建五樓,把‘崇文重教’家風,像細雨浸潤螺洲……” 孩子們仰臉、大人們沉思,讓我明白:傘下守護與講述,把古建故事和人間溫情緊緊相連。
成長:收獲與傳承并行
志愿講解像趟奇妙旅程。現在的我,熟稔“五樓”歷史,更懂它是福州人崇文重教的精神根脈。和游客對話時,我從忸怩變大方,能笑著接住提問,把文化種子播進人心。
更驕傲的是,身邊同學追著問“能報名不” 。如今周末再去陳氏五樓,橙馬甲隊伍多了熟悉面孔——我們接力講“賜書樓紅燈籠為啥掛”“陳先生雕像銘文啥意思”,讓文化傳承火苗,在少年接力里越燒越旺。
站在螺洲陳氏五樓雕花窗下,雨絲還在落。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小事:用聲音當橋梁,讓歷史與當下對話。但小事里藏著志愿精神的光——我們捧著對家鄉文化的愛,把奉獻變成傳承火種。未來,我還要當古建“發聲者”,讓更多人聽見螺洲陳氏五樓的心跳,讓志愿溫度,焐熱文化傳承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