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niniuo
編輯 | Sette
1.紅燈籠泛濫,廉價裝飾的審美疲勞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景區特別熱衷掛紅燈籠。
步行街里掛、古鎮里掛、城隍廟里也掛。
不是掛幾只點綴一下。是掛了一排又一排,一串又一串。景觀角度都給你蓋上。不分場合、不分地點、也不分節日。
社媒上關于這事的吐槽也是一大片,仿佛景區里沒這些燈籠就不行。
這背后折射的問題,其實是現在很多景區在運營上“偷懶”,不愛動腦子,也不想創新。
刮起國潮文化復興的風,就想著趁“風”能火一把,增添點明面兒上的元素,就等于自己創新求變,煥發新活力了。
可事實卻是,就算擱古代,也沒人會天天在家里掛一排紅燈籠。
一盞燈籠能講的故事,多了去了。
比如先秦有人形燈、豆形燈、連枝燈,漢代有長信宮燈、雁魚燈,唐代有樹形燈。掛燈有方勝燈、書形燈、扇形燈、傘形燈、磐燈、四角平頭燈……
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不深挖燈籠背后的文化意義,用心做復刻和創新,找到最適合自己景區建筑的,看別人怎么干,自己再照貓畫虎,那只是邯鄲學步。
最后文化沒凸顯出來,反倒把中式恐怖密室氛圍給烘托得足足的。
這叫什么事兒。
這也衍生出另一個普遍問題,很多游客都覺得,現在景區越來越像“預制菜”,玩起來全一個味兒。
比如古鎮都長一樣,山岳標配玻璃棧道,博物館必有文創雪糕。西南地區的小吃攤、步行街,和江浙滬基本沒區別,看不出來任何在地文化。
從表面上看,這是文旅資本利用開發話語權主導“文化解釋權”,但又解釋得不好。
本質上則是項目方以及一部分空間運營者,仍舊停留在旅游開發的最初級階段。還是圈占頂級自然資源,發展門票交通,占地為王那一套經營模式。
不談產品,只想躺在資源上賺錢,而非通過產品價值創收。
在供小于求的市場初期,這一套當然行得通。但隨著供需關系轉變,旅游消費者逐漸成熟,這套占地為王的模式不靈了。
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最終只能降價引流,演變為價格戰。
2.產品思維缺失,與復制粘貼
而那些已經意識到需要創新來給運營注入一些“活人”氣的景區,得先感謝下短視頻內容這陣風,讓他們看到現在年輕人到底喜歡玩些什么。
比如一個高顏值NPC的出現,就可能給景區帶來一輪“潑天”的流量。這在此前傳統運營模式下,是不太可能會發生的。
現在年輕人為什么來景區,為什么肯花錢,邏輯已經跟70、80后,完全不一樣。
想跟上新一代消費者的興趣變化,就得讓自己想方設法年輕,讓自己的創新“細胞”活起來,靠自己不行、效果不理想的時候,就有景區把目光投向了一個新職業——非標主理人。
而所謂非標主理人,就是指獨立個體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決策,與組織架構下的企業有所不同。在商業運作中,非標主理人需要完成路徑閉環通過服務增值賦能或商品流通中的低價進高價出來實現商業目標。
也因為這個稱謂聽著“高大上,在非旅游領域的時尚圈、美妝圈,主理人都快“擠”不下了。而真正需要想法創意,需要人來“主理”一下的旅游行業,這樣的人才反而不太多。
不是說數量增長得不快,而是能搞懂旅游市場邏輯,能幫景區滲透到實際線下運營的專業主理人,還相對少一些。
今年4月份在三亞舉辦的2025年海南國際文創周其實就關注到這一問題,并首次把行業發展視角聚焦到微觀個體上。
不僅邀請了涉及商業、藝術、互聯網、投融資等三十多個領域,將200+政府代表團、300+行業領袖,也邀請了很多有想法、有創意、年輕又充滿活力干勁兒的非標主理人。
并提出在技術賦能和平臺經濟的推動下,單體勞動者、小體量項目、非標主理人等微觀經濟單元已具備前所未有的產能和影響力這一觀點,認可這些“產業菌群”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正在成為衡量行業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
非標主理人在文旅產業升級發展中已經做出的和未來可以做出的貢獻,值得給他們正名“升咖”,撕掉他們身上所謂“網紅制造者”的標簽,而是以“共生哲學”來重新定義商業尺度。
對于景區運營者,亦或是更高視角的文旅目的地領導者來說,拒絕快餐式復制,轉而深耕地理基因、激活文化密碼、重構社群生態的實干年輕主理人,才是旅游破除創新瓶頸,重塑目的地與產業未來的關鍵所在。
3.盈利艱難,與政策應對
當然,想很容易做很難。
畢竟國內景區運營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資本投機、外行指導內行、專業人才逃亡。
項目與好的運營方各自處于信息繭房,無法精準建聯。項目方頭疼怎么裝內容,內容運營方頭疼怎么跟項目方對接。
這種信息不對稱給行業帶來致命問題。
特別是與非標掛鉤的個體小項目,拿什么來背書,證明自己真的可以,也是個難題。
景區被那些很會“講故事”拿項目、騙補貼,但真到實際運營的時候卻是二道販子的人騙都不知道多少回。
非標主理人該怎么合作、怎么引入、怎么監督執行、怎么衡量考評,都是兩眼一抹黑。
一邊缺項目,一邊缺資質和溝通機會,最終只能依靠那些行業“大忽悠”來建立鏈接,達成供需兩端的目標。這也是市場上看似資金很多,但都被無效利用,最終呈現出來的都是廉價復制粘貼項目這個結果的很重要原因之一。
行業其實很需要一個真實、高效、精準的項目人才對接平臺,來為他們提供一個溝通交流、互通資源有無的精準高效鏈接機會。
能夠承擔這個使命和責任的機構或企業,也不能是僅限于產業鏈條中的某一個垂直領域的參與者,而是需要具備更高視野、更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強大號召力的專業玩家。
就比如海南國際文創周活動背后的主辦方SMART度假產業智慧平臺,這個機構幾乎匯集了度假產業所需的全部資源,連接了千余家頭部文旅企業,并擁有一個強大的覆蓋度假產業策劃、產品研發、設計、 開發、運營、人力資源、品牌推廣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委員會。
而其策劃海南文創周以及另一個更具地方針對性的張家界旅創周兩大IP活動的初衷,都是為了架設起一個全球旅游產業互融互通橋梁,為引領中國旅游業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打造一個中國文旅業的“創新硅谷”。
4.專業運營共建,與平臺賦能
SMART度假產業平臺秘書長王旭就曾提到:“文旅產業的健康,取決于菌群的多樣性。”
所謂“菌群”,就是指那些文旅產業生態當中的小顆粒業態。
分布領域包括但不限于研學產業、民宿產業、露營產業、文創書店產業、非遺產業、教育產業、沉浸式演繹產業、民族文旅等領域的創新者,當然也包括了非標主理人。
這些看似存在感很弱的“微生物”相互鏈接適應、融合共生,才是激活文旅產業“機體”,讓行業能夠健康發展的根本。
這一點布局比較超前的就是想要打造成為全球入境旅游新標桿,強化“國際張”標簽的張家界。
其積極舉辦旅創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血液來到張家界,挑選更多有創意的優秀項目,來豐富張家界的旅行體驗。
而作為這一目標的助推者,王旭也認為,多元業態如菌群般共生最終將“國際張”推向全球文旅硅谷的野心,恰如非標主理人底層邏輯共振——唯有獨特基因,方能定義不可替代的價值。
之于SMART度假產業智慧平臺,能做的也只是發揮自身信息與資源優勢,借鑒數字化思維,打造一個屬于全行業的開發者對話合作平臺,就如同中國旅游業的“鴻蒙操作系統”。
讓各類業態能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中,以其自然演進的方式如APP般地自我進化與迭代,分布式使用的功能就會越來越強大。這樣才能破解目前文旅項目的各種運營問題。
一個本應鮮活,帶給人快樂的行業,卻沒有朝氣與創新活力,該是件多可怕的事。
但好在,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從行業到機構,已經有越來越多如SMART度假產業智慧平臺這樣長于創新、善于創新且敢于創新的參與者出現。
意識一旦萌發,改變就會很快出現。
也請景區運營者們趕緊丟掉千篇一律的“紅燈籠”。
真正該做的,是把自家特色放大,挖掘出更多有內涵、有想法的新故事,奉上更多讓游客有興趣、有體驗的新項目,客源和收益的雙增長,也才指日可待。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和和SMART度假產業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