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被愛更多的人,往往是自信,自足,自洽;
從小到大缺愛的人,內在則是自卑,匱乏,恐懼。
人無法改變的事實是:
越缺少什么,就越是追求什么;
越追求什么,就越容易被什么擾亂情緒和理智;
整個人都被這件事,被這個人,被這種匱乏牽著走。
飽受折磨,患得患失,焦慮不安。
骨子里缺愛的人,一生都在尋求被愛;
但愛一個錯一個,愛一個就搞砸一段關系。
-01
缺愛的人,在感情里有哪些表現?
第一:不配得感很強(對應恐懼)
缺愛的人,會給自己植入錯誤的思維:
“我很糟糕,我不配被愛,我不值得被愛”
“沒有人會接受這樣一個破碎的我”
“誰會跟我在一起,誰會選擇我呢?”
別人越追求TA,越喜歡他,他表現得就越遲疑,越后撤;
給對方的感受就是,回避,冷淡。
其實冷淡的背后,藏著他內心的擰巴和痛苦;
明明向前一步就好了,可他就是邁不出那一步。
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則會更痛苦;
越是喜歡對方,就越容易折磨自己;
越是折磨自己,就越會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第二:在感情里,患得患失
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愿意包容他,接納他,陪伴他,給他足夠多安全感的人;
他的表現又是夸張的,占有欲十足的,患得患失的。
比如:
“你那么長時間不回我消息,做什么去了,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你說話聲音那么大做什么”
“你是不是變心了?”
對方任何一點兒反常的行為,對方的情緒和投入度,都會引起TA的焦慮和患得患失。
這就是缺乏安全感。
恨不得時時刻刻膩歪在對方身邊,最好掌握對方的一切行動軌跡。
第三:過度索取,狼狽不堪
在索取之前,是大量付出。
當缺愛的人,遇到一個能填補TA內在匱乏的人,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恨不得讓對方負責,讓對方拯救他。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對方身上,開始大量投入。
哪怕放棄工作,放棄朋友圈子,放棄自己的一切,都愿意。
可付出之后,到感情中后期就變成了“過度索取”。
整個人很緊繃,很情緒化,會讓伴侶感到“恐懼”。
“和這樣的人相愛,體驗很糟糕,相處也很累”。
-02
缺愛的人,應該如何“塑造自我”?
人注定要與自己和解,掌控自己的生活。
從小到大沒有經歷的愛,陪伴,情感或物質,在自己有能力去擁有的時候,就不要錯過。
錯誤的思維是什么?
一個人到了30歲,還把自己的糟糕,全都怪在父母和家庭身上。
如果你20歲出頭,這樣埋怨沒問題,因為你還沒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但如果30歲之后,依舊將自己的匱乏,缺失,全都怪在別人身上;
只能說,這個人當下過得并不好。
一個能過好當下,能塑造自我的人,將擁有很強的韌性;
經歷過一次精神折磨,缺愛匱乏的人生,所以TA的潛力是足夠大的。
缺愛的人,如何重塑自我?
我覺得有兩個代表人物。
第一:楊過
第二:韋小寶
楊過從小到大無父無母,跟著郭靖黃蓉夫婦生活,但他是“不受待見的”;
年少被送入全真教,也是被欺負的;
好在遇到了小龍女,遇到了婆婆,讓他有了情感慰藉,有了人生的希望。
再加上,楊過的內核是足夠穩的,性格要強,堅硬,不服輸。
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恰好出現了一個支撐他的人——小龍女。
幫助他建立起穩定的內核,成長下去的基礎,所以他才一路越走越遠,越來越強。
韋小寶呢?
同樣是從小就在那種地方長大,但他沒心沒肺,見多了,自然就不鉆牛角尖了。
韋小寶什么人沒見過?
在麗春院的時候,為了生存,他什么都做過,什么都見識過,什么虧都吃過;
這樣的經歷,成就了他內在的強大;
長大后,他跟皇帝稱兄道弟,跟江湖人推杯換盞,在官場如魚得水,懂進退,知分寸。
這一切,都是他從小到大練出來的。
缺愛的人,說白了就兩個大問題。
太閑了,日子閑散,生活沒有目標;
太弱了,一點小事就逃避,就不敢面對,就沒有勇氣。
改變的核心是什么?
不怕錯,不怕丟人,不怕狼狽,更不怕跟人打交道。
既然你已經很匱乏了,內在支離破碎了,再怎么樣,還會比現在糟糕嗎?
不要怕,一直走,再一直走,你就找到自己了。
話題:
你是缺愛的人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