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醫管通
3月29日,《醫療機構部署DeepSeek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在“中關村論壇醫學AI創新與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旨在規范人工智能(DeepSeek)在醫療場景中的部署流程,強調技術標準化與風險管控,以提升診療精準度并保障患者隱私安全。
一、共識背景與目標
1. 推動AI醫療規范化
《共識》由北京衛生法學會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醫療專委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等機構聯合制定,匯聚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十余家頂尖醫療機構的專家智慧。其目標是解決醫療機構在部署DeepSeek過程中面臨的技術認知斷層、實施路徑模糊等問題,提供可操作的標準化指南。
2. 適應醫療行業特性
醫療數據的敏感性和專業性要求AI部署必須兼顧效率與安全。《共識》特別強調患者隱私保護、倫理合規及數據安全,為AI在醫療領域的深度應用劃定邊界。
二、核心部署框架
《共識》從五大維度(醫療需求適配性、數據質量保障、倫理合規審查、技術標準規范、臨床應用指南)構建系統性部署框架,并明確了三大核心要求:
1. 醫療需求適配性評估
針對不同科室的臨床痛點(如診斷效率、病歷質控等)定制解決方案,確保AI技術與實際需求匹配。
例如,山西省腫瘤醫院通過DeepSeek升級智能問答系統,顯著提升患者咨詢效率。
2. 數據質量與基礎設施評估
要求對原始病歷數據進行專業化清理和標注,遵循“患者隱私信息最小化”原則,同時強化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
醫院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版本采用更“純凈”的臨床數據,相較于通用版具有更高專業性和嚴謹性。
3. 法律倫理與風險審查
建立全流程合規審查機制,包括動態化數據安全管理(如風險預警、應急處置預案)和定期合規性復查。
強調AI僅作為輔助工具,醫生需對最終診斷負責,避免患者因過度依賴AI延誤治療。
三、實施要求與挑戰
1. 技術標準化與持續優化
要求醫療機構根據性能監測反饋優化模型,定期更新醫療數據與臨床知識,確保系統適應疾病譜變化。
例如,優化算法流程以減少資源消耗,縮短響應時間。
2. 倫理與使用邊界
若患者因AI建議產生糾紛,責任主體尚不明確,需進一步明確“人機協作”的邊界。
中醫領域因其經驗性特點,AI生成的診療方案仍需醫生結合臨床經驗判斷。
四、意義與影響
1. 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的百余家醫院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共識》的發布標志著醫療機構AI部署進入規范化階段,為后續推廣提供參考模板。
2. 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AI輔助診斷可提高效率(如快速生成個性化飲食方案、輔助疑難病例分析),但需警惕其局限性(如14.3%的“AI幻覺率”)。
《共識》明確將結合臨床反饋持續迭代,重點優化數據治理、模型可靠性及倫理審查機制。同時,需加強公眾教育,避免患者誤將AI工具替代專業醫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