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券商互聯網組關于調整客戶路演時間的通知,激起千層浪。這背后,是券商研究員們長期被高強度工作碾壓,在金融降薪潮與職場高壓下,不堪重負的無聲怒吼,也牽出金融從業者那些鮮為人知的艱辛與掙扎。
被擠壓的“生活時間”
“@所有人 請各位銷售理解,我們互聯網組決定以后晚上八點之后,周六全天周日上午一律不再安排任何客戶路演……” 這樣一則看似為團隊爭取休息與研究時間的通知,實則撕開了券商研究員職場生態的一道口子。在金融行業,客戶路演是連接研究與市場的重要環節,研究員們需通過路演向客戶輸出研究觀點、維護客戶關系。但長期以來,路演安排肆意侵占非工作時段,讓研究員們的生活被工作徹底吞噬。
晚上八點后、周末本應是陪伴家人、自我充電或稍作休憩的時光,卻成了路演的 “延伸戰場”。當工作無孔不入地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研究員們連基本的 “研究時間”(用于深度挖掘行業、公司價值,沉淀專業能力的時間)都難以保障,更遑論休息。這則通知,是他們在高壓工作節奏里,試圖為自己劃清 “生活與工作邊界” 的微弱抗爭,是對 “被工作異化” 狀態的本能反抗。
金融降薪潮:雪上加霜的職場環境
近年來,金融降薪成為行業熱議關鍵詞。從券商到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薪酬調整浪潮席卷而來。在行業高速擴張期,金融從業者憑借高收入、光鮮形象成為眾人艷羨的對象,但隨著行業監管趨嚴、市場競爭加劇、宏觀經濟環境變化,降薪成為壓縮成本、規范行業生態的手段之一。
對于券商研究員而言,降薪意味著收入與付出的天平進一步失衡。原本,他們要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中,承受市場波動帶來的研究壓力、客戶需求的多元挑戰,降薪則讓這份 “高壓職業” 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一邊是工作量未減甚至持續增加(市場瞬息萬變,研究需求只增不減),一邊是收入縮水,雙重壓力下,研究員們的職業獲得感不斷被削弱,職場焦慮如影隨形。
從 “跳樓新聞” 看職場高壓
此前,券商工作人員跳樓的新聞曾刺痛行業神經,將金融從業者的職場高壓問題暴露在公眾視野。這類極端事件,是行業高壓生態的悲劇性縮影。券商從業者,尤其是研究員群體,面臨著多重壓力源:
研究成果需轉化為業務價值,客戶認可、分倉傭金等考核指標如懸在頭頂的利劍。為了出高質量報告、維護客戶關系,研究員們被迫 “時刻在線”,加班成常態,精神長期處于緊繃狀態。
金融市場日新月異,行業政策、市場熱點、新興賽道不斷涌現,研究員必須持續學習、更新知識體系,才能跟上市場節奏。白天應付路演、客戶溝通,夜晚挑燈研究新領域,“學習 - 工作” 連軸轉,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消耗超乎想象。
晉升通道狹窄,“35 歲危機” 提前上演。研究員們既要在專業領域深耕,又要拓展人脈、積累資源,為職業躍遷鋪路,多重任務疊加下,身心俱疲卻不敢有絲毫懈怠。
券商研究員的這聲 “怒吼”,不只是個人或單個團隊的情緒宣泄,更是金融行業生態亟待優化的信號。對于行業而言:
一方面,金融機構需重新審視 “工作 - 生活平衡” 議題,在業務推進與員工關懷間尋找平衡點。合理規劃工作安排,尊重員工的休息權與發展權,通過優化流程、分工協作,提升工作效率,而非一味擠壓員工非工作時間。例如,規范路演時段、合理分配研究任務,讓研究員有時間沉淀專業能力,才能為行業輸出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監管與行業協會可發揮引導作用,推動建立更健康的行業職場文化。在規范薪酬體系、考核機制等方面發力,避免過度競爭導致的 “內卷式” 高壓職場環境,讓金融從業者能在合理的壓力范圍內,實現職業價值與生活質量的雙贏。
對于金融從業者個體來說,也要學會在高壓中 “自救”。合理規劃時間,在工作間隙尋找放松與充電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心理調適機制,避免陷入 “工作焦慮 - 效率低下 - 更多焦慮” 的惡性循環。同時,以職業發展的長遠眼光看問題,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身心健康,畢竟,可持續的職業發展,離不開健康的身體與積極的心態作為支撐。
券商研究員的這則通知與背后的行業困境,為金融行業敲響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