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古鎮的寨墻正在蘇醒。
這座沉睡百年的青磚巨龍,即將重現昔日雄姿。咸豐年間的能工巧匠用十八斤重磚壘起這道屏障。高三丈五的墻體曾讓土匪望而生畏。
九座寨門見證過商隊駝鈴,也挨過日軍炮彈。1958年大煉鋼鐵時,寨墻磚塊被拆去壘高爐。老人們說拆磚那天下著冷雨,青磚落地聲像在哭。
如今潘河邊僅存十米殘垣,磚縫里野草長得比人高。寨墻根曾是孩子們的樂園。放學后翻墻抓知了,摔進紫穗槐叢扎滿刺。
夏夜躺在墻頭數星星,偷聽大人們講土匪破寨的舊事。復建工程已啟動三年。工人們按老照片重砌墻磚,卻怎么也擺不出當年的紋路。
老師傅嘀咕:"老法子失傳嘍,現在的后生不懂怎么擺魚鱗陣。
"古鎮居民對寨墻感情復雜。
78歲的李奶奶摸著新墻磚直搖頭:"光溜得硌手,哪有老磚摸著踏實。"年輕人卻愛在網紅打卡點擺拍,濾鏡調出滄桑感。專家估算完整修復需8千萬資金。
文旅局負責人坦言:"既要原汁原味,又要確保防洪功能,難啊!"施工隊最近在墻基發現清代排水系統,比現代設計的更科學。寨墻陰影里藏著多少故事?
扛活漢子在墻根歇腳時講的葷段子,貨郎搖鈴穿過城門時的回聲,新媳婦哭嫁時甩在墻上的淚珠子。這些記憶比青磚更沉重。游客總愛問哪個城門最古老。
其實西北門"乾維"匾額是民國重刻的,真正老物件在縣博物館吃灰呢。導游不會告訴你,水門石階上那些凹坑,是纖夫繩索磨出來的。復建后的南門裝了LED燈帶,夜里亮得像KTV招牌。
老住戶王叔氣得直跺腳:"老祖宗的臉都讓你們丟光了!"可周末來看燈光秀的游客擠得水泄不通。
寨墻東段新挖出光緒年間的界碑,上面刻著"越界者剁腳"。這個狠規矩現在看挺可笑,當年可是用血寫成的。文旅局正琢磨要不要把界碑嵌回墻里。
古鎮民宿老板最懂生意經。他們把臨墻房間改造成"寨墻觀景房",房價翻了三倍。
有游客抱怨:"花八百就為看堵墻?"老板娘回懟:"這可是活歷史!"寨墻到底該修舊如舊還是煥然一新?
這個問題在古鎮微信群里吵翻了天。
支持改造的年輕人被罵"數典忘祖",守舊派又被懟"不懂變通"。要俺說啊,老祖宗的東西,該留的留,該改的改。
最新消息說西北角要建玻璃觀景臺。施工隊挖地基時,鐵鍬突然碰到硬物——竟是半截生銹的土炮。
這下可好,工程又得延期。要俺看,這寨墻底下指不定還埋著啥寶貝呢。
您記憶里的寨墻是什么樣?
是夏夜乘涼的竹床,還是冬天曬暖的草垛?歡迎在評論區聊聊。那些磚縫里藏著的往事,比縣志記載的更鮮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