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是根據(jù)權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chuàng)內(nèi)容,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前言
在廬山蜿蜒的山道上,一位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艱難前行時,丈夫支付800元請來兩位轎夫協(xié)助。
烈日炙烤下,看著抬轎人滿身汗水的模樣,她內(nèi)心焦躁不安,既同情他們的辛苦,又因周圍游客異樣的眼光而感到尷尬。
她好不容易堅持到山頂,卻沒想到轎夫隨后提出的一個請求令人驚訝,這背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艱苦的挑山工
九江廬山游人絡繹不絕,山上景色宜人,走在山路上的多數(shù)人在用手機記錄美景,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走的不是風景,而是生計。
他們扛著轎子來回奔忙,在陡峭的山路間往返穿梭,有人感慨他們勞苦,也有人覺得“價格太高”,但真正理解他們處境的人寥寥無幾。
博主一家前往廬山游玩,孩子才七歲,考慮到山路險峻,擔心體力不支,丈夫決定花800元請兩位轎夫幫忙抬上山。雖然這不是第一次體驗這種服務,但這次旅程卻讓她情緒復雜。
剛起步不久,她便主動選擇下車步行,讓孩子繼續(xù)乘坐,自己則徒步跟隨其后,不是因為走不動,而是心理負擔太重。
每一次喘息、每一回停頓、每一滴汗水都讓她坐立難安,路過的游客時不時投來目光,有的低聲議論,有的露出詫異神情。
她低頭前行,腳步沉重,內(nèi)心更是如針扎般難受。兩位轎夫年紀不小,爬坡抬人卻不喊累,反而很客氣地安慰她。
見她不安,還笑著勸慰:這是我們的工作,安心坐著就好,別想太多。
但她依舊搖頭,始終無法釋懷那種“別人受苦、自己享福”的負罪感。
不是矯情,也不是做作,換作任何人看到別人為自己承擔幾十斤重量登高,心里也會發(fā)虛。
視頻上傳網(wǎng)絡之后,評論區(qū)反響熱烈,有人稱贊她富有同理心,有人質(zhì)疑她過于敏感,更有人直言:既然不愿坐轎,當初就不該選擇。
瀏覽那一排排留言,她反倒有些釋然了,坐與不坐,貴與不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在那一刻,她確實無法坦然接受。
轎夫的意外請求
其實大多數(shù)人不了解,這些轎夫每天凌晨四五點就得上山“搶活”,若等不到客人,整日奔波便毫無收獲。抬一趟只需幾十分鐘,等待的時間卻可能長達數(shù)小時。
他們每日行走數(shù)萬步,無論風吹雨打,雨天還得一手撐傘、一手扶轎,稍有不慎滑倒也只能忍痛起身繼續(xù)工作,沒人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也沒人過問他們是否吃過午飯。
景區(qū)看似熱鬧非凡,但部分轎夫連飯錢都要賒賬,只有少數(shù)飯館愿意讓他們先吃后付。
飯盒里不過是兩個冷饅頭和一瓶礦泉水,沒有講究也無力講究,從事這份工作的大多為五十歲以上中年人,缺乏學歷、沒有社保、沒有退路,只能靠這份苦力換取現(xiàn)金收入。
有人抱怨這項服務收費過高,一趟八百難以承受,但他們也反問:愿意抬人上山的年輕人又有幾個?想要輕松賺錢的方式多的是,愿意干這種重體力勞動的卻屈指可數(shù)。
說到底,這就是“花錢心疼,掙錢拼命”的現(xiàn)實,誰都不輕松。
抵達山頂,博主原以為可以安心欣賞美景,但轎夫接下來的話卻出乎意料——他們愿意再優(yōu)惠一點,加五百元繼續(xù)抬一家人下山。
他們語氣誠懇,并不強求,只是靜靜在一旁等候答復,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博主一家最終還是謝絕了。
她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但事情并未就此結(jié)束,孩子年紀小,上山還能靠新鮮勁堅持,下山腿已經(jīng)有些發(fā)軟,丈夫權衡后還是決定再付五百元,讓孩子繼續(xù)乘車下山。
她沒再推辭,也沒有過多糾結(jié),既然選擇了出行旅游,就要照顧好家人實際情況,雖然心理仍有不適,但她明白這并不意味著錯誤。
800元換來的心得
旅途中,她不斷思考:抬人上下山本就是一份正當職業(yè),付費消費并無不當,為何會讓人產(chǎn)生愧疚?后來她終于領悟,不是內(nèi)疚本身,而是因為人們很少經(jīng)歷如此直接的角色互換。
平日生活中,她習慣于購買服務、享受便利,比如坐電梯、打車、點外賣從不猶豫,但這次卻是“一個人背著另一個人”上山,過程太過直觀、感受太過真實,她一時難以適應。
漸漸地,她的觀念開始轉(zhuǎn)變,不再將此類服務視為低人一等,而是意識到這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
她不再在意旁人的目光,也不再理會那些非議,她認同的是,不同角色有不同的付出,無論是抬人的還是被抬的,彼此之間并無虧欠。
網(wǎng)上的討論五花八門,有人認為800元費用過高,哪怕是一份辛苦工作也不值;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如果消費者不講價、不壓價,也許他們一天能多掙一些。
還有網(wǎng)友爆料稱廬山其實禁止抬人服務,雖有明文規(guī)定,但景區(qū)管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知這個消息后她心中泛起波瀾。
如果屬實,那么這份工作就成了一種灰色邊緣行業(yè),這種夾縫中生存的狀態(tài),或許才是真正令她不安的根本原因。
旅行接近尾聲時,他們?nèi)艺驹谏侥_回望,那兩位轎夫正倚樹休息,擦汗喝水,沉默不語。
此時此刻,博主心中不再復雜,她覺得這次旅游花費并不過分,所花的錢不僅是為了節(jié)省體力,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對生活、對他人更深的理解與體會。
結(jié)語
這些人背負著游客、踩著石階、肩負著家庭的責任一步步向上攀登,沒有人給他們點贊,也沒有攻略提及他們的存在,他們?nèi)缤介g的野草,默默生長,不張揚、不奢求,只為生存。
有人看不起他們,有人認為抬人上山不夠體面,但如果沒有他們,許多游客也無法輕松欣賞廬山的壯麗風光。
她說今后可能會再次遇到類似的服務,或許還會猶豫,但至少不會再盲目拒絕,也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否定自己的選擇。她認為這才是這次旅途帶給她的最大啟示。
最后,大家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你們平時登山會選擇乘坐轎子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傳播社會正能量,不含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nèi)容!如有存疑內(nèi)容,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修正
信源:1. 當事人抖音2. 掌聞視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